2022年精料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7245495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精料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精料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年精料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2年精料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精料教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精料教案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精料教案授课内容:精料授课时间: 2012.12.26 授课老师:授课班级:课 题精料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精料的概念及其发展方向;了解提高炼铁原料质量的几种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提高炼铁原料质量的措施使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分析提高炼铁原料质量的几种措施,了解它们对高炉冶炼过程又怎样的影响。教学难点分析提高炼铁原料质量的措施。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引入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一下,高炉冶炼强化技术的措施主要有哪些?我国当前高炉强化冶炼的方针应是:以精料为基础,

2、以节能为中心,改善煤气能量利用,选择适宜冶炼强度,最大限度地降低焦比和燃料比,有效地提高利用系数。它明确指出要在节能的同时实现增产,国内外高炉强化冶炼普遍采用精料、高压操作、高风温、喷吹、富氧鼓风等技术。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一种强化冶炼的技术精料。精料、高风温、高压操作、富氧鼓风、喷吹燃料、加湿或脱湿鼓风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新课教学一、原燃料质量决定炉况顺行、煤气利用率的原因:(1)矿石的入炉品位和焦炭的灰分含量及含硫量决定着渣量。(2)原料的粒度组成、高温强度。均匀的粒度组成

3、和较好的高温强度是保证块状带料柱透气性的基本条件。(3)原料的还原性。只有原料具有良好的还原性,才能保证炉料在进入高温区以前充分还原、从而降低焦比。(4)焦炭的强度,特别是高温强度,是软熔带焦窗和滴落带焦窗透气性和透液性的决定性因素。二、精料问:什么是精料?1.高:提高入炉矿石品位、 焦炭强度和固定碳含量及熔剂的有效溶剂型。2.熟:提高入炉料的熟料比, 使高炉多用或全部使用人造富矿。3.净:筛除入炉料的粉末,保持入炉料的干净。4.匀:缩小入炉料粒度的上、 下限差距, 保持其粒度均匀。5.小:降低炉料粒度的上限。6.稳:稳定入炉料的物理性能、 化学性能、冶金性能。问:高炉精料技术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4、?三、精料强化冶炼所对应的措施1.提高矿石品位。提高矿石品味能有效地降低焦比和提高冶炼强度。指 高 炉 冶 炼 所 使 用的原料要达到“高、熟、净、匀、小、稳”六字要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新课教学2.提高焦炭质量。 焦炭的质量影响到料柱的透气、 透液性性。问:提高焦炭质量的措施有哪些?3.稳定炉料成分。 炉料成分稳定、 减少波动, 关系到炉温的稳定和生铁质量,是保证炉况稳定的主要条件。4.增加熟料比。 高炉采用人造富矿冶炼时, 由于孔隙率大,透气性和还原性好,有利于还原和炉况顺行。5.

5、改善人造富矿的质量。即改善炉料的高温还原强度、高温软熔性、高温还原性以改善料柱的透气性和降低焦比。6.合理炉料结构。问:我国炉料结构的形式有哪几种?7.优化入炉炉料的粒度组成。 炉料粒度适当减小, 能缩短铁矿石的还原时间,改善还原过程,有利于降低焦比。四、作业:1.为什么说精料是高炉强化冶炼的基础?2.什么是精料?3.请分析改善人造富矿的质量对强化冶炼的影响?板书设计:一是提高机械强度,改善粒度组成。二是降低灰分含量和含硫量。全部自熔性烧结矿。高碱度烧结矿加少部分天然富矿。高碱度烧结矿加少部分酸性球团矿。高碱度烧结矿陪嫁低碱度烧结矿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4 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精料一、精料是高炉强化冶炼的基础二、精料:“高、熟、净、匀、小、稳”六字要求二、精料强化冶炼所对应的措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