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教育的影响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459593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教育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教育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教育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教育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教育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教育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教育的影响(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的影响摘 要:自我概念是国际 60 年代以来有关自我问题研究的核心课题。研究者在 自我概念结构方面的提法不尽一致,但各种观点的相容与共通性很高。自我概念 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客观地决定了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在儿童教育目标中具有 特殊地位,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而发展的核心机 制,是儿童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本文描述了儿童 自我概念的大致发展过程和特点,探讨儿童自我概念对其日后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自我概念;发展特点;教育影响一、自我概念的涵义及其功能(一)自我概念的涵义 有关自我概念问题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自我概念

2、的提法从罗杰斯的 自我理论开始。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 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罗杰斯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体我 和客体我的概念统整到了一起,使自我概念的内涵同时兼具对象与作用两个方面Shavelson 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这种知觉是通过对环境的 经验和解释形成的,并受到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和归因的影响,将自我概念区分 为一种多侧而、多等级的结构。Byrne认为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技巧、能力、外 表和社会接受性方而的态度、情感及知识的自我知觉。国内学者也对自我概念的 涵义有多方而的探讨。林崇德等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点、能力、

3、 外表、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而的整体认识。黄希庭指出,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 己所有方而的觉知,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 以与他人分别开来。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 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洲白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 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 和动机激发的源泉。综合国内外研究,笔者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表、 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而的整体认识,是个体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进行知觉

4、。它 包括一个人通过 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关于自我概念的功能,奥尔波特、艾里克森等提出如下几方面:提供一种时 间和空间连续性的感觉,为个人自我体验提供一种整合和组合作用,调节个人的 情绪状态,是一个人刺激或动力的来源。对自我概念作用的研究最为突出的是伯恩斯。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教 育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重要意义。伯恩斯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一 旦产生,就会积极发挥作用。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一,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行为一贯性。在生活过程中,我们总是对自我或周 围的事物产生许多想法、感受或认识。如果这些想法、感受或认识之间不一致, 相互间

5、存在矛盾,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而自我概念有着促使矛盾的内部观念达 到协调一致的功能。第二,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 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的个人具有特定的含义,即使不同 的人获得了完全相同的经验,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也不会完全相同。解释经 验的轨道决定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第三,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 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 己的自我概念。二、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特点 婴儿最初是不能理解主体我和客体我的。认识上的这种区分大致是在 6 -8 个月期间,随着

6、实物概念的发展而发生的。这时的儿童首先产生一种对他自己身 体、他的连续性、他的界限和他的运动动作的感觉,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对自己 连续性的感觉。他能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事件”,这意味着自我概 念的一大发展。随着儿童内心世界的发展,儿童会越来越多地将自己作为思考的 对象,客体我不断地扩展,儿童逐渐构建起自我概念,即关于我是谁,我有什么 样的性格、态度及价值观的认识,但对心理和行为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内在自我 的认识不清晰。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在自身认知发展的基础之上,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儿童的自我概念才表现出和年龄相适应 的具体特征。1. 儿童自我概

7、念的发展往往是由自我的“乐观主义”到相对的“现实主义”。 最初,儿童对自我的认识通常比较乐观、积极,当然也有点过分地高估自己。随 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概念趋于实际。正如许多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儿童 许多维度的自我概念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Marsh等(1991)在其对学前班和 一、二年级儿童利用SDQI问卷进行的横断研究中发现,儿童对自己生理外貌 的认识、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自我概念表现出下降趋势。Wigfield (1997) 在研究中也同样发现,儿童在一年级后对自我的认识已经表现得不那么积极、乐 观。Marsh 等(1998)的一项跨年龄一跨情境(Multicohort-Multi

8、occasion)的纵 横交叉研究结果表明, 5-8岁儿童的外貌自我概念表现出最强烈而最一贯的年龄 差异;同样,学校自我概念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下降;而语文自我概念则表现出 早期有所升高而后开始下降的特点。而和预想恰恰相反的是父母自我概念,不但 没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高。2. 儿童自我概念表现出由笼统到分化的特点。儿童最初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比 较笼统、概括,此时儿童自我概念的结构比较简单,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 的增多,儿童自我概念的结构逐渐分化和复杂。Harter关于不同年龄段个体自我概念具有不同成分要素的观点,说明随年 龄的增长和生活范围和经验的增加,个体自我概念的

9、维度也日趋复杂和分化。 Harter不同年龄阶段测量问卷的结构效度得到了许多测量研究的支持。但对于儿童,尤其是幼儿阶段自我概念的结构是否分化并没有统一的结论, 但是大多数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个体已产生了比较分化的自我概念。 Marsh 等(1991)通过SDQ问卷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儿童已经 具有相当分化的自我概念。Eccles(1993也证实了 Marsh的研究,发现一年级的 学生已经能够区分自己的学业能力和成就动机。 Ladd (1996)发现,学前班和一 年级儿童已经能够将同伴对自己的认识和自己的社会能力做出区分,从而证明学 前班儿童已经有了比较分化的自我概念。另

10、外,Marsh等(1998)的研究结果提供 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并指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增加,对自己的 力量强弱有了更为现实的认识和评价,使得不同领域的自我概念变得更加分化, 更加准确地反映儿童的优势和弱点。3. 儿童具体领域的自我概念表现出性别特征。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稳定 的性别差异,而且不同性别儿童在具体领域内的自我概念表现出稳定的差异,这 种差异的形成与传统的性别定型说相一致。男孩在身体能力、生理外貌、数学、 情绪稳定性、问题解决和自尊方面有较高的自我概念;而女孩在言语/语文、学校、 忠诚/值得信赖、宗教/精神价值观方面有较高的自我概念。另外,许多研究表明, 性别定型在青

11、少年前期对自我概念影响较大,这种影响从少年期到成年早期则相 对稳定。三、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地位,两者对 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间接影响的,如父母的教养方式中渗透 着社会文化。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一些对儿童自我概念形成有直接影响的因素。(一)认知发展水平自我概念随着认知经验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认知水平使儿童具备了发展成熟 自我概念的可能性。自我识别能力为自我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语言能力帮助 幼儿建构牢固的“自我”和“他人”的概念,逐渐理解行为模式的特点以及倾向 性,形成具体的自我描述。学龄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已经比较完善,

12、能从自己的行 为规律中总结出一些恒定特质,考虑人和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基本形成多 维度多层次的自我概念。青春期的社会性认知不断增加,逐渐达到理解的元认知 水平,即个体通过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调节与反馈,不断自我分析、 自我调整形成的认知水平,发展出成熟的自我概念。( 二 ) 社会关系1 、父母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舞台,父母是引导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期望和评价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对 自我的认识和评价。(1)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儿童早期与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 会影响亲子关系。积极的亲子关系对儿童良好自我概念的形

13、成和发展有非常积极 的影响,而消极的亲子关系对自我概念具有不利影响。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 师和最重要的影响者,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父母的关怀和鼓励有助于他们正确地 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而父母的责备和忽视,则容易使他们产生失落和孤独感, 消极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2) 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及放任型。民主型是最为理 想的一种教养方式,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能够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支持感, 其心理更为健康、成熟,自我评价也更为积极,且较少出现心理及行为问题。溺 爱型的父母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意志薄弱、软弱无能,容易形成骄横、任性、执 拗的性格,或者容易形

14、成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专制型的父母导致儿童胆怯、 自卑、抑郁、依赖,适应能力差。放任型的父母导致孩子固执、散漫、社会适应 能力差,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的性格,失去归属感,缺乏社会责 任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子女温暖、有情感,培养出来的孩子会具有积极的自我评价。 而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则使儿童不断体验自己的无能与失败, 进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在对儿童的教养过程中,父母在心理情感方而给予孩 子的关爱行为越多,孩子的自信水平也越高,对自我的评价也越为积极。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由父母影响儿童,儿童自身的行为也会影 响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应根

15、据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需要而产 生的心理和行为,调整具体的教养策略和方式。2. 教师 随着儿童进入学龄期,教师开始在儿童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在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长期、重要而持续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行为的 评价、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 作都会成为儿童自我评价的参照。还有研究表明,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学生所知 觉到的教师的积极情感行为与学生的自我概念相关显著,除运动能力和生理外貌 外,其他指标与教师的消极情感行为也有显著相关,这说明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 自我概念确实有重要影响。3. 同伴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

16、调的关系,就构成 了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技能、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社会 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对于学龄儿童,同伴的看法发挥了比父母更重要的作用。人有被同类赞赏的 本能倾向,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就可能对自我价值产生疑问。尤其是青春 期的儿童,他们生理逐渐成熟,要求脱离成人的影响,但是他们在社会性上又不 能完全独立,自我还处于不安和动摇之中,需要同伴作为依存对象以求得自我的 安定,寻求一种自我同一感。被同伴接纳会产生归属感和胜任感,较少有敌意、 焦虑和抑郁特征,并有较高的自尊。国外有研究发现,少年期被群体孤立的体验将导致自卑感,被拒绝或交往退 缩的儿童由于与同伴积极交往的机会有限,发展受到明显影响。同伴接受度的高 低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自我社会能力的评判,使其形成水平不同的社会自我认知同伴关系在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在同伴中的受欢迎 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并且由此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