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砥与祁斌对话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661492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砥与祁斌对话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白砥与祁斌对话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白砥与祁斌对话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白砥与祁斌对话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白砥与祁斌对话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砥与祁斌对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砥与祁斌对话(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砥与祁斌对话走进经典碑帖 正气凛然颜真卿祁斌:当代的展览上很少见到颜字楷书之类的作品,于是很多人认为,颜真卿楷书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白砥: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被称为楷书四大家,尤其颜、柳、欧体似乎在一个时期内被认为是学习楷书的必临字体.颜字当头,可见颜真卿楷书在书法爱好者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当代展览很少看见颜字楷书,我以为原 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以碑学为主流的流行书风,取法的点多在南北朝的楷书,颜字被认为过于板正,自然与时风不合;其二,本世纪以来的帖学流行书风其实主要是学二王、孙过庭、米芾、赵孟等书家的风格,追求流畅雅逸,颜字被认为不够流畅,与“新帖学风气相

2、左;其三,由于青少年宫的楷书教育基本锁定在颜、柳、欧,故拿颜楷创作有被认为初级之嫌。虽然颜楷“时运不佳”,但笔者认为这不意味着颜楷应退出历史舞台了,相反,如果把颜字那种沉着稳健的美感学到手,倒是能够医治一下“新帖学过于流美的弊端. 祁斌:既然是经典,颜真卿的楷书究竟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哪本最适合学习? 白砥:颜真卿楷书作品很多,早期的多宝塔碑,清健俊朗,锐气较足;勤礼碑稳定自若,圆满匀称;麻姑仙坛记沉厚拙重,雄杰郁勃.青少年宫的小朋友学颜楷大多写勤礼碑,这可能与其粗细适中,结字停匀,适宜初学有关。我觉得这三种颜楷基本可以代表颜真卿一生的楷书风格类型。从时间上讲,麻姑仙坛记不在勤礼碑之后,但书风老

3、道深沉,可见壮年的颜真卿风格已完全成熟。如果说勤礼碑适合初学间架,多宝塔碑适合初学用笔,麻姑仙坛记则能让人感受到线条的深层次美感. 祁斌:这几本碑帖各自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应该怎么临习呢? 白砥:颜楷多宝塔碑横细竖粗,勤礼碑更甚,麻姑仙坛记则横竖粗细较匀,总体笔 粗实厚重.从用笔上看,多宝塔碑因风化较少,字的点 线口清晰,提按明显,便于初学;勤礼碑横 或因风化变得很细,临写时可适当写粗些,但不必写得与竖 一般粗;麻姑仙坛记笔路不及上二碑动作明显,但这不意味着没有动作,其线条与汉碑相近,或可从汉碑中借鉴方法。三碑的结字也不尽相同。多宝塔碑紧结,中宫收聚,四边伸展,字形略扁;勤礼碑圆满,颜字的鼓形

4、特征比较明显,中宫不紧收,但字不松懈;麻姑仙坛记重心下压,结字显拙,鼓形特征相当明显。 祁斌:为什么很多人在学习时看不到颜字应有的优点,反而写得很俗,是否跟字帖制作时重新拼装割接有关? 白砥:学颜楷写俗,可能与把颜字写得过于平正停匀有关。唐人刻碑,一字一格,字的大小基本一致,这或许也给颜字楷书的停匀注入了先天的因素。颜楷墨迹本自书告身帖则大小不一,可见如果不是为刻碑,颜楷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今人既知大小过于统一不利于美观,在学颜碑时,我们适当可以在大小、方圆、长扁等等方面作一些调整,或者可以参照一下自书告身帖的灵活。将端庄、灵活集于一体,颜字的美会更加显眼。当然,有些碑拓整幅因有文字与空白的对比

5、,整严而又通透。但割接后显得拥塞而平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颜字的审美价值定位。 祁斌:颜楷与颜行书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才能写好颜行书? 白砥:颜体行书留世作品较多,有蔡明远帖争座位帖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等等,可以看出颜楷对于颜体行书的基垫作用。不过,我们在其行书作品中,发现了王羲之书风对他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笔有王书的精致,尤其当折笔或转笔趋方势的时候,一些牵带的线条也能看出有承传关系;二是结构上有王字的欹势。这一点,颜字楷书就不同,颜楷字与字之间基本为平齐排列的。如果依颜楷的这种排列去写行书,而不吸收王字的穿插挪让,则颜行书会写得很死。所以,颜真卿对二王书法的继承,活学

6、活用,是将二王之法用到了他自己的楷书身上,改了楷书较为板正的弊病,体现了颜真卿的高明与不凡.值得一提的是:裴将军诗帖将正、行、草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正书风格与麻姑仙坛记相应,自然比之灵活,草书时见二王的潇洒,风神磊落,而前后三种字体的呼应和谐,或也有从王羲之手札章法中得到启示。此作无论从线条的力度、线形的变化还是空间结构的形式,都大大超越了颜真卿楷书给人设定的形式界域-以颜楷的端正平和,怎能让人想见裴将军诗帖的激情跳越呢?! 祁斌:张迁碑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它主要有那些特色?为什么说张迁碑是学习隶书的极佳范本?它对其他书体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帮助? 白砥:张迁碑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

7、,全称汉故谷城荡阴令张君表颂,碑? 在山东东平,现置山东泰安岱庙.东汉隶书,已基本走出西汉时带 意的写法,字形由长趋方趋扁。张迁碑已是完全隶变后的字体,但书写者似乎对于“古法还情有独钟。它的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线条沉厚浑穆,与西汉时期的五凤刻石等相比,五凤刻石圆融,张迁碑方劲,在其一为圆笔,一为方笔或方圆结合的用笔之故;二是结构不拘一格,巧中出拙。张迁碑不同于礼器曹全等汉碑,其字形多变而少定式,没有束缚但又中规中矩,结字方式极为巧妙,但丝毫没有刻意安排的感觉,字的大小、方圆、长扁等相映成趣。这种巧中出拙的美感,多为一般人不解,故张迁碑的价值在历史上没有得到足够多的认定。张迁碑作为汉

8、碑隶书的代表作品,其实是毋庸争议的。如果说礼器曹全张景等可作为学习汉隶的基础范本,张迁则可作为在有一定基础后深入学隶的最好教科书。清代伊秉绶、何绍基等大家均为所取法,并出而自成家数,他们风格的老到深厚无疑从张迁碑中汲取许多。我以为张迁与石门是汉碑中风格最为强烈、同时也最难学习的两件作品,如果没有相当的基础,它们线条的质量及结构的变化很难理解。如初学即入手其中,有时可能会不得门径,线条容易写得粗糙,结构容易写得怪异。所以,我主张学隶先学相对平正、笔法明显一路的,待能做到稳、准、狠之后,再学张迁碑,或许能够悟到它的高妙。学张迁碑的好处不仅仅在于能够学习一种隶书,更重要的作用在锤炼笔力、体验古穆。若

9、能将这种沉穆古拙的感觉写入行书、草书,其格调自会很高。 祁斌:请问张迁碑作者当时是否用锋颖非常短粗的毛笔书写的?所以长笔画往往用两笔或者更多的笔画完成的?我们在临写的时候,是否也要这样去做? 白砥:张迁碑原书的用笔方式如何,现在恐怕很难考证。线条经过刻石.原本书写时的用笔定会有所“损伤”,对比一下集王羲之圣教序与王书摹本手迹,尽管刻工高明,还是有所区别的。关键是,我们站在什么角度去理解线条的美感。如果你只追求动作,你在临写刻本时可能会不得要领,因为墨迹经过刻,动作似乎“隐藏”起来.加上经过时间推移,碑刻沥风沐雨,多漫漶不清,笔法更在云里雾里。但如果你追求线条的质量,则或许你会认为勒刻后线条显得

10、笔墨迹厚重了许多,汉魏碑刻的风化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种厚重古穆的美感。所以,抱着死心眼硬要把它原本的用笔是怎样的搞清楚,可能会掉入单纯技法主义的泥坑.张迁碑的线条一波三磔,这绝不是简单的用笔能够体会的。这种一波三磔,有当时书写的因素,也有后天风化的作用.如用非常短粗的毛笔书写,只会写秃线条,其意趣不可能这般幽长。当然,长锋难以写得这般粗实。张迁的长笔画,又非一定用两笔或更多的笔画完成,但提按肯定不是一带而过的。这种线条的提按变化极为微妙,按中有提,提中皆按,厚实中寓含灵活,如只是平实地写,则少变化;而若颤抖地提按,又一定造作.所以,碑刻线条的用笔须有相当的经验积累,才会有所认识。 祁斌:张迁

11、碑的笔法有什么特点?如何写好张迁碑的常见笔画? 白砥:张迁碑笔法的特点上面已有提及。其方笔与龙门造像一类的方笔是不同的,它的方不见刀痕,其间有很多变化,或方或圆、方圆结合。同类的线条,起笔与收笔会有所不同。起笔的方不见定势,收笔的雁尾也有很多不同方式,这可从字帖中作具体的对比。 祁斌:临写张迁碑采用什么样的毛笔为宜?每个字的大约尺寸以多大为宜?书写的姿势以什么样为宜? 白砥:张迁碑气象博大,所以我主张写大,不要只临帖大小。当然写大不是写粗糙,大而能微妙,才是上策.大到什么尺度?因人而异。在能写大之后,再回过头来写小,这小或许能得大气象。当然这只是我一家之言,每位学书者书写体验会各有出入,我不反

12、对能先写小再写大的方法,读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调整。大字站着写,小字坐着写。但坐着写视线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字的结构关系的把握。 祁斌: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张迁表颂其笔? 直可置今真楷中。”这应该怎么理解?是不是说张迁碑和楷书有很多通融之处? 白砥:康有为此言,我的理解是,张迁碑的笔法深厚老到,可以作为楷书线条的楷模。碑学理论中不少言辞是对唐以前碑刻书法线条美感的描述,如包世臣的“中实”说便是如此。唐及唐以后写楷书多及两端的动作变化,较少关注线条中段的动作,以致书法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异变为只强调动作程式的一门技艺。康氏对张迁碑线条的理解,无疑在其浑厚沉实古穆,这正是唐以后楷书

13、所缺少的。故康氏说“其笔? 直可置今真楷中”,言下之意在于以张迁之实医后世楷书之弊. 祁斌:张迁碑的碑额极具意趣,您对它是怎样理解的? 白砥:汉碑碑额多用篆书,但汉篆书与秦篆比,形式多见意趣,有时甚至别出心裁。张迁碑额篆书字形很扁,完全不似秦篆书般的挺立,而用笔又多用隶法,线条盘曲,说明书写者“玩”的意思很重。不过,与过分盘曲的鸟虫篆书写法不同,张迁碑额能够曲而简,弯且幽,且字字顶叠,穿插有致,似乎是一个结构大师的意念之作. 祁斌:您的行书有很浓厚的张迁背景,您是怎样从隶书转化为行书的? 白砥:通常意义上的行书是指楷书的快写,这只是就字体而言。其实历史上在楷书之前也存在一定“样式”的行书,如汉

14、代竹木简上的有些隶书快写字体便是。隶之美在于“古”,这“古”不是指时间,而是指审美,即有古意。我们说张迁碑古穆,便是此意.楷书之不及隶书“古”,是因为楷书动作程式过于明显、挑露,而线条中段多一带而过,由楷而入的行书自然更可能先天缺少古意,所以,我个人的探索很大一部分是从隶书化入行草,即把隶的古意转移到行草书创作之中,使之具有隶般的古意与厚重.张迁的线条美感已如前述,它自然地成为我行草古意探索的一个中介。当然,由隶入行、入草,极易使结构变得怪诞,因为隶书宽博,很难转入行书的连带便捷,故常常须以结构的呼应造势。不过,从过程意义上理解,结构的“古”是由“奇“怪”经过修炼慢慢“养”成的,待到火气湎没,

15、古意便存.若只事平正,隶书定难入行。 清媚劲雅苏东坡。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祁斌:“我书意造本无法,点? 信手烦推求”,苏东坡的这句话,被认为是宋书尚意的一个标志性口号。您认为东坡书法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吗? 白砥:东坡此言或许是出于自谦,或许也是他的书学观的一种表达。唐人尚法,尤楷法于碑刻规则者多,字字停匀,笔笔到位.对比东坡书,却见坡书意态多于法则.东坡楷书也从王、颜出,但往往行笔较多欹侧,像前赤壁赋之类,则为行楷。元代虞集曾说:“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出,风靡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蔡襄书端正,笔法、结构类王、颜书.苏轼则比蔡襄要自由灵活得多。如果我们站在法晋唐的角度看,东坡此言却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