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联的模板.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411129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联的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诗词联的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诗词联的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诗词联的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诗词联的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联的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联的模板.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五七言律绝入门必学第一点,知道什么是平什么是仄一、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四声: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汉语也有四个声调: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如杀字,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广东、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

2、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古代的四声平声是个中平调,上声是个升调,去声是个降调。入声是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古人写诗一般是用 平水韵 ,而写词一般用 词林正韵 。现在写诗有两帮人,一帮人继续用古韵,一帮人用新韵。平水韵字跟新韵还是很有区别的。主要是很多现在是平的字,古代都是仄韵字。当然现在为仄的字,古代也必然是为仄的。而古代的平仄,也是分为 平-上平,下平,仄-上声,去声,入声,是5声系统,跟普通话只有4声系统还是不同的。主要来说,普通话没有入声,但是个人也不喜欢简单

3、的把之前四个跟1,2,3,4声对应上。因为发音应该实际上是有区别的。举一个例子: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

4、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平(阳平和阴平)声,仄有上去入这三个声调因(阴)、忍(上)、印(去)、一(入);人(阳)、忍(上)、印(去)、日(入);金(平)、敢(上)、禁(去)、急(入)。古韵为仄 今为平的字有。竹福熟菊逐读哭独足俗毒鹄觉捉浊学出实疾悉茁漆佛拂弗屈发伐罚卒竭忽歇突勃掘曰曷达活脱夺割拨喝咄黠札猾滑察杀刷节绝结说别缺决折拙辙诀杰哲鳖截桀噎碣薄阁爵约郭酌托削灼凿泊搏礴昨石白泽伯席宅籍格帛额积夕责惜择摘藉翮昔击笛敌滴檄析狄荻踢涤戚职国德食蚀极息直得黑贼则植值棘织识即逼亟缉辑集急湿习袭及级揖汁蛰执汲吸楫合杂匝阖鸽盍拉帖贴接牒蝶叠捷颊协插押狎夹浃侠屋服族斛卓一七十八钵雹镯剥窟革第

5、二点:大模板五言律绝五言律诗的平仄模板(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解析这个模板:五言七律绝开头四句就可以作为写绝句的模板,写七律的时候就是在加上前面的四句即可,也就是重复,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常说的“平起”“平收”。更重要的是,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也就是第三句的末尾一定可平可仄。上面列的只是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模板(二)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

6、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总结: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平仄变化,成为四式。总体来讲,每一式的一五不论,二四分明,三句结尾字可平可仄,但是其它的每一式的结尾必定为平;当你熟读了第一种之后,知道第二种是变式,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点 大模板七言律绝七言律诗的声调、平仄,大致和五言律诗差不多。前人说,五言出于四言,现在我们也可以说,七言出于五言。试看只要在五言律句的每句上面加上两个字,便成为七言了。举个例子,比如五言是“仄仄仄平平”,若加二字,便成“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是“平平平仄仄”,若加二字,即成“仄仄平平仄仄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公式,凡是平声开

7、始的句子,加上两个;反之,仄声开始的却加两个平声。现在将七言律诗的两种平仄公式,分举如下。平起定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解析:上面的一样遵守着“平起平收”的规律。此外,这一式如首句不押韵,同样可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现在再拿两首唐人的七律来作实例参看。这是刘长卿的长沙过贾宜宅。平仄如上面的定式,首句开始押韵: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再看元稹的空悲怀。平仄虽用的是上面的定式,但首

8、句不押韵,所以,第一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七言律诗,除了上面所举出的一种“平起平收”的定式之外,一如五言律诗一样,也有另一种“仄起平收”的定式。这里且把它抄下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用这一式,首句不押韵的话,应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现在也举两首唐诗作实例,不妨以此来比对一下。这是杜甫的蜀相,平仄就是用上面的定式,并且一开始押韵:丞相祠堂何处寻?锦

9、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他另一首也是咏叹诸葛孔明的咏怀古迹,虽用同样的平仄,首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句一般是不算协韵的。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上面所举的各实例,如果你小心核对,发觉其中个别的字,若有不合平仄之处,那也不能算错的;因为你别忘记我们曾提到过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律。关于律诗的平仄,五言的也好,七言的也好,到此可以告一个段落。 第四点,特殊的情景什么是相同字、下三连、孤平

10、(1)相同字相同字,这比较易于解释。比如黄鹤楼中开头那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每句都有一个“黄鹤”重复,这不是相同字吗?在古诗中,以相同的字,相同的词,甚至相同的句来表现,并不出奇。那不特不算不妥;而且,诗人还王往往要让某些字或词,在诗中重复几次,以求取得明确的意思,或者加强其气势哩!翻开最古的诗集诗经,便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比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诗经如此,其他的民歌也如此。我们可以再看两首:沧浪之水歌:沧浪

11、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渔戏莲叶东,渔戏莲叶西,渔戏莲叶南,渔戏莲叶北!但这种写法,在唐以后的近体诗中,已经没有;就是盛唐诗人所写的古时,也没有这类句法和大量重复的字、词、句了。在古时中,可以大量运用的字、词、句,而在律诗、绝句中,却引为禁忌,这不单是诗风的问题,主要是古人用语简单,而古诗大半又是源于民歌民谣,口语化得多。近体诗已成为文人笔下的文艺作品,自然是要字斟句酌了。也许有人说,除了黄鹤楼一诗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不是一开始也有相同字吗?它开头的两句便是:“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一句中便有两个“凤凰”,这叫“顺风调”,

12、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绝诗中,实在是很难找到了。尤其是协韵(即押韵脚)的字,更不能相同;因为一旦相同,读来便不够铿锵了。 (2)黏和对“先举一个平仄的格式(仄起定式)为例:仄仄(起)仄平平,平平(对)仄仄平,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仄仄(黏)平平仄,平平(对)仄仄平,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细看上述的平仄格式,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两个规则,即“对”和“黏”。所谓“对”,就是由第二句起,每句的第二字、第四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规律),必须和上句的第二、四字的平仄相反。比如,现在这个格式的起句第二个字是仄声,接着的第二句第二个字,便要用平声来和它“对”了。同样,同一格式

13、的起句第四个字是平声,那么第二句的第四个字,便要用仄声来对。这就是叫对。所谓“黏”呢?那是每句的第二、四个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规律),必须与上句的平仄黏连相同。比如,现在这个格式的第二句第二字是平声,那么,第三句第二字,也必须是平声。四、六等字类推。如果应黏反对,或应对反黏呢?换言之,应仄而用平,应平而用仄呢?这就叫做“拗”了。为什么“黏”“对”之法,只以二、四、六字为标准呢?这诚如我们以前谈过,一、三、五等字,是可以通融变化的。“失黏”和“失对”我们既然明白了什么叫做“黏”,什么叫做“对”,这不特在做起律诗和绝句来,不会出现拗声,违反平仄格律;而且,在记忆这些平仄的格律的时候,也容易得

14、多。为什么呢?记忆的窍诀是这样的:当念出第一句,即起句的平仄之后,第二句便立刻用“对”,而第三句用“黏”,第四句又用“对”。这样一“对”一“黏”相间,无论是八句的律诗也好,四句的绝句也好,只要记住每句的二、四、六字,都要符合“对”和“黏”的方法,平仄自然不会错了。在近体诗中,律诗和绝句,都必须遵守这“对”、“黏”的平仄规律。否则,违反法则,便叫“失对”和“失黏”(“失黏”也有人叫做“失严”)。特别在做律诗的时候,这规律犹应严格遵守。比如 渭城曲 里面就有“失黏”。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这首诗,

15、按格律,既然起句第二字是平声,第二句第二字用仄声来“对”,这没有错;但第三句第二字就该用仄声来“黏”了,可是这里却用了平声,连第四句也随之错了。整首诗只有“对”,而没有“黏”,故叫“失黏”。 (3)孤平格律诗的一个句子中,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做“犯孤平”。有些情况(如处于一句之中的四、五、六字的位置上)是两个仄声字之间夹一平声字,前人也称为“犯孤平”。为了避免“犯孤平”,某些句子的“一、三、五”诸字也不能不论。如“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子,其第三字平声如换用仄声字,便只剩下第四字为平声了(韵脚的平声字不计),这就会犯孤平。因此,这种句型也不都是“一、三、五不论”。犯了孤平,一般可以“救”,即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回某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