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养殖技术.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2112194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参养殖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海参养殖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海参养殖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海参养殖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海参养殖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参养殖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参养殖技术.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今日三农网,http:/海参养殖技术作者:今日三农网()海参的习性及参虾混养海参在我国沿海有60多种,可供食用的20余种,其中刺参、乌参、乌元参、梅花参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名贵海味品。现将刺参的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刺参的生活习性:刺参属狭盐性动物,生活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澈、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岩礁底或沙底。其生活区多富有底栖硅藻及大型藻类。幼小个体多生活在大叶藻基部及礁石、砾石下,成年个体逐渐移向深水区,即分布在水深820米的海底。 刺参用触手扫、扒底质表层中的底栖硅藻、海藻碎片、细菌、微小动物、有机碎屑等,将这些物质连同泥沙一起摄入口中。其摄食量相当大。摄食强度具有季节性,3月份摄

2、食量最高,8月中旬最低。当水温达到2024时,要进行“夏眠”。在我国的黄、渤海区,其“夏眠”期大约为100天左右。当其受到强烈刺激或遇水质浑浊等恶劣条件刺激时,会将全部脏器从肛门中排出体外。与此相适应,其再生能力很强,条件适宜时,失去的脏器及切断的体段均可再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二、刺参人工养殖情况:搞好刺参人工养殖的关键是解决大规格苗种。因此,当年繁殖的体长11.5厘米的稚参需经过海上或室内“中间育成”使之成为3厘米的幼参。以不投饵为前提的“中间育成”,其场所必须选择在有机质和浮泥容易进入,并沉于育成笼内的泥底内湾,该湾应具备有机悬浮物较多,且风浪较小的条件。育成设施为改良的鲍中间育成笼

3、,金属框架规格为606030厘米,笼外包罩的网衣,其网目应依入笼参苗的大小选定,笼内铺设黑色的波纹板。试验表明,每笼放入的参苗不应超过400头,经过33.5个月育成,体长可达3厘米以上,成活率为82%100%。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所用器材,应力戒参苗的机械损伤及从网缝中逃逸。 10月至11月末生长迅速,以后随水温下降而生长变慢,从2月上旬开始,随水温上升,生长速度再度增加。苗种的个体越大生长越快。在养殖过程中,苗种若经过分级选别后再入笼养殖,其生长整齐且速度较快。饵料以投鹅掌菜及其他褐藻类较好。经4个多月的养殖,体长达到10厘米以上者约占25%。 三、利用虾池混养刺参的关键技术: 1.在虾池

4、投放不规格石块堆或空心砖、网箱。 2.进行漂白粉全池消毒,然后纳入清水并把水质培养好。 3.刺参是以植物性为饵,只要水质培养好,就不需再投饵。 4.刺参适应的水温是零下3度至零上28度,盐度偏高好。 5.夏天高温季节时,虾池应纳潮提高水位以利渡夏。 6.投苗时间一般为每年911月份,每亩放养密度4000只,应以大苗为好。 7.参、虾混养,参可净化水质,从而达到参、虾双丰收。海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近年来,沿海地区海参养殖业蓬勃发展,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海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从2004年水产养殖病害测报中可以看出,海参病害以2月份4月份最为严重,7月份9月份趋于平缓,进入12月

5、份以来又有爆发迹象。海参病害的发生对海参养殖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影响了海参养殖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笔者结合生产实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海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苗种问题全人工育苗成功解决了海参养殖的苗种数量问题,但随之而来的苗种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养殖者。育苗生产不规范,造成苗种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了海参养殖生产的全过程。 2.环境问题首先是选址问题,没有根据海参生物学特性选址,特别是忽视了无水污染、无大量淡水流入、有适宜的生长环境等自然条件。其次是池塘建造不合理,池形设计不科学,容易产生死角,甚至有的池塘形成了“盘子底”或楔子形池塘,不利于水体交换;池塘深度不够,在夏季高温季节不能有效地减缓

6、日光照射,抑制水温升高,冬季不能防止水温突变对海参的不良影响;配套设施不全,有的海参养殖池进、排水口共用,不利于水体循环。最后是虾池改造的养参池没有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特别是没有清除丝状藻,在沉积物较厚的地方没有翻耕曝晒或反复冲洗以促进有机物分解排出,容易引起水质败坏;新建养参池也没有经过浸泡冲洗和阳光曝晒,以清除土壤中的有害析出物,为有益生物的繁殖创造条件。 3.放苗密度问题有些养殖者为了追求高利润,盲目加大投苗量。如体长为2cm3cm的参苗投放密度以8000头/亩15000头/亩为宜,但有些养殖者投放密度达到5万头/亩6万头/亩,大大超过池塘承载能力,池塘生态环境恶化,加大了海参生存压力

7、,也是海参在12个养殖周期内就发生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4.饵料单一,营养不足问题人工养殖海参密度较大,仅靠天然饵料生物不能满足海参生活、生长的需要。投喂饲料的品种过于单一,造成海参营养缺乏,体质下降;过度投喂又影响养殖水质,恶化海参生活、生长环境。 二、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苗种检验防疫力度,规范育苗场家的生产。政府部门应加强海参苗种的检疫防疫工作,杜绝带病、带菌的苗种流入市场;育苗场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从选择亲参、苗种培育等各个环节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近亲繁殖、滥用药物等造成种质下降。 2.科学选址。对于水环境,应针对海参的生物学特性选择池塘建设的地址,特别要求水源无污染、无大量淡

8、水流入,盐度不低于27。对于养殖水域底质,底质的类别通常与养殖用水的水质、饵料生物的组成和丰度等相关,在自然海区,岩礁底、泥沙底是海参优先选择栖息的底质,纯泥底则海参较少栖息;在养殖条件下,底质虽为泥底,若配置以适宜的隐蔽、栖息场所,同样可以养殖海参;纯砂底质,须经改造才能建池养参,如掺进泥土、投放石块等。 3.合理改造养殖池塘,且放苗前要求彻底清塘。池塘形状以长方形为宜,进、排水口设置在池塘的短边,以避免产生换水死角;适当加深池塘深度,防止水温过高或过低而造成对海参的损害;完善配套设施,进、排水渠道和进、排水口要分开。 4.投苗密度要合理。科学掌握放苗密度,第一年体长2cm3cm苗种的放养密

9、度为8000头/亩15000头/亩,体长大于3cm苗种的放养密度为5000头/亩10000头/亩;第二年补充苗种的数量可根据养殖成活率、海参生长情况等因素加以确定;从第三年开始,池塘内有大、中、小各种不同规格的海参,既有达到或接近商品规格的海参,也有刚刚放养不久的海参,此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养殖密度。 5.科学投喂和移植天然饵料生物相结合。投喂饵料生物的营养要全面,投喂量要科学合理;适当移植一些大型藻类,可以起到提供隐蔽场所、提供饵料、改善水质的作用。可供移植的藻类有裙带菜、海带、鼠尾藻、马尾藻等大型褐藻及大叶藻。 6.加强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主要从常规监测、换水、水温和水位调节、饲料投喂、光照

10、强度调节、防止雨水大量流入、防止污染物流入和敌害生物清除等几个方面进行。另外,养殖过程中的异常现象一定要注意,如成活率过低、生长缓慢等现象。 7.增加科技投入,改变养殖观念。需要改变以往海参养殖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增加养殖的科技含量;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制定养殖技术方案,以让管理人员参照落实,并做好养殖记录在海参养殖过程中,要贯彻“以防为主”的病害防治思想,从苗种质量、养殖环境、养殖水平等多方面加以综合考虑。玉环海参养殖喜获成功浙江省玉环县的消费者可以吃到本地养殖的海参了。养殖户梁和平在玉环芦浦分水山试养的海参喜获成功,目前,这批海参生长良好,平均个体从海参苗期的50克长至100克以上

11、,预计春节前就可成熟上市。 据悉,海参是一种对养殖技术要求非常高的水产品。梁和平曾经在山东和本地试验养殖海参,并且掌握了海参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规律。 去年11月,在玉环县海洋与渔业局水产专家的指导下,梁和平投资40多万元,在芦浦镇分水山投放了3000多斤海参苗,正式尝试海参养殖并获得成功,结束了该县海参养殖品种为零的历史。 梁和平说,他试养海参成功的消息传开后,各地要求订货的电话把他的手机都快打爆了。 梁和平算了一下,以目前每公斤240元的批发价卖,春节前卖掉60%就可获毛利30多万元,到三四月份,再卖掉剩余的海参,不但可以收回成本,还有一笔丰厚的纯利润。 不过,水产专家也提醒广大养殖户,海

12、参养殖是一把双刃剑,高利润也伴随着高风险。目前,海参的价格很高,并且消费需求旺盛,具有很好的回报率。但海参对生长环境,特别是水温的要求非常挑剔,稍微不慎就会养殖失败,导致亏损。想要养殖海参的养殖户,一定要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海水养殖鱼类和海参的安全越冬眼下正值北方的隆冬季节,气温骤然下降,给海上养殖业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对目前正在养殖中的鱼类和海参,更要采取得力措施以确保安全越冬。 在海水鱼类养殖中,大多数鱼类最适宜生长的水温是1622。近年来,许多养殖业已逐步由海面网箱养殖转向利用深层海水进行工厂化养殖,因为深处海水的温度可以达到12左右,大大降低了能耗。室内工厂化

13、养殖的海水需进行人为的更换,而在冬天为了保温和减小能源消耗,海水更换的频率大大减小,导致水质恶化,且容易发生各类疾病,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对此,一是要减小养殖密度,以25尾/平方米30尾/平方米为好;二是要加大水体交换量,养殖车间冬季的水体交换量不要低于10个量程;三是要及时清除池内的死鱼和病鱼,勤吸底和勤消毒;四是对于少量露天养殖池,要适当提高水位,出现结冰要及时敲碎,以增强水体中的有效溶解氧含量。 海参喜低温,但当水温低于5时海参也会停止生长而进入冬眠状态,因摄食量不足而对病害的抵抗力大大降低,容易发病。目前,北方养殖海参多为潮间带和虾池造礁的露天养殖,冬季不少养参池的

14、表面已经结冰,池水水温接近0,加之海洋潮位低,养参池的水体循环量减少,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也相应在降低,沉积到池底的污泥、杂藻、海参粪便等腐烂后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及时氧化分解,海参生长的外部环境恶化。当水温温差在短时间内超过2时,海参便会产生抗应激反应,超出了海参的承受能力则海参便会出现肿嘴、吐肠等现象,直到死亡。所以,在冬季一定要注意最大限度地加大养参池水体的交换量,抓住冬季高潮位时期尽可能多地为养参池注入新水,加深水位以保持水温,水深至少保持在2.0m以上;条件稍差的养参池,必须配备人工提水设备,以增进池水中有效溶解氧含量,提高水质质量和改善海参生长环境。在为养参池换水时,不要大排大

15、放,要注意水温的稳定。同时,当水温低于5以下时,要加强养参池的监测,发现池内有成品海参则一定及时捞出,因为在此环境温度下远离附着基的海参是不正常的表现,迟早要发病,早早捞出可以避免病菌传染。池塘编织布造礁海参养殖技术近年来,我国北方沿海海参池塘养殖已成为渔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海参池塘养殖的模式和人工礁的材料多种多样,其养殖效果参差不齐,特别是软泥底质的池塘,老化程度严重,清淤困难,海参成活率低,生长速度缓慢,病害时有发生,阻碍了海参养殖的健康发展。如何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是摆在广大养殖者面前的问题。 2003年,某养参户在100亩水面软泥底质的池塘中,采用了编织布造礁海参养殖试验,5月初放苗,亩放苗4000头,参苗规格1000头/kg,经1年时间的养殖管理,2004年5月收获,平均亩产鲜参200kg,成活率达40%,试验取得了成功,很好的解决了软泥底质池塘养参难的问题。笔者总结经验,将该项养殖技术进行推广。200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