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小阅读方法与例题精彩分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3547474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小阅读方法与例题精彩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 小阅读方法与例题精彩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 小阅读方法与例题精彩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 小阅读方法与例题精彩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 小阅读方法与例题精彩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小阅读方法与例题精彩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小阅读方法与例题精彩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年北京卷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指称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50年,但近年对塑料袋的职责却不绝于耳。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亿到1万亿个塑料袋。废气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他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袋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一般来说,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学家用“呼吸运动计量法”来测量垃圾的降解率。他们在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放入作为测试样本的垃圾,例如报纸或香蕉皮,使他们暴露在空气中,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着下样本,并释放二氧化碳,单位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

2、一个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发现,报纸需要2到5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足够了。然而当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它毫无变化,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学家们还提出,在阳光下聚乙烯内部的聚合链将发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得无法确定。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然而,制作纸袋需要耗费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塑料袋的4倍。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还能更高。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生产70%的空气污染和50倍

3、的水污染。同时,处理垃圾纸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目前处理垃圾的 方式是将垃圾掩埋并利用水泥隔绝,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慢。看来,不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保护环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而要循环、重复利用。统计材料表明,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能量要少91%。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我们期望,不远的将来垃圾塑料袋的处理就不再是问题了。 (取材于塑料袋的科学迷思)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 “呼吸运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唯一有效方法。B. 在太阳光照射下,微生物的参与能加速塑料袋的分解。C.

4、可降解垃圾在空气中与微生物作用,产生化学变化实现生物降解。D. 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前者的运输成本比后者低很多。答案解析:C深度解析:A项由文中第二段一、二句可知,“呼吸运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有效方法而不是唯一有效方法;B项由第二段第五句可知,微生物不能分解塑料袋;C项见第二段三、四句;D项由第三段第五句“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可知,纸袋的运输成本比塑料袋的运输成本高很多。广度解析:从2005年开始,北京卷的小阅读题(也可称之为社科类文章阅读)在总体难度上呈现下降趋势。不再难为学生在那些非常细微处展开繁杂的逻辑判断,而更注重对学生理解力的考察。在选材上,更加注重北京特色

5、,不避热点。比如这套2008年的试卷,就结合国家队塑料袋有偿使用这一事件,选择了这篇通俗易懂的文章。通过这道题,同学们也应注意,在此类选择题中,一旦出现比较绝对的判断时,往往可能是过度推断。比如这里的A选项,出现“唯一”,我们就要首先想到这可能过度推断,继而再到文章中去印证。15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塑料袋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难以降解性。B使用纸袋比使用塑料袋要有利于保护环境。C未来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的成分不大可能是聚乙烯。D现在看来,使用塑料袋比使用纸袋节约能源。答案解析:B解析深度:A项由第二段最后两句可知;B项由第三段,尤其是此段中第六句话可以看出,纸袋的使用在空气污染和

6、水污染方面比使用塑料袋造成的污染要严重得多;C项由第二段末两句可知,聚乙烯不能生物降解,而其见光分解的过程又极其漫长。最后一段提到科学家目前在研制的是能够降解的塑料。因此,未来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的成分不大可能是聚乙烯;D项推断可由第三段得出。16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4分)答案解析:第一问: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第二问:(1)用纸袋替代塑料袋不可取,因经济、环保成本过高。(2)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可减少“白色污染”。(3)塑料袋回收再生产成本较低。深度解析:通过文章主体部分可知,纸袋虽然容易降解,但相对于塑料袋来说,其生产

7、和运输成本都很高,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非常严重,同时,处理垃圾纸袋需要很大空间,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使得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极为缓慢,而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需要消耗的能量相对要少得多。因此,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是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广度解析:在社科小阅读中引入主观题始自北京卷2004年。一般来说,这类考题难度适中,题目答案往往都在文章中有明显的提示,有些甚至可以直接从原文中照抄答案。解答这类题要学会“见风使舵”,善于观察题目的分数,按照分数的提示去安排答案。像这道题,两位合起来一共四分,显然第一问只需要判断方式是什么,占1分;接下来要解释原因,

8、还剩下3分,估计应该是3点。然后再顺藤摸瓜,切记这类题不能轻易自我发挥,要相信答案一定在文章中。2007年北京卷“Core Competence”通行的中译是“核心竞争力”,但它的准确译法应该是“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不是公司独有的某种技术或工艺,也不是公司内部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能力,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公司集体学习、运作的结果。核心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本源性的,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了解了“核心能力”的基本含义,我们就能发现目前将“Core Compete

9、nce” 译成“核心竞争力”的误区所在。人们常常说,“渠道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某营销人员一年销售业绩上千万,他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核心竞争力”的译法把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了“渠道”、“劳动力资源”等外在的、有形的因素,而忽略了核心能力的内在性与本源性。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并不一定表明该公司核心能力强,特别是当竞争的环境不公平,或当该公司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时候。进一步说,当一个公司过分依靠外在因素在市场上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力”的时候,往往是这个公司的内在能力开始蜕化、衰减的时候。优越的资源对于一个公司、一个国家来说的确是一种福音

10、,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诅咒”。这让人想起西方学者关于“石油的诅咒”的说法。由于可以卖石油,一些富油的国家不追求高效的经济体制,不追求创新,他们就躺在石油上坐吃山空,对于这些国家而言,石油资源就成了一种诅咒。一个公司如果一味依靠外在优势进行竞争或只专注于当下的竞争(如打价格战),就难以逃脱这种被“诅咒”的命运。因此,公司必须从关注外在、表层、有形和现在,转向关注内在、深层、无形和未来。“核心能力”的概念体现的正是这种追求。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动态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公司必须注意保持核心能力的活力,否则也难逃“被诅咒的命运”。能使公司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一旦

11、让公司形成路径依赖,也会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当环境发生巨变时,公司因难以应对而猝然倒下。这就是“核心能力的诅咒”。(取材于吴伯凡“核心竞争力”:福音与诅咒)14.下列对“核心能力”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核心能力与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和利益无关。B.核心能力不是指个人能力,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术。C.核心能力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可能性很大。D.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答案解析:D深度解析:A项对应第1段第4句“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其意是“有关”,而选项中却说“无关”。此乃“猴吃麻花满拧”。B项对

12、应第2句前面的两个“不是也不是”。选项错在“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术”,其意又与文本大相径庭。C项对应第1段第3句后面“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选项与文本之意又相反。D项前面“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应第1段第2句“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正确概括;D项后面“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应第4段的第3句和第5句的前面“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两处信息的正确整合。广度解析:与我们对2008年高考社科文阅读的分析类似,北京卷的确是不避热点的。在中国工商业界,“核心竞争力”几乎成了一种日常用语。这个说起来颇具专业色彩、听起来又浅显易懂的说法

13、,高频率地出现于正式和非正式的商务沟通中。然而,若干误解和表达,却与“核心竞争力”的真实本义相去愈来愈远。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近年来北京卷的命题规律,一扫以往社科文科技术语成堆的选文标准,而有意将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时髦的概念、名词引入考题中。同学们千万不要因为这些词平时接触过而过度兴奋,因为我们平时往往可能对这些熟悉的词做错误的理解,如果你按照平时的理解去做题,正中了圈套。一切从题目和作者本身的态度观点出发,就解决这类题的王道。文本共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2段,解说“核心竞争力”;3-4段,议论“福音与诅咒”。我们先来分析把握文章。第1段,正面提出“核心竞争力”的准

14、确译法,说明“核心能力”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即:它是一种难于被竞争对手复制的能力,它是一种能够为客户价值和利益的能力,它是一种能够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能力。第2段,从反面说明人们对“核心竞争力”表达的误区所在。即:“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是一种内在的、无形的、本源性的东西;而“竞争力”则是一种外在的、有形的、非本源性的东西。第3段,对比资源与能力,指出优越的、基于资源的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而言既是一种“福音”,也是一种“诅咒”。第4段,提出“核心能力”本身也存在着在“福音”与“诅咒”两种可能。一个企业的正确追求方向应该是:形成核心能力,并注意保持它的活力。一篇社会科学类或自

15、然科学类文章的难易,是由文本中信息量的多少与信息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核心竞争力:福音与诅咒一文容易读懂,题目难度明显较低。据悉,这是命题人为控制试卷的整体难度而精心设计安排的结果。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中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核心能力”这一概念的误读与误用。B.公司如果一味依靠外在竞争优势或只致力于当下竞争,其前途堪忧。C.劳动力资源丰富、营销人员优秀能使公司在竞争中保持永久优势。D.对于任何公司或国家来说,优越的资源都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检索区间扩展为全文,答案是C。深度解析:A项,可见第1段首句与第2段首

16、句,与文意相符。B项,可见第3段第5句,其“难以逃脱这种被诅咒的命运”即转换为选项的“前途堪忧”,与文意相符。C项对应第2段的前3句。概括此3句话,其意应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营销人员优秀不能使公司在竞争中保持永久优势”,而选项与此意正相反。D项,是对第3段4、5两句的概括,与文意相符。16、根据文意填空。(2分)文章说“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并不一定表明该公司核心能力强”,这是因为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能来自_, 以及其它外在因素。答案解析:16.(2分)竞争的环境不公平和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深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检索区间在第2段。要注意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