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486942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灸的起源与发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灸的起源与发展艾灸的起源与发展一、秦汉时 期先秦两 汉就是我国灸法的重要形成 时期, 出现了以黄帝内 经为 代表的大 量著作 , 以及以 张仲景 为 代表的著名医家。产生于秦 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 经,把灸 疗作为一个重要内 容 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 能 )灸疗的适应证包 括外感、内 伤、脏病、寒 热病、 痈疽、 癫狂等。灸 疗的作用具有起陷下、 补 阴阳、逐寒邪、通 经脉、舒 气血等多个方面。皇帝内 经 还 提到“以火 补 者,毋吹其火 , 须自灭也;以火泻者 ,疾吹其火 ,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的补泻之 法。(灵枢背腧)同时,还指出了艾灸的禁忌证:阴阳俱不

2、足 或阴阳俱盛 者、阳盛亢 热及息 积等。皇帝内 经在一定程度上 奠定了灸法的基 础。东汉时期 ,医圣张仲景在强调药治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灸法。伤寒 论中涉 及灸法的有十二条之多 ,且重点论述了灸法的禁忌与某些疾 病的灸治方法。灸 疗宜于三阴经病 ,或于少阴病初起 ,禁忌太阳表 症、阳实热盛、阴虚发热等 症。并提出了 “阳证宜证 ,阴证宜灸 ” 的见解 ,还有“可火,不可火 ”的记载。这些 , 对后世医家都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二、唐宋时期唐宋时期 ,就是我国针灸史上灸疗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唐代灸疗专著大量出现 ,灸法被作为重要的内容被载入 ,并在医疗中 占有重要 地位。如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

3、在备急千金要方与千 金翼方中 ,载述 了大量灸疗内容。提出 “非灸不精 ,灸足三里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称,为“长寿灸 ”可,以防治疾病、 强身健体而抗衰老。施灸以壮 数 ,且多至几百壮。在灸疗范围上也有了较大的 扩展 ,采用灸法预防 传染病 ,特别就是在热证用灸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如对 黄疸、淋症等温热病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阴虚内热病证等 ,均用灸疗取 效。同时还将艾灸与药物结合运用于临床 ,如隔蒜灸、隔姜灸、隔盐灸、豆豉 灸、黄蜡 灸、黄土灸等 ,采用苇管灸治疗耳病等 ,使灸法更加多姿多 彩。这就是灸法利 用器械的鼻祖。此后 ,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介绍 用灸法治疗心疝、骨疽、偏 风、脚气入腹等病

4、症 ,扩大了适用范围 , 并提出灸为 “医之大术 ,宜深体之 , 要中 之要 ,无过此术 ”针,灸 治疗部分 ,几乎都用灸方。弃针重灸 ,足见当时对灸法的 重视,对灸 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骨蒸病灸方专门介绍灸疗痨病 的 方法 ,使四花穴灸法流传于后世。由此说明,唐代灸法已发展成为一 门独立科学,并出现了施行灸法为业的专业灸师。宋朝针灸疗法有较大发展 ,而灸法也备受重视。宋太祖亲自为某弟施 灸 ,并取 艾自灸 ,被后人传为佳话。宋代著名针灸家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 一书 ,也 以灸法为主 ,记载了灸痨法、灸痔法、灸肠法、灸发背、小 儿胎疝灸、膏盲俞 灸疗等灸治之法 ,还收录了不少本人或其亲属

5、的灸 疗治验。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普济本事方等医籍中都 收集了大量的灸疗内容 ,使灸法 成 为当时的主要急救措施之一。北宋王唯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 经穴的 统一,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南宋的窦材在其 所撰的扁鹊心 书中记载用 “睡圣散 ”进行麻醉施灸 ,以减轻火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灼给病人带来痛苦 ,并指出常灸 关元、气海、中脘等穴 ,可以延年益 寿。同时利用毛莨叶、墨旱莲、芥子泥、 斑蝥等有刺激性药物贴敷穴 位 ,使之发疱 ,然后进行天灸、自灸等 ,为后世以药 代灸奠定了基 础。三、金元时期金元时期 ,由于针法研究的崛起与针法应用的日益推广 ,灸法的发展 受到了一 定的影响。然

6、而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不少医家,在灸法的巩固与完善 方面 ,仍作出了不少的贡献。刘河间不囿于仲景热证忌灸之说,明确指出“骨热灸百合、大 椎 ”并,总结了 引热外出 ,引热下行及泻督脉等诸种灸疗。罗天益则 主张用灸疗温补中焦,多取气海、中脘、足三里施灸 ,认为可以 “生发元气 ”、“滋荣百 脉 ”等。著名医学 家朱丹溪也有不少灸治验案的记载 ,并创立了热 病可灸理论。阐明了热证包括 实热与虚热两个方面 ,灸法有可攻 (泻 )、可补之效用。另如元代名医危亦林 ,在 其所著世医得效 方中载述刺灸治疗的56 个病证中 ,灸疗约占十分之八 ,并 且多涉及各科急性热病、时令病以及惊厥、损伤等症。在施灸方面

7、, 则不采用 晋唐时期动辄百壮的做法 ,常因病证、因部位而用竹筋大、麦粒大、 绿豆大、 雀粪大, “大小以意斟量 ”灵,活施灸 ,且多数用七壮、二 七壮、三五壮等。她还 十分重视灸后的护理 , “以温汤浸手帕轼 之 ”,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 ”防,止感 染。四、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 ,就是我国灸法从成熟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从著作的数 量、灸法技 术的改进、隔物灸的广泛应用等方面 ,均可瞧出明清时期 灸法进入了发展的鼎 盛时期。但清代以后 ,由于历史原因 ,灸法逐渐 走向了衰落。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所著类经图翼卷十一中,专门辑录了 明代以前的 几百个灸疗验方 ,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几十种病证。

8、 在景岳全书936卷 70 余类病证中 ,有二十类提到针灸疗法 ,涉及灸方的达十五类 , 并详细论述了 灸疗的治疗作用。可以说 ,这就是对明以前灸疗临床经 验的一次总结。明代另 一位伟大的针灸学家就是杨继洲 , 非常重视 灸疗的研究与实践 , 强调针灸并 重。针灸大成第九卷 ,用四十一节来论述灸疗 ,内容广泛 ,有灸 疗、取膏盲 穴法、相天时、发灸疗及艾灸补泻等 ,以及灸治各种急慢 疾病二十余种。明代 医家在继承前人灸法经验的基础上 ,又进行了大 胆的改革与创新 ,产生了艾条 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桃枝针、桑 枝针、药锭灸等新的灸疗方法。值得 一提的就是艾条灸疗的创用。此 法最早见于明初朱之

9、寿域神方卷三 ,其云: “用纸实卷艾 ,以纸隔之点穴 ,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 ,待腹内觉 热 ,汗出即差 ”。 这时的艾条灸还属于实按灸 ,即艾条隔纸按压于 穴位 ,以后又改为悬灸法 ,即离 开皮肤一定距离灸烤 ,这种方法既发 挥了艾灸之长 ,又避免了烧灼之苦。同时 ,凡就是艾炷灸的适应证均可以用艾条灸 ,操作简便 ,疗效颇佳 ,备受 患者的欢迎 , 故而一直延用至今。同时 ,灸疗器械、隔物灸等方面也 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将局部麻醉应用于灸法。清代喜忧参半 ,在初期 ,灸法也有所创新 ,如砾缸灸、针柄烧艾灸 (温针灸 )、隔面 碗灸等 ,而神灸经论就是我国历史上又一部 灸疗学专著 ,它标志着我国

10、 灸疗学发展的新高度。但到了清代中后期 ,由于统治者的偏见使发展受 到了限制。统治者认为 : “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 ”清,政府太医院等官 方机构中废止 针灸导致了整个针灸学的衰落。清末 ,加之帝国主义的 侵略 ,西方文化的入侵 , 针灸更就是备受摧残 ,停滞不前 ,使灸法一 度濒于灭迹之境。但就是 ,由于灸法 简便易行 ,安全有效 ,经济实 用 ,深受百姓欢迎 ,故在民间仍广泛流行 ,深深扎根于 民众之中 ,使 得灸法不但得以保存下来 ,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五、近现代时期自 20世纪 50年代起 ,灸法再次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而且被用于治疗 脾肿大、骨 结核以及药物毒性反应等多种病证。 2

11、0 世纪 6070 年 代 ,有关灸疗的临床报 道急剧增加 ,据统计 ,这一时期 ,单纯用灸或 以灸为主治疗的病种就达百余种。 而真正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的 ,则 就是在近二十余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1、备受医家重视 ,灸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中国针灸学 、 新 针灸学 等针灸专著相继问世。书中用较大篇幅介绍了灸疗法的有关 内容 ,丰富了灸 法的内涵。艾灸的起源与发展2、利用现代科学实验手段对艾灸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长足发 展 ,并获得了比较系统的结果。比如在血液系统方面,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 发现 ,灸后可使白细胞与红细胞的数量增加 ,对微循环功能、血液流变学与血 液动力学均有

12、明显的影响。在对代谢作用的影响方面 ,可抑制脂肪变性的进程 及调节微 量元素的代谢等。3、在传统灸疗的基础上 ,出现了一批新灸法 ,如燎灸、火柴灸、硫磺 灸等 ,并结 合现代科技创制新的灸疗 ,如光灸、冷冻灸、电热灸、铝 灸等等。发明了电热 仪、电灸仪等各种现代灸疗仪器,且大多已应用 于临床 ,使灸法可定时、定量、定性、无烟 ,温度可调节 ,操作更方便。4、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疗效不断提高。防治的病种已突破灸治传统病 证与一 般常见疾病 ,已开始用于不少难治性疾病的灸治。对休克、心 绞痛、慢性支气 管炎、支气管哮喘、骨髓炎、硬皮病、白癜风等危重 疑难病证的防治都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有关文献载述

13、的用灸法防治各 类病证已超过了二百种 ,遍布于 人体各个系统。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灸法已步入减肥防皱、美容防老等新领 域 ,在养 生保健、防病治病方面的优势日益突出 ,取得较好效果 ,受 到医学界的瞩目。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艾灸疗法显示越来越 广阔的前 景。如今 ,灸法的显著疗效已经得到整个医学界的公认,受 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 “良医不废外治 ”我,们深信 ,艾灸疗法在挖掘、整理、发 展、提高的过程 中,在医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 ,结合与借鉴现代医学 技术 ,必将得到更大的普及 与发展 ,更好地为人民的卫生医疗保健事 业服务。防治疾病、康复保健、造福 于民,这一瑰宝必将焕发出更加 绚丽夺目的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