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的“六时”.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183754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媒体教学的“六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多媒体教学的“六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多媒体教学的“六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多媒体教学的“六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多媒体教学的“六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媒体教学的“六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媒体教学的“六时”.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媒体教学的“六时” 渭滨区新民路小学 王贵雪生动有趣的CAI课件远比一支白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更具有吸引力和震撼力。当它款款步入教室,其声、其色、其光对学生造成强烈刺激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勿庸质疑,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优化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然而,由于多媒体的“热”,不少教师一哄而上,用起多媒体上课,全然不顾教学目的,而是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学生在课上大饱眼福,课下脑袋空空。如在一年级教学加减法时,本应由学生自主探索出来的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有些老师在教学时,为了使用“好”多媒体课件,不经学生思考便展示出所有的计算方法。这种强加于学生的做法无异于是另一种“填鸭”,

2、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地学习,创新思维从何而来?试问这样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真的有利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吗? 因此,抓住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 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还能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其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恰当运用多媒体,主要表现在对多媒体切入时机的把握上。我总结在“六种教学时机”时恰当应用,会起到不同的效果。一、在创设情境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

3、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教学圆的知识,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的动画片,小猴、小兔、小狗、小熊四个动物在进行自行车比赛,在比赛没结束时让学生猜一下,最后谁得第一?为什么?有的学生猜小狗得第一(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老师又问: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不猜它得第一呢?聪明的学生会说: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这样引入新课,既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又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思维就很容易激活,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索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或者当这节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再切入多媒体。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老师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猴子被车颠的一上一下,学生开怀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老师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教师继续演示课件,屏幕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

5、着音乐声向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 。“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作以回答。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中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课件对学生认识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维的优势,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 二、在学生思维转

6、折时,给以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 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又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 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 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的复合片)。通过演示并伴以 “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三、在学生思维困惑时,点拨学生思维,

7、使学生眼前一亮。 教者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 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 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投影在银幕呈现“切割”、“ 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 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四、在疑难突破时,强化学生感知。小学

8、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矛盾。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感知过的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交通标志等实物图,在学生说出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后,这时利用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三角形部分的形状,接着把实物的模样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显示出三角形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电脑动态演示三条没有围拢的线段逐渐围拢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

9、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五、在学生深化理解时,模拟操作,形成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直接利用教具割、拼,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圆柱进行切割、分解,合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图形,将圆柱体最大限度地多次划分,逐步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 六、 课内与课外联系时,使小课堂变成大世界。 然而四十分钟的教室,它的空间和时间毕竞都是有限的,所

10、以有一些教学活动难免受其制约,而CAI课件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个矛盾。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 “认识吨”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的盐,感受一千克的重量,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感受几十千克的重量,可是怎样用感性的材料让学生去理解体会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呢?让学生去抬1000千克的物体吗?当然可以让他们到某个化肥厂或是某个大米店去体验一番,但这需要时间,且全班一起去,实际操作起来是不大可行的,再说也谈不上什么学习效率。于是,老师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小熊扛大米:多媒体出示一袋大米50千克,小熊要扛多少袋大米就扛了1吨呢?然后课件演示:小熊气喘吁吁地扛了20袋大米放在电子称上面,随后电子称显示这

11、20袋大米的重量1吨。在这个有趣的动画中,借助问题情境的虚拟,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感受了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了吨是一个比较大的计量单位。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较之那概述公式化的由老师直接口述或是生硬板书呈现 “1000千克=1吨”的知识更为深刻的。 这是平常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体验。虚拟现实背后的构想是通过眼睛获得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使学习者身心融于其中,从而使学习活动具有实践的特征,在虚拟实践中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 在此,CAI课件不仅给我们的课堂间接地增添了时间,也把教室外五彩缤纷的世界浓缩进小小课堂,成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教学资源,平添了一个无限

12、广大的教学空间。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的切入时机,切入量,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宜用则用,不宜用则不必勉强,要用在教材的关键处,教材的疑难处,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深奥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电教媒体,充分挖掘内中的趣味因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总之,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切入点,绝不可认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 弄成了电教“满堂灌”。 要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起到促进作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