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2272830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德泽乡米支嘎小学 五年级第一单元 小数乘整数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

2、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探究和交流中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2.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从学生的练习来看,大多数的学生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方法,但有部分学生不够熟练地进行笔算,原

3、因是有个别的口决不过关,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如:本课在探究新知中学生很快就用竖式算出了结果;没有出现预想中的用加法计算;这可能跟学生曾预习过有关;也可能因是这学期第一堂课;前面复习的时间稍多些;以至没有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时间有关。当时我很快地进行因势利导;直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交流;理清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之后的十几分钟用于练习。学生说出1.5元就是15角;算出积后再“缩小10倍”就可以了。引号中准确说应该是“缩小到它的1/10”;连我自己也忽略了;因此没有提醒学生纠正过来;今后将特别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学生

4、留有足够述说的时间。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学生会不会有意见?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

5、其他学生恍然“哦!原来使这样啊!”于是一通都通。“试一试”自然没问题。计算法则耶使学生自己总结的。因为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在这里只要在“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后黑板上只有五个字“算、看、数、点、化”。提醒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讲解就说出了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的注意点。后面的“试一试”自然一帆风顺。 从两天的作业看;学生出错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错;不进位、看错数;7746等。所以对这部分自己的评

6、判是“过!”下周一上例3。 课后没事;写“教学反思”;感受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移动小数点位数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虽然最初担心学生不理解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但是;由于自己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计算整理计算法则;发现注意点(能化简的要化简;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自己才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两个例题的顺利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

7、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在探究和交流中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一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2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从学生练习的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掌握;但不能熟练和准

8、确的进行笔算。原因和小数乘整数的一样。 这节课我做到不足的地方是;对学生的预测有偏差。在教学中;我忽略的一个点;就是小数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将小数点对齐相乘的情况。这应是受到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影响;因为小数的加减法学生掌握较好;因此使计算的质量受到了影响。这时我才深刻体会到“备学生”的重要性。 在学生的作业本中我还发现当积的末尾有零时;个别学生就干脆不写;或涂掉。在教学中我在黑板上书写示范;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可能跟以往的书写习惯有关。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由于今年我第一次教五年级,在练习题中出现了一道这样的判断题使我很困惑不知道对还是错。这

9、道题是: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这题有的老师认为是错的;也有老师认为是对的。A老师认为错的理由是:“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不一定是四位小数。”如0.01X0.02=0.0002,那么积肯定是四位小数;但0.25x0.04根据小数的性质;0.25X0.04=0.01,那么0.01是一个两位小数。所以认为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位小数;积一定是一个四位小数。这句话是错的。B老师认为“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这句话是对。因为“根据书中的计算法则是这样说的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起数出几

10、位;点上小数点.那么0.25X0.04=0.0100, 0.0100是一个四位小数;而0.25x0.04=0.01则是对乘积进行再处理即化简后的结果;是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零省去;但“省略”不等于“没有”。我也认为B老师说的有道理;点完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积的小数末尾的0。但小学基本意义是从小数大小是否改变上去叙述的;并未指出意义上的可以等同。例:0.0100可以写作0.01大小不变;但0.0100的计数单位与精确度与0.01明显不同。因此;我觉得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这句话更加的精确。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我也不知道我

11、的看法是否正确;所以这道题使我很困惑。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我大胆改变教材没有使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12、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3.85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3.85扩大100倍;计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0倍。 3、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

13、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觉得困惑的是,在前面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去口算,然后去笔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学的过程是流畅的,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的情况也是很好的, 但过多的暗示是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铺垫,直接出示小数乘整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好些? 课的下半部分,学生对计算已经不感兴趣了,有几个孩子已经开小差了,事后调查得知,他们觉得问题太简单了,

14、就是积的小数位数的问题,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行了,计算没有什么多大意思.学生说得是实话,最近学的都是计算,都是讨论计算方法,而计算方法的发现有时不需要让他们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更多的是老师的提醒和告诉,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怎么喜欢被动的接受呢。看来计算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将练习的形式变的丰富些;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大脑。 求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

15、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