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测光模式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833167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照相机测光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照相机测光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照相机测光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照相机测光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照相机测光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照相机测光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照相机测光模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9=1影测光与曝光评价测光点测光第二节 照相机测光模式一、相机测光系统的测光方式(一)了解相机测光方式什么是测光?简单的说,相机的光圈是控制相机通光量的元件,而快门则控制着曝光 长短,只有正确的控制通光量,才能保证相机正常曝光,胶片或者数码相机的CCD传感器 能清晰的成像而不会出现欠曝或者过曝的情况。虽然现在大多数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都可以通过后期数字暗房处理来调节曝光,但是 对于过曝过度的图片,亮部细节和层次已经全部丢失,如果要想调节回来也比较困难,而 如果是欠曝严重的照片,修正曝光后则会出现较多的噪点,细节也会有所损失,所以尽量 让拍摄的照片拥有正确的曝光,是拍摄数码照片的前提之一。带

2、有测光装置的照相机均采用反射测光方式(二)什么是TTL测光方式镜内测光是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普遍采用的测光方式,是一种测量通过摄影镜头进入照 相机的被摄物体反射光强度的方式,也称为TTL(Through The Lens)测光方式。TTL 测光能够随时根据光线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测光数据,使我们快速获得正确的曝光 值。大多数的数码相机或传统傻瓜相机,大多数都具备这几种测光方式:评价测光、中央 平均测光、中央局部测光、以及点测光。这几种测光方式基本可以应付目前所有的拍摄。二、常用的照相机测光模式(一)中央重点平均测光L_ (中央平均测光)1、定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是测取景画面中央圆形或30%左右的区域平均

3、测光为主的测光模式。 当需要表现的主体在取景范围中间部分,而环境明暗与主体有较大的差别时,选择中央平均 测光,偏重对中央大部分区域测光,能使主体的曝光较为准确。戈者龙竽2分款煮才幺珈20的-20竹罟这是一种中庸的测光方式,既照顾到取景范围内整体的亮度,又考虑到摄影时的主体一般位 于中央区域,适合主体比较突出又需要兼顾背景的场合。2、特点: 当被摄体位于画面中心时比较方便 3、适用范围2、特点: 当被摄体位于画面中心时比较方便3、适用范围均、需要曝光补偿的拍摄物和场景。如个人旅游照片,特殊风景照片等。或被摄主体集中 在画面中央的风景照片。同时也适用于花草的拍摄。更适合于光线不佳的情况下,要比其

4、它模式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注意:不适合逆光拍摄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例 I这张片子的构思是利用前景突出一种压迫感,表现故宫的尊威。拍摄的时候,主体城楼的和前景的光比差异较大。使 用中央平均测光模式,整体测光以在取 景大致处于中间部分的城楼为主,拍摄 出主体曝光合适,前景成为剪影的照片。符合构思目标。如果使用平均测光模式, 主体可能曝光稍过,而前景的阴影中留 下太多细节,使画面显乱。戈老龙竽2昭款孑(才孩孜20的-20竹厚M A上晔期局部测光方式是对画面的某一局部进行测光。当被摄主体与背景有着强烈明暗反差,而且 被摄主体所占画面的比例不大时,运用这种测光方式最合适。局部测光可针对一些特殊的恶劣的拍摄环

5、境应用,能更加确保相机处理器计算出画面中央 主要表现对象部分所需要的曝光量。不过由于分割测光(矩阵测光)模式的兴起,这种模 式现在已经逐渐较少在相机中出现了。而佳能是坚持采用局部测光中央部分测光(中央部 分测光)的厂商,一直数码单反相机中都设计了9区域范围的局部测光,这可以让没有点 测光功能的相机在拍摄一些光线复杂条件下的画面时减小光线对主体的影响。注:局部测光和中央平均测光两者的区别局部测光和中央平均测光是两种不同的测光方式,中央平均测光是以中央区域为主其他区 域为辅助的测光方式,而局部测光则是只对画面中央的一块区域进行测光,测光范围大约 是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二进行测光。2、特点:对于画面主

6、体与背景反差大的画面能更精确的进行测光。3、适用范围:特定条件下需要准确的测光,测光范围比点测光更大时。当逆光拍摄时,由于背景要比主体亮得多,局部测光就发挥了功效。它很适合在逆光、侧 光的场景中使用以保证对主要拍摄物的合理曝光。比如,拍摄一个背后受光的人像时,可 以使用局部测光模式以保证其脸部得到合理曝光。在舞台、演出、逆光等场景中这种模式 最为合适,4、缺点:对于主体比较小的大反差画面以及反差不是很大的画面,较为不准。1、定义:又称重点测光,点测光测取的是取景画面中央整个画面约2%-3%面积的区域。点测光不受测 光区域以外其它景物亮度的影响。点测光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点测光模式用的极少,

7、也不易掌握。但在某些情况下, 点测光却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2、特点:对狭窄范围进行测光,可使照片印象更加深刻是所有测光模式中测光范围最狭窄的一种模式。因为是以特定的一部分的亮度来确定整体 的曝光,所以有可能获得所希望的特定亮度。3、适用范围:戈龙念竽2咯再省才孩孜20的-20竹罟M A上 期在拍摄人像、微距等这一类需要突出主体的照片时,常采用点测光方式。比如在拍摄人像 时,我们一般利用点测光对着模特的脸部来获取正确的曝光。使用点测光时需要注意测量的方法,尽可能地靠近被摄者或物体进行测量,这样可以避免 其他光线的干扰,同时还需要注意不要挡住光线,避免造成测光错误。在使用点测光时,要同时使用自动曝

8、光锁(AEL )来锁定曝光数据,否则因构图的改变,曝 光数据会随着中央点的偏离而改变。4、缺点:另外,因为完全不受测光范围以外的亮度(昏暗)影响, 所以适于利用特定部分的光线进 行拍摄的场景。测光范围极其有限,不适用于常规摄影。拍摄风景等照片时,虽然可以配 合特定部分的亮度进行表现,但无法获得整体平均的亮度。不过,它具有适合于利用树叶 间漏下的光线或从窗口射入的光线进行拍摄的测光特性,而且适用于逆光时的测光。点测光例1:荷花反光较多,荷叶和池塘反光少,利用相机的点测光功能, 对主体荷花花瓣进行点测,就能对荷花正确曝光,突出荷花 色彩好细节佳,而池塘曝光不足,黑暗掩盖了层次的茎杆, 更好的强调了

9、主体荷花。例2|这是一部置于屋内的自行车。下午的时光,屋里没 有开灯,阳光从门外照进来。在取景范围中,光线分布 极不均匀,反差比较大(肉眼能够清楚的看到自行车轮 胎和车后面的背景)。脸庞。拍摄的时候,点测亮部的钥匙,锁定曝光后,重新 构图。因为前面的反光比较强,导致背景几乎纯黑一片 使画面相当地简洁,突出自行车局部的线条和弧度。事 实上,这也是摄影的魅力所在。它反映的虽说是真实, 但由于胶片(或 CCD 等)感光宽容度太窄,又与真实看 到的不一样。可以说,如果不是用相机拍摄,肉眼是看 不到这样的效果的。拍摄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测光,人像摄影最重要通常就是表现人的 这张图片利用自然光,拍摄时对面部

10、进行点测光,使面部正 确曝光,周 边环境、衣物由于曝光不足变得黑暗。画面简洁人物突出,类似影室里 用背景布的感觉。如果平均测光,就会造成周边环境清晰,人脸过曝显 得惨白。戈者念竽2/款勲才衣视20的-20竹罟茸炭上罟期I地铁的入口处,阳光反射强烈,人影长拽,周围环境阴暗, 给人一种未知而恐惧的感觉。其实,拍摄时肉眼看到的环境很亮, 点测反射阳光的地面为曝光值,使周边环境暗化,突出反射的部 分亮处和人影,从而营造出这种感觉。如果用平均测光,得到的 是一种曝光正常,周边环境较亮的片子。例5 |拍摄的时候,先点测反光的亮部,曝光锁定后,对焦在螺钉上拍摄。点测在拍摄这张作品中起到的作用是,使亮处曝光正

11、确,形成明暗对比,突出工业题材的线(四)多区域测光崖(分区测光、分割测光、平均测光、多重测光、矩阵测光、评价测光、蜂巢式测光)1、定义 它将取景器中的画面分割为多个测光区域,每个区域独立测光,然后整体加权平均计算 出曝光值。多区域测光通常是相机默认的基本测光模式,适合大多数场景拍摄,是许多摄影 爱好者最常用的测光方式。在这种测光模式下,相机内部的测光系统在检测拍摄主体的位置、亮度、背景、顺光和 逆光等数据之后,自动设置适当的光参数,使整幅画面的曝光比较均匀,避免出现某个部分 过曝或者欠曝的情况。在拍摄普通题材时,可以采用这种测光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它都能提供准确的曝光。 各厂家对分区测光的名称不

12、同,但是测光原理基本相同。尼康称为“矩阵测光”,佳能称 为“评价测光”,美能达(索尼)称为“蜂巢式测光”。戈考念写力加孑叶细 20的-20竹罟再止上 M尼韻歸区檢阵测光谨能器区评你郎光各家的分区测光佳能 21佳能16分区测光Mtonng;on$佳能 35分区式测光方式有多种形式,分区的数量也不同,有双区、三区、五区、六区、八区、 十四区、十六区、二十一区、三十五区、六十三区等。分区测光2、特点:谁都可以使用,能够减少失误3、适用拍摄用途:这种测光模式适合于景物光线反差不大的场合,如顺光侧光下的或者大面积亮度均匀的场 景时景物、人物特写、中景、家庭合影、一般的风景照片、团体照。4、缺点这种测光易受背景和环境的影响,失误的可能性较大。被摄画面阴暗处占大部分,而被摄主体在较亮部分,则主体曝光过度 被摄画面以咼光为王,则曝光不足多区域测光模式例 现场光线很平,取景区内的仙人掌色彩和 光线都比较平均。使用平均测光模式,就能得到一张曝光正确 的照片戈者龙写丹纟孑叶孩珈20的-20竹罟M A上摩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