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辉一中同学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5028220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峥嵘岁月-辉一中同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峥嵘岁月-辉一中同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峥嵘岁月-辉一中同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峥嵘岁月-辉一中同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峥嵘岁月-辉一中同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峥嵘岁月-辉一中同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峥嵘岁月-辉一中同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峥嵘岁月一九七五年秋天,杨起营村初中一毕业,“杨世运”就被“推荐” 进入辉县抗大中学(辉县一中)学习,因为当时是采用“推荐”制上 大学,无需应付高考,文化课压力也不大,说是上学,其实就是基本 上天天干农活儿,专业课也是在学校试验田“磨蹭”干农活儿,每个 班上就分有责任田 20-30 亩,班主任老师就相当于小队长,一下文化 课就得干,除草、平地、搬石头、割麦、砍玉米、种树、挖沟、翻土 打水泥池、炸石头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得精通。按照辉县革 委会郑永和书记的指示精神,“风口浪尖”的环境恶劣,正好可以磨 练人的“革命”意志,抗大中学就坐落在关山口“风口浪尖”的戈壁 滩上。当时的抗大中学,由于周围植

2、被稀疏,整天黄沙弥漫,流传一 段诙谐的打油诗形象的形容道:“圪针扑棱黄沙堆,一见刮风满天飞, 洋车不骑也难推”,好多外地来的干部子弟,至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忍不住都想掉泪,其中有个外号叫“老东北”的同学,意志薄弱,多 年之后,还酒后言语呜咽地说道:“他娘哩蛋,原来想着从东北老家, 跟着俺爹过来,也算是扛过抢打过仗,雄赳赳跨过鸭绿江,上过朝鲜 战场,差点把小命弄丢了,混了个军官当当,来河南想着能吃白馍享 福哩,谁知道,天天干活,快累死人了,那辉县抗大的风沙大实了, 还竟然光啃窝窝头”。在大锅饭流行的年代里,“干活一窝蜂,出工 不出活儿,打牌磨洋工”成为普遍时尚,农村人家出身的孩子,哪有 怕干活

3、儿的道理,活泼好动的青年杨世运,既不像张货郎庄、茅草庄、 大刘庄、四里庙、关山、马头口、杨树庄等,学校方圆周边村庄的同 学,由于离家较近,很少有“怕老师”的忌惮,明里暗里偷懒耍滑, 也不像百泉农专、百泉部队、抗大中学、辉县革委会以及新乡革委会 等,极个别干部、知识分子子弟那般“娇贵”,下不了力气,朝气蓬 勃的杨世运,身材高挑,悟性又高,干活劳动就是舍得下力气,又会 和和气气的“大伯、大娘”称呼叫着,去到抗大中学附近,张货郎庄 上借来工具,自然又受到学校领导苗校长,和班主任郭贞老 师的青睐,成为抗大中学老师们心目中,公认为“表现好的学生”, 团支书的“头衔”自然就又落到了“机警过人”的“杨世运”

4、身上。 人高马大、魁梧身躯的王新鸿,父亲是个电业局长,“电霸”家的财 大气粗做派,当然惹人喜欢,办起事来总能大大方方、有板有眼,又 能说会道,班长的“头衔”便落到了王新鸿的头上,王新鸿最后当上 了辉县市电力工业局局长。为人厚道的张仁辅同学,上八里镇马头口 村人,干活倒真是踏实,老师们现在也承认,由于家就住在关山景区 附近,不时就有同学到家里造访,至今还和同学们保持着紧密联系, 他现在农村从事养猪事业。杨世恒抗大中学时期首任班主任年纪 八十四岁高龄的郭贞老师,至今回忆起“任命杨世运”团支部书记的 情形,还是眉飞色舞称赞道:“我的学生中,新乡市人大秘书长马延 青是 4 班的,北京的副师长张青海也是

5、4 班的,杨世运好像是23班 的,那时候的杨世运没有班长王新鸿那么粗胖,小孩儿长得文文气气、 白白净净,既周正又机灵,文化课学习还好、团结同学也好,还可会 说话,有眼色,一说有干活儿任务,就知道马上去借工具,悟性很高”。 郭贞老师,回忆起抗大中学组织学生吃“忆苦思甜”饭时候,杨世运 帮助同学思想进步的情形,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他动情的说道:“现 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蜜罐里,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干点活儿,就 叫苦叫累,连玉米面做的窝窝头都吃不下去,抗大中学组织同学们回 头看看,回忆回忆过去的苦时光,对同学们的成长有好处,每人一天 吃一个糠菜团成的窝窝头,算是吃忆苦思甜饭”。质地粗糙的糠菜团, 看上

6、去就浑身不舒服,更别说下咽了,其中,有个叫做李保生的同学, 他是辉县城里人,过惯了城里的优越时光,就是不吃,他说他爸爸是 在辉县汽车队上班的,经常出车到外地,他要把这“馍”捎回家,给 他爸爸出差时当干粮吃了,老师当场拒绝说:“不行!”,身为团支 书的杨世运便走过来做思想工作,杨世运认真说道:“保生!这东西 你别看难往下咽,只要你能咽下去,它就能包治百病,最起码能治喉 咙眼发痒,保管你以后不咳嗽,再说了,咱吃这东西也算是做课堂作 业哩呀,你总不能捎回家,让你爸替你做了作业吧”,参加忆苦思甜 的同学们哄堂大笑,李保生不好意思的,一点一点的把糠馍吃了下去。 据抗大中学老师们回忆,当时的抗大中学,有三

7、个最让老师们头痛的 “刺头”,号称抗大中学难管的“三生”,郭贞老师也是无奈之下收 入班中,这三人都有一定“耀眼背景”,不是百泉部队上玩真枪军官 的小孩,就是公安局玩真枪执法干部的小孩,谁都发憷,谁都惹不起, 谁都又不敢管,杨世恒却总能和众人打成一片,玩的很好,一起劳动 劳动,一起打打乒乓球,一起打打篮球,借打篮球激烈运动之机, 打“擦边球”惩治一下“刺头”,然后让人再扮作“红白脸”假惺惺 道歉安慰,“怀柔”方法收编“刺头”,时不常的一个眼神招呼打来,“猫“进厕所,偷偷抽点官们家孩儿捎来的“好”烟,月亮下的漫地 里,“密西”二口当官们家才能享用的“好”酒,地下寝室犄角圪栏 里,色迷迷的争抢着“官

8、二代”们暗藏的黄色小说,诡秘的议论议论 某个“校花”的桃色新闻,杨世恒也因势利导同学们,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因素侵袭。三个“刺头”同学家里条件 当然也好,隔三差五的弄个军用帽子、军用皮带、红头稿纸、长篇小 说、炮壳、军用五角星、废弃手榴弹等稀罕东西,和杨世恒分享 分享,杨世恒也毫不客气的“从命”受用,三个“刺头”同学偶尔的“偷懒、逃学、捣乱”行为,杨世恒也就想方设法粉饰太平,给班主 任老师报个“平安无事”,大讲“哥们”义气的“包庇”一下,把大 事化小,小事化了,成了“铁哥们”之后,杨世恒也要求他们遵守纪 律,还及时因势利导,把他们吸纳为团组织成员,来扩大自己的队伍, 三个“刺头

9、”同学也给了杨世恒不少面子,不但少惹了很多麻烦,还 能在 23 班集体活动中,出谋划策,就这样,杨世恒在潜移默化之中 改变了他们,一个名符其实的“乱”班,每逢抗大中学团委组织队列 比赛、歌咏比赛、篮球比赛、长征拉练比赛, 23 班总能拿到一个好 名次,班主任老师对团支书杨世运的表现非常满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抗大中学时期,比杨世恒低年级班上,还有 一个对杨世恒一生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英雄人物,那就是张力同学, 杨世恒是在学校篮球场上结识了张力,频繁的篮球比赛,两人结下了 深厚友谊,张力同学的父亲是百泉部队的师长,百泉部队的政委是张 力的舅舅,军营里长大的孩子,就是有性格,张力平时一语不发,一 到

10、关键时刻,总能作出惊人之举。六、七十年代的辉县,正是“全国 大乱、辉县大干”的鼎沸时期,小煤矿、小火电、小化工等项目相应 上马,号称响当当的“三小”建设,有一次,抗大中学组织师生支援 吴村小煤矿建设,集体去到辉县薄壁镇平甸的南关山上,往下背木柱, 供吴村煤矿井下使用,长长的抗大师生人群队伍,行进在宝泉水库附 近崎岖的羊肠小道上,路过一处叫“鹰见愁”的险要地段,凹凸不平 的路面是皑皑白雪,既湿又滑,一边是山势陡峭的山坡,前后是前呼 后拥的背柱人群,就在这时,一个人一不注意,木柱随着山坡滚落了 下来,人群惊恐万分,后果不堪设想,慌乱之中,只见一个魁梧高大 的身影健步跃出,奔向滚落的木柱,并紧紧的抱

11、住木柱,一起翻滚在 山涧,在一处稍微平坦的地段,那人将木柱死死按在地上,一场惊险 局面,终于化险为夷,只见平时少言寡语的张力同学身上,直滚得青 一块、紫一块,身为 23 班团支部书记的杨世恒,就相当于队伍的政 委,当时负责师生队伍安全和宣传鼓动工作,他和众人一直看得目瞪 口呆,半天才楞过神来,纷纷上前扶回张力,张力同学的英雄事迹, 在抗大师生以及辉县各界广为流传,青年杨世恒倍受鼓舞。张力后来 真的参了军,并参加了一九七九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作为侦察兵的 张力,在部队撤退之际,为了掩护部队卫生员转移,遭遇敌机轰炸, 壮烈牺牲,英雄牺牲的噩耗同学们传到杨起营,杨世恒和同学们一样 悲痛欲绝,张力同学

12、的音容笑貌、挺身而出奔向滚落木柱的情景,不 断呈现在眼前,往事历历在目,痛定思痛,杨世恒决心化悲痛为力量, 继承英雄的遗志,更加认真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开拓杨起营村更 加锦绣的明天,造福人民,以实际行动,告慰亲密伙伴的英灵。杨世 恒抗大中学年代,一年一度的“军训”也是必修课,“长征”拉练场 面则更为壮观,各班旌旗招展,错落有致,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进在 辉县平原山地结合部的丘陵地带,薄壁、褚邱、上八里、黄水、三郊 口、拍石头、百泉、常村、张村,广大的抗大中学师生,脚踏着 烈士的鲜血浇灌的每寸大好河山,倍感欣喜交加,“三大纪律八项注 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洪湖水浪打浪、一条大河波浪宽”,

13、情不自禁的“红歌”,此起彼伏,歌声嘹亮,响彻沿途云霄, 23 班 部队“政委”杨世恒,仍旧负责队伍安全工作,每到一处村庄,接洽 老乡,补充供给,安排住宿,安排听老村长讲村史,布置听老一辈革 命家讲战斗故事,他总要忙个不停。抗大中学的“长征”就像是 宣传队,在那个国家政治摇摆动荡的非常时期,它极大宣传了辉县人 民“人定胜天、战天斗地、实干兴邦”的正确主张;抗大中学的“长 征”就像是播种机,“长征”队伍路径的沿途,在原始洪荒的广袤辉 县大地,广泛播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火种;抗 大中学的“长征”,极大振奋了辉县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必胜信心, 抗大中学时期的峥嵘岁月,空前陶冶了广大师生

14、的美好情操。郭贞老 师祖籍辉县市常村镇常北村,辉县市冀屯镇宪录村人, 1954 年毕业 于辉县一中,郭贞老师最初在峪河高中任教工作了十几年,然后抽调 到抗大中学工作的,在大多数弟子记忆之中,郭贞老师是一位能够背 起双手,风度翩翩,不紧不慢在教室中踱步行走,声情并茂、绘声绘 色讲课的语文老师,郭贞老师是辉县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名师之一。一 九七六年夏天,郭贞老师离开了抗大中学,到薄壁高中担任副校长职 务,在此之后,他从辉县教育局被抽调出来组建辉县市体委,郭贞老 师最后在辉县市体委以副主任职务退休。一九七六年夏天,抗大中学 安排接替郭贞老师,担任杨世恒所在班上正、副班主任的分别是:朱 子平和王玉露二位

15、教师,朱子平老师负责数学课教学,后来由于自己 身体健康原因,朱子平老师没有能够随学校迁回城里的辉县一中,他 调回了上八里镇中心校工作,直至退休,今年七十五岁,身体健康。 王玉露老师负责语文课教学,辉县市北云门镇九圣营村人,他后来随 学校迁回城里的辉县一中工作,直至退休,今年七十六岁,身体健康。在“文革”后期那个“非常”的年代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杨世 运,当然算得上是“苗正”了,更有优先被推荐深造学习的机会儿, 如此一来,在学校里“团结同学、成绩优异、干活儿借工具、长征活 动负责安全保障、学校各项活动比赛积极参与”,表现一贯良好 的活跃分子杨世恒,就被推荐进入新乡化工学院深造学习,但是终因 草根出身,在当时辉县社会“上层”,又毫无真正后台可以依靠,戏 剧般被人顶替了名额,他眼睁睁丧失了一次求学机遇,就这样,公认 为所谓“最苗正”的杨世恒,命运里来了一个180 度的大转弯,命运 之神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这就是杨世恒经历的第一次人生 挫折。“愈挫愈奋凌云志,雄鹰志在击长空”,他的思想由此开始真 正走向了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