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中医技术操作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2204066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中医技术操作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科中医技术操作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科中医技术操作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科中医技术操作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科中医技术操作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科中医技术操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中医技术操作(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灸类疗法一、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 定义:将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直接灸。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1. 无瘢痕灸:将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到25 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 艾炷再灸。一般灸35 壮,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适应症:哮喘、眩晕、急慢性腹泻、肱骨外上髁炎、急性乳腺炎、皮肤疣等病证。注意事项:无瘢痕灸艾炷的大小宜介于隔物灸与瘢痕灸之间,一般以花生米大至绿豆大 为宜。具体治疗时须因人因病而选。2般情况下,无瘢痕灸后,灸处仅出现红晕,如出 现小水泡,不须挑破,禁止抓瘙,应令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注射针具吸去泡 液,用龙胆紫药水涂沫,均不遗留瘢痕。操作步骤点穴:施灸之前先

2、要点定穴位。患者体位应保持平直,处于一种舒适而又能持久的位置。 暴露灸穴,取准穴点,并作一记号。点定穴点后,嘱患者不可随意变动体位。置柱: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灸穴皮肤表面,然后,将艾炷粘置于选定的穴位上。 多用中、小艾炷。近年来有贴敷艾炷的新型产品面世,可直接贴敷于穴区施灸。燃艾:用火点燃艾炷尖端。如为中等艾炷,待烧至患者稍觉烫时,即用镊子夹去,另换 一壮;如用小艾炷灸,至患者有温热感时,不等艾火烧至皮肤即持移去,再在其上安一艾炷, 继续按上法施灸。对某些病程长和症情顽固者,亦可在患者感到灼热后,继续灸35秒钟。 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一块较艾炷略大一点之红晕,隔12小时后可出现水泡。 每

3、日 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焦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焦部位后,放置艾炷施焦。每炷 必须燃尽方可继续加炷施焦,一般灸5 10壮。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灸后产生化脓并留有瘢 痕,所以灸前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对施灸中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周围轻轻拍打,以缓 解灼疼。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术部位化脓(称“灸疮”),56周后,灸疮 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1适应症:预防及治疗癌症、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预防中风、治疗癫痫、溃疡病、脉 管炎、瘰疬、痞块等。2. 注意事项敷贴灸疮:不可采用护疮膏类及药纱布。也不可以一见到脓液用清疮消毒之法后再敷贴 胶布,只需采用棉球擦干

4、脓液后即敷贴胶布。护理灸疮:化脓灸要求灸后局部溃烂化脓,这是无菌性化脓反应,脓色较淡,多为白色。 灸疮如护理不当,造成继发感染,脓色可由白色转为黄绿色,并可出现疼痛及渗血等,则须 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若疮久不收口,多因免疫功能较差所致,应作治疗。注意调养:为了促使灸疮的无菌性化脓反应,要注意调养。对此,针灸大成曾有论 述,可作参考:“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 静卧,远大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 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 味,酗醉,致生痰液,阻滞病气矣

5、。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 加于半月之后。”操作步骤点穴及置炷:一般用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燃艾:用火燃着艾炷后,医者应守护在旁边。待燃至患者感觉疼痛,医者用手轻轻拍打 或抓爬穴区四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施灸时的疼痛。艾炷燃尽,用浸有生理盐水的 消毒敷料,拭去艾灰。再灸第二壮。对惧痛患者,可先在穴区注入2%普鲁卡因注射液1ml 作局部麻醉后再施灸,或涂以中药局麻液。中药局麻液配制法为:川乌、细辛、花椒各30g, 蟾酥1.8g。用75%乙醇300ml浸泡24小时。使用时,取棕红色上清液,以消毒棉球蘸后 涂于施灸穴位,15min之后可达到局部麻醉。封护:于完成所灸

6、壮数后,以上法拭去艾灰后,灸区多形成一焦痂。在灸穴上用淡膏药 或根据灸口大小剪一块一般胶布,敷帖封口,淡膏药以称灸疮膏药。护封的目的是防止衣服 摩擦灸疮,并促使其溃烂化脓。化脓后,每日每日换1次膏药或胶布。脓水多时可每日2 次。约经12周,脓水渐少,最后结痂,脱落后留有瘢痕。二、隔物灸技术操作规范适应症: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 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 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 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

7、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 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注意事项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 不宜施灸。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施灸后局部皮 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 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熄灭后的艾炷, 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操作步骤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 2-0. 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 艾炷燃尽

8、,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 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 20. 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 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 的肿疡等症。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 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 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 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

9、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 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 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 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三、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 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的针灸治疗方法。适应症: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 腹泻、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注意事项:1.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 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

10、区上。2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操作步骤1辨证、辨病取穴: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2常规穴位皮肤消 毒,取长度在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固定针体,留针。3在针柄上裹以纯 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 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 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4还可采用帽状艾炷行温 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其长度为2cm,直径1cm, 端有小 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分钟。因其外形

11、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 帽炷灸。刮痧疗法一、刮痧技术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 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适应症: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 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遗尿症、急慢性 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 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 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除慎用症和禁忌症以外的各种病症,包括一些疑难杂症均可用全 息经络刮

12、痧法治疗。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 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 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外科如痔疮、 皮肤搔痒症、荨麻疹、座疮、湿疹、脱发等病症。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 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 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妇科病症:痛经、 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保健: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 容等。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

13、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 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3.前一次 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 6天, 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 20分钟操作步骤: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 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 般保持在45度一90度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 5分钟, 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

14、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 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 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二、撮痧技术撮痧疗法又叫挟痧疗法和抓痧疗法,是在患者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拧起一个橄榄状的充 血点,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适应证 此法主要用于治疗痧证。急性胃炎、肠炎、中暑、流行性感冒、伤风等,都属 于痧证范畴。禁忌症 此法主要是用来治疗痧证的,治疗范围较小,适应证之外的病症不宜使用。注意事项 手法的轻重、抓撮穴位的多少、每穴抓撮的次数,要视患者的年龄、体质、 疾病性质、疾病轻重等具体情况而定。儿童与年老体弱者,手法宜轻,撮穴宜少;体质壮实 者,

15、手法宜重,撮穴宜多。不要千篇一律。局部痈肿、疮疡、皮肤溃烂或损伤,不要抓 撮。 在用此法治疗的同时,可配合药物、针灸、推拿、擦涂等疗法,以求尽快治愈疾病操作步骤撮痧选用的穴位根据民间治疗的经验,选穴多在前额、前后颈部、胸部、背部、腹 部。1头部:印堂、太阳(双侧),共3处。2颈部:前颈取廉泉、天突、廉泉与天突 连线之中点及中点左右旁开1寸处,共5处。后颈取大椎、大椎直上后发际处、大椎与后发 际连线之中点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5处。前后颈共取10处。3胸部:从璇玑起,分别 向左右每隔1寸取一点,共取7处。4腹部:下脘、石门、天枢(双侧),共5处。5. 肩部:肩井(双侧)。6.背部:陶道分别向左右每

16、隔1寸取1点,共取7点。7.腰部: 命门。 取穴时只要大体无差即可,民间治疗取穴并不十分准确,只要求在上述范围内,施 行手法,即可取得疗效。撮抓的穴位数目和次数,可视病情而定。撮痧作用手法:将手指用清水湿润,五指弯曲,用食指与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穴位, 将皮肤挟起,然后松开。这样一起一落,反复进行,每点挟撮68次,直至被挟处成为橄 榄状之紫红色充血斑为度。1)手法操作 基本手法 术著五指屈曲,用食、中指的第二 指节对准摄痧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挟起,然后松开,这样一挟一放,反复进行5-6次。具体操作术者以两拇指自两眉间开始沿正中线往上推至前发际,然后分别向左右外侧分抹至 太阳穴,绕过耳后至两侧后发际,并用手指勾点风池穴,抓两侧肩板筋,以促使患者清醒, 再沿背部督脉和足太阳经从上向下抓至腰板筋为止;胸部则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