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上传人:心*** 文档编号:566267462 上传时间:2024-07-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2. 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科学探究目标1. 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2. 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3. 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科学态度目标1. 对地球与宇宙空间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2. 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和交流,有综合考虑他人意见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难点:提出感兴

2、趣的关于地球的问题;能较准确地表达出地球结构、地球海陆分布以及地球自转的特征。【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橡皮泥地球结构模型、抹油的小刀(防沾刀)、可以上色的泡沫球或塑料球等球体、笔头较宽的彩色笔、橙子、勺子、吸管、地球仪、抹布、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一份。【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展示地球图片,让学生辨认地球,并追问:“你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你在科普书上又看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你又有哪些萦绕心中的未解之谜呢?”2过渡。谈话:相信每位同学都了解过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也会有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能不能把它们都写在活动手册上?二、探索活动一:写“

3、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提出想知道的关于地球的疑问”1明确活动要求。(1)可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自行添加气泡。(2)按类别填写气泡图。(3)提出的问题下面留出空白,方便记录答案。2. 小组内交流“我们的认知”。学习新的知识,核对自己的分类是否科学,并修改自己的气泡图。3. 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在班级记录表上板书学生提到的地球知识以及科学问题。只记录问题,不做解答。活动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1. 谈话:科学家探索此类问题时,会根据已知的知识,制作出初步的模型,进行各种探究实验,寻找新知,并根据新的知识不断修正模型。而且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那么,我们能依据已知的

4、地球知识做一个地球模型吗? 2. 讨论: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特征?3. 出示并介绍制作三种模型的材料;基于这些材料,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地球的特征。4. 动手制作模型。提醒学生一边制作一边对照阅读教科书中的“地球的结构”示意图的数据信息。5. 组内展示“我的地球模型”。学生小组内介绍“我是如何制作模型的?我的模型表达了什么知识?”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比观察模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活动三:集体研讨1. 小组代表展示“我们的模型”。 表达清楚“我们的模型”可能解释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2. 对比不同的模型,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不同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

5、、材料也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模型的相同之处是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3. “我们的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 使模型更精确地表达地球知识;让模型更美观;从材料方面改进制作方法;增加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增强模型功能。三、拓展1提问:地球仪是我们最常用的地球模型,它与我们制作的模型有什么不同?它又表达了哪些知识?2. 小组观察地球仪。3. 学生发表观察结果。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组成的;地球的表面分布着陆地与海洋;地球仪是最常见的地球模型,地球仪能转动。另外,我们知道了模型是研究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常用

6、工具。今天我们制作的地球模型将会在我们后续学习的探究实验中继续使用。 【板书设计】我的地球知识时间: 班级: 姓名:我知道的地球知识我想知道的地球知识地球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2. 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科学探究目标1. 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2. 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科学态度目标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教

7、学重难点】重点:用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并了解他人的假设。难点:在认真聆听其他小组汇报后,思考并归纳出各种假设的本质区别是地球运动状态不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手电筒、海陆分布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班级大记录表、彩色笔(记录学生假设)、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观察一座城市的白天与黑夜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哪一部分表达的是白昼和哪一部分表达的是黑夜。观察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片和一个太空视角的地球昼夜交替的动画,让学生说出这种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2过渡。谈话: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二、探索活动一

8、:学生表达自己的解释1. 谈话: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这些都是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它还跟什么因素有关?请把你的观点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2. 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把自己的假设用图画表达出来。暂时没有想法的学生,提示其阅读教科书上的常见假设。3. 交流我们的想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认真聆听他人的观点,并就他人的观点开展研讨,在思考他人的观点后,修改和补充自己的想法。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1. 明确实验要求。(1)实验目标是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昼夜交替现象出现的判断标准。(3)了解实验材料,

9、思考实验操作步骤。2. 模拟实验验证假设。3. 交流我们实验的结果。4. 提问并总结。提问:你的假设成立吗?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小组内统计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假设,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最后分析它们有什么不同。活动三:集体研讨1. 小组代表展示我们的假设。按假设类别,分别请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教师统计每一个假设是否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2. 全班分析班级大记录表,找出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的不同之处。学生观察班级大记录表,小组讨论,汇报不同之处。教师小结:每种假设本质的不同就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3. 谈话:我们该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

10、设是正确的?研究确定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经过探究,我们发现有多种假设都能解释它的形成原因。经过研讨,我们发现必须先研究、确定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确定哪一种假设与事实相符。【板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记录表运动方式是否产生昼夜交替(是“”否“”)1.2.3.4.5.我的发现:有( )种情况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我最认可的假设是( )号。能模拟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

11、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2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3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科学探究目标1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2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科学态度目标1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2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3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动力。2知道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地球的运动状态,了解“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并

12、利用它指导模拟实验,最终成形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难点:认识“日心说”的科学性的证据,理解两种学说的推理过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阅读资料、手电筒、地球模型、记录表。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一套、班级大记录表一份。【教学过程】一、聚焦1谈话引入。通过上节课的模拟实验,我们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它们的本质不同是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的不同,只有明确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2过渡。谈话:关于地球的运动状态,历史上有过两种非常经典的学说,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二、探索活动一:阅读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1明确活动要求。方法:对比

13、阅读两种学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要求:一边阅读一边记录关键信息。思考:两种理论模型的科学证据有哪些,小组内交流阅读心得。总结:地球真实的运动状态。2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在同学面前发表各自的学说观点,并解释是如何让其观点更有说服力的。3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学生代表发表学说观点并出示让学说观点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教师板书,记录学说中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特征。4小结: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是24小时,并同时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即公转,周期是365天。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1谈话:既然大家都认为哥白尼“日心说”中的地球运动规律与事实相符,那么,我们就按照“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是2

14、4小时,并同时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观点再次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2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1)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2)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小圆片,并给小圆片标号。(3)用强光照射地球模型,并让地球模型自转。3学生模拟实验,并用组图形式记录其中一个反光小圆片位置的昼夜交替全过程。活动三:集体研讨1. 提问:本次模拟实验与上节课的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2. 提问: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组图,并陈述自己的解释。教师把学生的解释用组图形成表达在黑板上。三、课堂小结通过阅读材料,我们知道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有过两个非常经典的学说,即

15、“地心说”和“日心说”。我们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与事实相符,并依据地球自转且绕太阳公转的特点,用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日心说”的真实性,证明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最终原因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结合我们的生活常识,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科学知识?【板书设计】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2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