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1616567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先秦古书中的“择”字,自从裘锡圭先生认为大多应该读为“释”以来,已经得到了 学术界的公认。但细细分析,是有问题的。因为“释”字出现很晚,大约在东汉才开始流行 先秦文字中表示“释”这个意思的功能,实际上一直是由“择”承担的。从词源分析上来看, “择”本身就含有“释”的意思。从句义分析来看,有些一般认为该训为“释”的“择”字,其实 理解为“选择”,也是完全可以讲通的。总之,先秦典籍中的“择”字,很多并不需要破讀为 “释”,否则就是以今律古。本文顺便对金文中常见的“無斁”一词的词义也进行了梳理。关键词择;释;出土文献;词源;無斁在史记李斯

2、列传中有一句话:“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 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裘锡圭先生曾经写了一篇文章,阐述“择”应当读为“释”,他说: “史记会注考证引 中井积德说: 择,拣择而取舍也。故有取舍二义,此释字属舍。这是无根据的臆说。其 实古代择释二字通用,谏逐客书的择应该读为释,所以有舍义。”并列举了韩 非子易林论衡,以及武威仪礼等先秦两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上的辞例,认 为这些辞例都应该读为“释”,在文章中,他总结说: “总之,汉以前时常把释写为择,。” 裘先生的这个看法,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得到了普遍认同。后来郭永秉先生又引国 语两段文字为证,证成这一观点。从普通训释的

3、角度来看,他们的话当然是有一定道理 的;但从文字的使用沿革、训诂以及词源学的角度,以及从“择”的精微涵义来看,这个问题 还值得讨论,本文就不揣简陋,谈谈对这个字及相关问题的认识。首先是用字方面。裘锡圭先生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古书中的“择”应该读为“释”。比如 管子形势云:“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孙子势 篇: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从这些句子看, “择”都有“辞却”的 意思,所以裘锡圭先生读“择”为“释”。但问题是,为何这么多古书在写到这个字的时候, 都用所谓的假借字,而不用本字?古书中诚然假借字成堆,但如果当时已有“释”字,还大 规模借用

4、“择”字,多少是有点让人奇怪的。而且裘先生明言“汉以前时常把释写为择”,这就产生了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当 时并没有造出“释”这个字,以致不得不借用“择”字;另一种可能是,在汉以前,人们实际上 就是把“择”看成具有“释”义的词的,换言之,“择”可能本来就具备后来“释”字表示“释放” 义的义项。若后一种假设成立,把“择”读为“释”其实是以今律古,并不可取。古书上出现 的一些字,随着这个字所代表的词义的引申发展,会逐渐产生分担其部分功能的新字,比 如用为“讲和”义的“讲”,后来一般写成“媾”,如果我们看到古书上表示这种意思的“讲”, 就说它们都应该读为“媾”,那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其次,将古书上某

5、些“择”读为“释”,固然有些地方更方便我们今天理解,但在有些例 子中,其实理解为“选择”义也不是不可以的。比如裘锡圭先生所举史记的例子:“太山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读为“释”,解释为“舍弃”固然很合 适;但细玩文意,理解为河海不选择细流(不挑剔细流,而是兼收并蓄),因此能成其深, 也不是不可以,至少不是那么窒碍不通。这也许说明,“舍弃”和“选择”,这两个词义其实 有相通之处。第三,从词源学上看,“择”其实有“分别”“分开”的意思,这和“释”的义项有相通之处。 在一堆物品中,选择一件东西,首先要把所选择的东西和其他东西“分开”“分别”,因为如 果把所有东西都看得没有

6、分别,就丧失了选择的意义。选择,一定要先“分别”,用术语表 达,“分别”,就是“择”的词源义。而“释”的最普通义项,就是“分别”“分开”,说文:“释, 解也。”解,就是“分开”。也就是说,上面我们猜想的两种可能,后一种可能是可以成立的。因此,我们认为,“择”的本义是“分别”“选择”,如果用现代语义学的说法阐述,“择” 这个词发展出了两个下位义:1.选择而取。2.选择而弃。而在不同的文献材料中,在不同 的语境中,“择”既可以用本义去解释,也可以用两个下位义的“取”和“去”解释。这种情况 在古书上是很多的,比如“疑”字,从甲骨文看,像一个人拄杖站路口,不知何去何从,乃 是“疑惑”的“疑”本字,但它

7、在古书上有“不定”和“定”两种意思。说文:“疑,惑也。”广韵: “疑,不定也。”而诗经大雅桑柔:“靡所止疑。”毛传:“疑,定也。”训为“定”的“疑”, 后来一般写成“凝”。 “疑”的本义是“疑惑”,但包含两个下位义: 1.疑惑而不定。 2.疑惑而止。 所以在不同的文献材料中,它既可以用本义解释,也可以用两个下位义去解释。事实上, 我们要谈的“择”,在古书中,注释者就是这样做的。比如论语先进:“论笃是与。”何 晏集解:“论笃者,谓口无择言。”皇侃疏:“择者,除麤取好之谓也。”又吕氏春秋骄恣: “王曰: 仲虺有言,不谷说之。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 而莫如己者亡。”,高诱

8、注:“择,取也。”又吕氏春秋大乐:“先圣择两法一。”高诱注: “择,弃也。 ,吕氏春秋这两处“择”,正好分别用的是两个下位义,如果说一个是“择”, 一个破读为“释”,说服力是不够的。下面,我们再从文字学、训话学、词源学三个角度,更进一步分析“择”是否应该读为 “释”。虽然说文中有“释”字,但从古文字资料来看, “释”字出现得比“择”字要晚。三体 石经中尚书君奭篇“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的“释”字,其实应该隶定为“泽”字。古 玺汇编的 1863、1873 号两枚玺印,分别出现了古书上常见的人名“释之”:这两枚都是战国印,但从字形看,偏旁从“米”,更可能是说文训为“溃米”,试比 较古玺文编中从“采”

9、的四个“番”字:大部分和“米”的写法有别,虽然不能排除也可能是“释”字,毕竟“米”和“采”或有相混, 不过这个字在古玺文编中,是把它收在“米”部,和其他从“米”的字排在一起的。就算 把它看成“释”字,除此之外,在较早的古文字资料甚至秦汉简牍中,就再也难找到“释”字 了;而“择”字在出土材料中却数不胜数,且有不少可以早至西周,不过其写法大多从“升”或 者从“又”,比如:也有从“手”的“择”,但时代较晚,出現在秦代:古文字中,偏旁“升”“又”“支”“手”可以互换,所以,上揭字形都是“择”字的不同写法。 早期的字形,一般写成从“又”从“升”,至于从“手”的“择”,其第一例的“择疚”, “择”,显然

10、应该当“舍弃”义来理解。这就存在两种可能:第一, “择”在这里读为“释” 第二, “择”如字 读。考虑到“释”字本身出现比较晚,那么很显然,表示“舍弃”义的“释”,其职能本来就是 用“择”或者别的同音字来承担的。 “释”字出现很晚,在汉印文字征中,没有收录“释” 字,在“择”字下,却出现了汉代常见人名“王择之”“张择”“霍择”等人名,第一个人名,应 当跟上揭战国玺印“史释之”和汉文帝时名臣廷尉张释之相同。大概在秦代, “择”用得比较 多,后来又用“释”字承担了“择”一部分功能,大约从东汉开始, “释”字才开始流行。在这 之前,作为选择义的“择”,应该同时还兼有后代“释”字的功能。因此,把古书中

11、的“择”都 读为“释”,是没有必要的。从训话上说,古书上有些“择”字,读为“释”当然可以,但不读为“释”,也并不是讲不 通,甚至读为“释”反而有些别扭。比如孟子梁惠王“若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赵岐注: “王如痛其无罪,羊亦无罪,何为独释牛而取羊?”这段串讲是把“择”转换为“释” 了,但增字为训,因为原文中并不蕴含“取羊”的意思。当然,把原文改为“则牛羊何释焉”, 依旧说得过去,意为在牛和羊之间舍弃哪个呢?但其实照原文“牛羊何择焉”,解释为在牛 羊之间怎么选择,也是完全合适的。另外,还可以把这个“择”理解为“择”的词源义“分别”“分 开”。“牛羊何择焉”,就是说牛和羊有何“分别”呢?而

12、且意思更加顺适。“择”训为“分”别, 在古书上并不鲜见,墨子大取:“断指与腕,利於天下相若,无择也。”墨子节葬下 “上帝鬼神始得从上抚之曰: 我有是人也与无是人也,孰愈?曰: 我有是人也,与无是人 也,无择也。”,这两句话重的“无择”,都是指“没有区别,没有分别”。我们平常说“饥不 择食”,也就是“饥不分食”,不选择食物、不挑食。总之,把孟子这句话的“择”读为“释”, 或者如字读,都是可以的,而且正反映了“择”的“选择”义和“放弃”义之间的联系,作为“分 开”义的“择”,和“释”有共同的义素, “释”就是分开, “择”也是一样。又史记货殖列传:“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楔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

13、挑心招, 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这里的“择”,读为“释”的确合适,意思是,不舍弃 任何一个老的和小的,(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但如字读,理解为不“选择”,不“挑剔”,不“分 别”老少,照单全收,也是完全可以的,甚至是更顺适的。再如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毋敢择行钱布,择行钱布者,列伍长不告,吏循之 不谨,皆有罪。”张家山汉简的二年律令.钱律197、198号简:“敢择不取行钱、金者, 罚金四两。”“行钱”是指流通的货币,法定货币,如果读为“释”,则睡虎地秦简的相关句子 理解为“不许放弃法定货币,如果放弃法定货币都有罪”张家山汉简的相关句子理解为 “敢于舍弃、不取法定货币,罚金四两”

14、,其实都不很顺适。因为颁布这项法律的原因,是 因为有些法定货币里杂有轻薄的劣钱,质量太差,导致百姓收取这些货币时比较挑剔,只 要好的,不要坏的。所以“择”的意思应该是“挑剔”“选择”货币,而不是一概放弃不要。张 家山汉简的法律条文把“择不取”连用,更证明了这一点,意思应当是“选择不取”,如果理 解为“放弃不取”,在文献中也确实有类似用法;但毕竟意思重复,床上叠床,不符合法律词 汇使用的精确简洁原则。而且“选择”钱币的好坏,和“不取”差钱,有一种递进关系,让整 条律令意思更加显豁。何况睡虎地秦简的金布律里还说:“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 敢异。”其中的“异”,意思正是“分别”,和“择”的意思一致

15、,这也可以证明条文中的“择”是 应当训为“分别”的“择”,而不是“舍弃”的“择”。这种惩罚挑剔钱币质量的法律在后世一直 沿用,通典食货钱币下就提到唐代武则天时期,官府也曾颁布法令:“令百姓依样用 钱,俄又简择艰难,交易留滞,又降敕非铁锡、铜荡、穿穴者,并许行用。其熟铜、排斗 沙涩厚大者,皆不许简择。”其中的“简择”两字连用, “简”正是“选择”的意思, “择”自然也 不例外。考虑到古代法律条文的沿用性,我们认为,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中的“择行钱 布”和“择不取行钱”,其中的“择”,更倾向是“选择”的意思。把“择”释为“分别”“分开”义更好的例子,还有吕氏春秋审应:“卫嗣君欲重税,以 聚粟,民

16、弗安,以告薄疑曰: 民甚愚矣,夫聚粟也,将以为民也,其自藏之,与在于上, 奚择。”,高诱注: “言民自藏粟于家,与藏之于官,何择?择,失也。”其实把“奚择”理解 为“有什么分别”更顺适。以上几例,说明“择”和“释”意思有共通之处,这意味着“择”和“释”有一个相对共享的 词义空间,它们的词义是有联系的,很多时候“择”不一定要读为“释”。不过在什么时候理 解为“择而取”或“择而弃”呢?什么时候用“择”的本义,理解为“分别”“挑选”呢?大概是在宾 语包含两个或者多个选项时,才用“分别”这个本义。比如“牛羊何择焉”,可选择的有“牛” 或者“羊”“ 不择老少者”,选项有老人和少年“ 毋敢择行钱布”和“敢择不取行钱”,选项有好 钱和劣钱。而理解为“择而取”或“择而去”义时,一般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