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症出血热1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3066119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肾综合症出血热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肾综合症出血热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肾综合症出血热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肾综合症出血热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肾综合症出血热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肾综合症出血热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肾综合症出血热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肾综合症出血热概述:肾综合症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朝鲜出血热,是一种源於动物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源体是汉坦病毒。疾病广泛在世界各地流行,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北欧、巴尔干半岛等地方。在国内,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区域;近年常爆发家鼠型出血热,主要在春夏季出现;而野鼠型出血热则主要在秋季丰收时出现。 汉坦病毒主要存在於鼠类,但不会令鼠发病,而当病毒传染给人时,却可令人发病。该病毒由H.W.Lee等(1976)发现,其病原体可使啮齿类的APodemus agrarius coreae鼠感染致病,在1978年分离出病毒。分离是很难的,开始称为高丽出血热病毒(K

2、orean hemorrhagic fever virus,KHF virus)。由于使用感染致病的Apodemus agrariuscoreae鼠的肺及人的A549和猴vero细胞等细胞株,通过荧光抗体法检查患者的血清,利用病毒学诊断已成了可能。结果,知道上述三个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抗原上有关的病毒所引起。在日本大阪除以梅田热这种疾病有所报道外,还有分散发生的例子。另外潜性的饲养动物(主要是大鼠)可以传给人使人感染疾病。病原体在形态学上属于布尼亚(Bunya)病毒科。 传播途径汉坦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种 1、经呼吸道吸入受病毒感染的鼠类的尿、粪、唾液污染的尘埃。一般相信这是外国最主要的传

3、播途径。 2、被鼠咬伤或伤口接触有病毒的鼠排泄物而受感染。这是国内最主要的传播途经。 3、进食受病毒鼠粪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经消化系统而受感染。 4、经虫媒,如鼠蚤,叮咬而受感染。 流行特征(1)主要分布于亚洲,每十年左右有一个高峰期; (2)四季均可发病。野鼠型以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家鼠型流行高峰为35月; (3)流行疫区的类型:1、姬鼠型疫区;2、家鼠型疫区;3、混合型疫区。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以及发热、低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等五期临床过程。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或某期表现突出,或某期不明显而呈“越期”现象,或前

4、两、三期重叠。(一)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及稽留为多,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头痛可能与脑血管扩张充血有关;腰痛与肾周围充血、水肿有关;眼眶痛可能为眼球周围组织水肿所致。胃肠道症状也较为突出,常有食欲有振、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重者可有嗜睡、烦燥及谵语等。但热度下降后全身中毒症状并未减轻或反而加重,是不同于其他热性病的临床特点。颜面、颈部及上胸部呈弥漫性潮红,颜面和眼睑略浮肿,眼结膜充血,可有出血点或瘀斑和球结合膜水肿,似酒醉貌

5、。在起病后23日软腭充血明显,有多数细小出血点。两腋下、上胸部、颈部、肩部等处皮肤有散在、簇状或搔抓状、索条样的瘀点或瘀斑。重者的瘀点、瘀斑可遍及全身,且可发生鼻衄、咯血或腔道出血,表示病情较重,多由DIC所致。(二)低血压期 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可全并DIC、心力衰竭、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临床表现心率加快,肢端发凉,尿量减少,烦燥不安,意识不清,口唇及四肢末端发绀,呼吸短促,出血加重。本期一般持续13日,重症可达6日以上。且常因心肾功能衰竭造成死亡,此期也可不明显而迅速进入少尿或多尿期。(三)少尿期 少尿

6、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二者经常重叠或接踵而来,也有无低血压休克,由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者。24小时尿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者为无尿。本期主要临床表现为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也可因蓄积于组织间隙的液体大量回入血循环,以致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本期多始于68病日,血压上升,尿量锐减甚至发生尿闭。重者尿内出现膜状物或血尿,此期常有不同程度的尿毒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钠及低钙血症等)的表现。伴有高血容量综合征者,脉搏充实有力,静脉怒张,有进行性高血压及血液稀释等。重者可伴发心衰、肺水肿及脑水肿。同时出血倾向加重,常见皮肤大片瘀斑及腔道出血等。本期一般持续2-5日,重者无尿

7、长逾1周,本期轻重与少尿和氮质血症相平行。(四)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24小时尿量达3000ml为多尿,多尿达400010,000ml以上。多尿初期,氮质血症、高血压和高血容量仍可继续存在,甚至加重。至尿量大量增加后,症状逐渐消失,血压逐渐回降。若尿量多而未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亦可发生电解平衡失调(低钾、低钠等)及第二次休克。本期易发生各种继发感染,大多持续12周,少数长达数月。(五)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一般需经13月恢

8、复正常。(六)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可分为四型:1轻型 体温39下,中毒症状轻;血压基本正常;出血现象少;肾损害较轻,尿蛋白在“”,无明显少尿期。2中型 体温在3940,中毒症状较重,外渗现象明显;收缩压低于12.0Kpa(90mmHg),或脉压小于3.5Kpa(26mmHg);皮肤、粘膜出血现象明显;肾损明显,尿蛋白可达“卅”,有明显少尿期。3重型 体温40,全身中毒症状及外渗现象严重,或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收缩压低于9.3Kpa(70mmHg)或脉压小于3.5Kpa(26mmHg);皮肤、粘膜出血现象较重。如皮肤瘀斑、腔道出血;肾损严重,少尿期持续在5日以内或尿闭2日以内者。4危重型 在重型

9、基础上,出现以下任何严重症候群者。难治性休克;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肾损极为严重,少尿超过5于以上,或尿闭2天以上,或尿素氮超过120mg/dl以上;心力衰竭、肺水肿;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严重继发感染。(七)家鼠型出血热的临床特点与野鼠型相比,家鼠型轻型较多,五期经过多不全。发热期较短,热退多数病情减轻,困倦衰竭少见,腰痛及眼眶痛不显著,消化道症状较轻;低血压期与少尿期轻或无;多尿期与恢复期亦较短;出血、肾损与渗出水肿均较轻;合并症少,但肝脏受损较野鼠型明显,病死率低。实验室与辅助检查一、血常规检查:(一)白细胞总数:一般为(15-20)109/L,发病1-3天内偏低或正常,4天以后多

10、数超过10109/L,低血压期及少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多尿期末恢复正常。白细胞总数超过30109/L者,提示病情严重。(二)白细胞分类:1中性粒细胞:早期开始增多,可出现核左移。2、 淋巴细胞:早期淋巴细胞相对变化不大,病程6-8天可增至50%以上。3异型淋巴细胞:病程1-2天内可发现,4-6 天达高峰,检出率可达60-100%,对早期诊断有参考意义。(三)血小板:数量减少,粘符和聚集功能降低。其改变与病情的轻重、出血情况及尿毒症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即血小板数减少及血小板功能降低越明显,病情严重,出血越明显,尿毒症越严重。 (四)红细胞:发热期一般正常,发热末期开始上升,低血压休克期明显

11、升高,可达51012/L以上,提示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少尿期由于稀释性高血容量,红细胞开始下降,多尿期恢复正常。危重病人可出现晚、中幼红细胞。二、尿常规检查:尿蛋白一般出现在2-4病日,在少尿期达高峰,随着多尿的出现尿蛋白可逐渐减少。尿蛋白含量及持续时间与肾脏损害的程度成正相关。血尿比尿蛋白出现晚,阳性率低,持续时间也短。部分病人尿中可出现各类管型(如颗粒、透明、细胞或蜡样管型),或出现膜状物。三、其他检查:1毛细血管脆性检查(束臂试验):出血点在十个以上,束臂试验阳性,提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本病患者47.53-75%显示阳性。2血浆尿素氮于病后3-4日即可增高,少尿期、移行阶段以至多尿期继

12、续增高达高峰以后渐渐下降。重症病人显著升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尿素氮升高程度与肾脏损害程度相平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一)诊断原则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判断进行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二)诊断标准:1 流行病学史发病在EHF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两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 临床表现(1) 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13、;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 (2) 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 3 .实验室检查(1) 血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2) 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血尿、管型尿。(3)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4)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5) 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查到EHF病毒抗原或EHF病毒RNA。 4 .病例分类(1

14、) 疑似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第(1)条。(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临床表现第(2)条,实验室检查第(1),(2)条。(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实验室检查第(3),(4),(5)条中的任一项。二、鉴别诊断:(一)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败血症等相鉴别。若病人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者尚需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相鉴别。此外,需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别。(二)肾脏疾病:如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炎。(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

15、、急性白血病等相鉴别。(四)腹部外科急症:少数出血热病人可出现剧烈腹痛、腹壁紧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等,需与阑尾炎、肠梗阻、胃肠穿孔、胆囊炎、宫外孕等进行鉴别。以上病症无明显的充血、渗出及出血现象,尿常规多无明显改变,血小板数正常,无异型淋巴细胞。(五)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国内流行的病毒性出血热,除EHF外,尚有新疆出血热、登革出血热,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出血和休克等表现,与EHF 相似,但属于无肾脏综合症出血热。治疗、 “三早一就”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针对各期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对症治疗。把好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和感染“四关”。 (一)发热期治疗原则:控制感染,改善中毒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