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四套.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0575895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四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四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四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四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四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四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四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参考答案见尾页B 型题A. 皮肤呈苍白、发凉, 自觉疼痛B. 行气活血、通腑泄热D. 通腑排脓、养阴清热B. 损伤在表皮层, 局部皮肤红斑、水肿C. 损伤在真皮层, 皮肤红肿, 有水疱D. 损伤全层皮肤, 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坏疽E. 血管收缩, 寒战, 疼痛性发冷、发绀, 知觉迟钝1 . 冻疮局部表现是( )2 . 冻疮全身表现是( )3 . 度冻疮局部表现是( )4 . 度冻疮局部表现是( )5 . 度冻疮局部表现是( )A. 回阳救脱、散寒通脉C.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E. 温经散寒、补阳活脉B.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D. 益气养

2、血、祛瘀通脉6 . 冻疮中寒凝血瘀证内治法则是( )7 . 冻疮中寒盛阳衰证内治法则是( )8 . 冻疮中寒凝化热证内治法则是( )9 . 冻疮中气虚血瘀证内治法则是( )10. 冻伤内治原则是( )A. 当归四逆汤C. 四妙勇安汤E. 阳和汤B. 四逆加人参汤D. 人参养荣汤11. 冻疮中寒凝血瘀证内治方剂宜选用( )12. 冻疮中寒盛阳衰证内治方剂宜选用( )13. 冻疮中寒凝化热证内治方剂宜选用( )14. 冻疮中气虚血瘀证内治方剂宜选用( )A. 10% 胡椒乙醇浸液外涂B. 75% 乙醇消毒患处C. 注射器抽液后用红油膏纱布包扎D. 红灵酒外涂 , 轻柔按摩患处, 每天 2 3 次E

3、. 行截肢( 趾、指) 术15. 、度冻疮外用药宜选用( )16. 、度冻疮红肿痛痒未溃者, 宜选用 ( )17. 度冻疮有水疱或血疱者, 宜选用( )18. 度冻疮肢体全部坏死或湿性坏疽, 宜选用( )19. 度冻疮可选用( )A. 烧伤后 48 h 内, 体液大量渗出B. 烧伤后热毒炽盛, 全身抵抗力下降 , 火毒内陷, 内攻脏腑C. 邪退正虚, 患者形体消瘦, 神疲乏力, 面色无华D. 反应性水肿 , 创面出现水疱、焦痂, 烦躁不安E. 壮热烦渴, 寒战, 躁动不安 , 口干唇燥 , 呼吸浅快20. 烧伤引起休克的原因是( )21. 烧伤引起感染的原因是( )22. 烧伤后休克的表现是(

4、 )23. 烧伤后感染的表现是( )24. 烧伤修复期的表现是( )A. 2 3 天后脱屑痊愈, 无瘢痕C. 3 4 周愈合 , 可有瘢痕E. 一般均需植皮才能愈合B. 12 周愈合, 无瘢痕 , 有色素沉着D. 2 4 周焦痂脱落, 形成肉芽创面25. 浅度烧伤创面无感染时愈合过程是( )26. 深度烧伤创面无感染时愈合过程是( )27. 度烧伤创面愈合过程是( )A. 红肿热痛, 感觉过敏, 表面干燥B. 剧痛, 感觉过敏 , 有水疱, 基底部均匀红色C. 痛觉消失, 有水疱, 基底苍白D. 痛觉消失, 无弹力 , 坚硬如皮革样E. 局部肿胀, 潮湿, 炭化, 干燥28. 浅度烧伤创面表现

5、是( )29. 度烧伤创面表现是( )30. 深度烧伤创面表现是( )31. 度烧伤创面表现是( )A. 总面积在 10% 以下的度烧伤B. 总面积在 11% 30% 以下的度烧伤C. 总面积在 31% 50% 以下的度烧伤D. 总面积在 50% 以上的度烧伤E. 总面积在 20% 以下的度烧伤32. 特重烧伤是指( )33. 重度烧伤是指( )34. 中度烧伤是指( )35. 轻度烧伤是指( )A. 清热解毒、益气养阴C. 清营凉血解毒E. 补气健脾、益胃养阴36. 烧伤的内治原则是( )B. 回阳救逆、益气护阴D. 补气养血、兼清余毒37. 烧伤中脾虚阴伤证内治法则是( )38. 烧伤中火

6、毒内陷证内治法则是( )39. 烧伤中气血两虚证内治法则是( )40. 烧伤中火毒伤津证内治法则是( )41. 烧伤中阴伤阳脱证内治法则是( )A. 黄连解毒汤B. 四逆汤C. 清营汤E. 益胃汤和参苓白术散D. 托里消毒散42. 烧伤中火毒内陷证内治方剂宜选用( )43. 烧伤中气血两虚证内治方剂宜选用( )44. 烧伤中脾虚阴伤证内治方剂宜选用( )45. 烧伤中火毒伤津证内治方剂宜选用( )46. 烧伤中阴伤阳脱证内治方剂宜选用( )A. 37左右的消毒生理盐水C. 包扎疗法B. 破伤风抗毒素 1 500 3 000 UD. 暴露疗法E. 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47. 烧伤修剪创

7、面处毛发和过长指甲, 然后用 ( )48. 烧伤清创后可肌肉注射( )49. 头面、颈部、会阴部烧伤创面多采用( )50. 烧伤后小面积感染创面可采用( )51. 肢体部位及中小面积的烧伤创面多采用( )A. 金环蛇C. 尖吻蝮蛇E. 竹叶青蛇B. 蝰蛇D. 眼镜蛇52. 最典型的神经毒类毒蛇是( )53. 最典型的混合毒类毒蛇是( )A. 阻断神经肌肉的接头引起弛缓型麻痹 , 终致周围性呼吸衰竭B. 毒性极强, 可损害心肌细胞的结构及功能C. 作用于细胞的黏合物质, 使 其通 透性 增加 而形 态仍 完整 , 没有 损害细胞的作用D. 损害血管壁内皮 细 胞 , 增加 管 壁的 通 透 性

8、, 导 致血 浆 外 渗、组 织水肿, 局部肌肉坏死, 甚至深部组织溃烂E. 其毒性 作用是间接溶血作用, 它使卵磷脂转变为溶血卵磷脂而致溶血, 所引起的溶血症是极为严重的54. 神经毒素的主要作用是( )55. 心脏毒素的主要作用是( )56. 出血毒素的主要作用是( )57. 蛋白水解酶对人体主要损害是( )58. 磷脂酶 A 对人体主要损害是( )A. 早期结扎C. 烧灼、针刺、火罐排毒E. 局部用药B. 扩创排毒D. 封闭疗法61. 毒蛇咬伤 后及 早 应 用 普 鲁 卡 因 溶 液 加地 塞 米 松 局 部 环封。此法属( )62. 毒蛇咬伤经排 毒方法治 疗后, 可用 1 5 00

9、0 呋喃西 林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湿敷伤口, 保持湿润引流, 以防创口闭合。此法属( )63. 毒蛇咬伤常规 消 毒 后, 沿 牙 痕 纵行 切 开 1. 5 cm, 深达 皮下, 或作“ + ”切口。此法属 ( )A. 活血通络、驱风解毒C. 清热解毒、凉血熄风E. 凉血清热解毒B. 熄风镇痉解毒D. 泻火解毒、凉血活血64. 毒蛇咬伤中蛇毒内陷证内治法则是( )65. 毒蛇咬伤中风毒证内治法则是( )66. 毒蛇咬伤中风火毒证内治法则是( )67. 毒蛇咬伤中火毒证内治法则是( )A. 祛风镇痉C. 熄风解毒镇痉E. 清热解毒、熄风镇静B. 祛风止痉、清热解毒D. 益胃养津、疏通经络68.

10、破伤风中阴虚邪留证内治法则是( )69. 破伤风中风毒在表证内治法则是( )70. 破伤风的中医治疗法则是( )71. 破伤风中风毒入里证内治法则是( )A. 玉真散C. 木萸汤E. 沙参麦冬汤B. 独活寄生汤D. 麻杏石甘汤72. 破伤风中阴虚邪留证内治方剂宜选用( )73. 破伤风中风毒入里证内治方剂宜选用( )74. 破伤风中风毒在表证内治方剂宜选用( )A. 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 腹部 , 数小 时后 腹痛 转移 并固 定在 右下 腹部 ,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B. 腹痛加剧, 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 , 局限性 腹皮挛急, 壮热不 退, 纳呆口渴C. 腹痛扩展至 全腹, 腹皮 挛 急

11、, 全 腹 压痛、反跳 痛, 壮 热 自 汗, 口 干唇燥, 恶心呕吐D. 腹痛较轻, 身无寒热或微热 , 病情发展缓慢, 或有反复发作病史E. 发病 45 天后, 身热不退, 腹痛不减, 右下腹出现压痛性包块75. 肠痈腹部包块临床表现是( )76. 肠痈溃脓期临床表现是( )77. 肠痈酿脓期临床表现是( )78. 肠痈初期临床表现是( )79. 慢性肠痈临床表现是( )A. 行气活血、通腑泄热C.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E. 通腑泄热B. 通腑泄热、利湿解毒D. 通腑排脓、养阴清热80. 治疗肠痈及早应用可缩短疗程的法则是( )81. 治疗肠痈的关键是( )82. 肠痈热毒证内治法则是( )

12、83. 肠痈湿热证内治法则是( )84. 肠痈瘀滞证内治法则是( )参考答案1. A 2. E 3. B 4. C 5. D 6. C 7. A 8. B 9. D 10. E11. A 12. B 13. C 14. D 15. A 16. D 17. C 18. E 19. B20. A 21. B 22. D 23. E 24. C 25. B 26. C 27. A 28. B29. A 30. D 31. D 32. D 33. C 34. B 35. A 36. A 37. E38. C 39. D 40. A 41. B 42. C 43. D 44. E 45. A 46. B47. A 48. B 49. D 50. E 51. C 52. A 53. D 54. A 55. B56. C 57. D 58. E 59. A 60. C 61. D 62. D 63. B 64. E65. A 66. C 67. D 68. D 69. A 70. C 71. B 72. E 73. C74. A 75. E 76. C 77. B 78. A 79. D 80. C 81. E 82. D83. B 84.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