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的健康教育.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0574544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剖宫产的健康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剖宫产的健康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剖宫产的健康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剖宫产的健康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剖宫产的健康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剖宫产的健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剖宫产的健康教育.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剖宫产的健康教育一、术前准备1、术前一日晚餐应清淡勿过饱,睡前可服镇静剂,以保证术前的休息与睡眠。2、手术日晨禁食,取下活动义齿及饰物等,将贵重物品、手表、钱等交给家属或妥为保管3、安慰孕妇勿紧张及叫喊,以免消耗体力及胃肠胀气,尤其是急症剖宫产。二、术后配合1、回病室后应平卧,头偏向一侧,便于呕吐,如为全麻,因清醒前易躁动,所以需有专人看守,以免发生意外。2、下肢恢复知觉后逐渐活动下肢并协助翻身,促进血液循环,早期床上活动可防止腹腔内脏器粘连,且可促进肠蠕动,使气体容易排出,减轻腹胀之苦。注意活动时勿使输液管、尿管等变压及滑脱。3、手术前24小时禁食,4-6小时禁饮,由静脉输液补充能量及电 解

2、质,术后6小时可食流质,术后次日半流质饮食,肛门未排气前禁食糖类及牛奶等产气食物。肛门排气后即可进食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4、术后24小时拔除尿管,嘱产妇应多饮水并及时排出小便,术 后第二日可半坐卧位,便于恶露引流。5、术后1小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协助下可进行母婴皮肤早接触和早吸吮,可促使母乳喂养的成功,避免乳汁淤积至乳腺炎。6、剖宫产后必需严格避孕,尤其一年以内,因子宫壁有手术瘢痕,再次妊娠行人工流产有穿孔危险,影响身体健康。产后出血健康教育1、产后出血指产后24小时内出血超过500ml,多由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产道损伤,凝血机制障碍等原因,可出现在胎盘娩出前及娩出后,大量阴道出血

3、引起出血性休克。产妇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呼吸短促、血压下降、脉快,这时应立即抢救,用宫缩剂,吸氧,补充血容量等。2、产妇若阴道流血增多,自感心慌、出冷汗,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3、产妇由于多次出血,造成贫血,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食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内脏等,并少量多餐,易消化饮食。4、产妇应坚持哺乳,母乳喂养,有助于减少产后出血和子宫复旧。5、产后多汗,阴道流血,就注意清洁卫生,勤换内衣裤及卫生巾,大小便后应清洗会阴部。6、保证睡眠8-9H/d,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紧张。7、产妇在血色素恢复正常,应下床活动,活动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自理。前置胎

4、盘健康教育1、胎盘正常附着位置在子宫上段,如附着边缘达子宫下段,或覆盖子宫颈内口的部分或全部时即为前置胎盘。原因不很明确。在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孕妇发生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出血是由于妊娠晚期或临产后子宫下段逐渐拉伸,子宫颈管消失,子宫颈口其附着处胎盘剥离,使血窦破裂而引起出血,无先兆,可在患者入睡发生,由于反复多次或大量阴道出血,可出现贫血,出血严重者,即休克,胎儿发生缺氧、窘迫,以致死亡。2、孕妇入院后应绝对卧床休息,左侧卧位,吸氧,每日两次。3、保证睡眠89H/d,精神放松,减少紧张。4、若阴道出血增多,无腹痛,自感心慌,出冷汗,应及时汇报,以便及时处理。5、学会自数胎动,每小时35次,若过

5、多,过少,及时汇报。6、因多次出血可至贫血,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多食含铁食物,如瘦肉,动物内脏等,保持大便通畅。7、阴道出血易发生感染,应勤换内衣裤,垫消毒卫生巾,做好大小便后会阴清洁。每日碘伏消毒会阴部1-2次,防止感染。正常产妇健康教育一、怎样判断婴儿是不吃饱1、喂奶时听到吞奶声,有些母亲有下奶的感觉。2、喂奶前乳房丰满,喂奶后柔软,两次喂奶间婴儿满足。3、湿尿布6次或6次以上/24h,大便若干次/24h(每日多次少量或一次大量软便)。4、平均体重增加18g30g/天,125g210g /周。二、饮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喝汤、多吃蔬菜水果,水果可稍加温后

6、服,限制辛辣、刺激性食品,不可随意用药三、活动1、产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为主。2、产后两周后可从事少量家务活动,避免蹲或站立太久,以防子宫脱垂。四、卫生宣教勤换内衣、内裤及会阴垫,每次便后用清水洗外阴,讲科学,拼陋习,破除不梳头、漱口的旧习俗,应每天梳头刷牙,可洗头,但需注意保暖勿受凉。五、出院指导1、嘱产妇坚持46月纯母乳喂养,如有问题,到产科母婴同室病区咨询或拨打电话2222153咨询。2、计划生育指导:产后42天内不宜同房,月经未复潮也可受孕,顺产3个月可安节育环,剖宫产半年可安节育环,喂母乳期间不宜口服避孕药。3、嘱产后30天带婴儿儿保,产妇产后42天产科门诊复查产妇全身及生殖器管恢复

7、情况,进行保健咨询。4、婴儿满30天到门诊接种第二针乙肝疫苗,到辖区或乡医院建立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证,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到儿保门诊建立儿童保健证,以后按医院预约时间进行定期体检。婴儿半岁接种每三针乙肝疫苗。5、产妇注意休息与营养的同时,保持心情舒畅,泌乳的需要,使自己身心健康的渡过产褥期。妊娠高血压疾患的健康教育一、孕期注意事项1、定期作产前检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增加产前检查次数,了解血压、体重的变化,配合尿蛋白的检查,发现异常征象,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如血压130/90mmHg或较基础压的增加超30/15mmHg,水肿者,体重每周增长0.5Kg时,应适当减轻工作或在家休息,除保证每天89小时

8、的睡眠外,应在上、下午各有12小时的卧床休息,采取左侧卧位,以解除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增加回心血量,以利于心脏有足够的血液搏出,从而加强子宫及胎盘的血流灌注,保证胎儿氧气及营养物质的供应。2、饮食应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钙、锌、铁等矿物质,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水钠潴留,按照医嘱服降压或镇静药物,以保证疗效。3、妊娠期间出现头痛、头昏、眼花、视物不清、恶心、呕吐、上腹痛等症状时,立即住院治疗。二、住院期间护理1、患者应住在环境安静的病室,保证充分休息与睡眠。2、进低盐普食。3、隔日或每周测量体重两次。4、每日晨留尿查蛋白定性及留24小时尿作蛋白定量,注意留尿的准确时间,留尿之前应先清洁外

9、阴,防止阴道分泌物同时混入尿中,影响检查结果。5、孕妇应自数胎动了解胎儿宫内安危情况。6、产褥期尤须注意产后随访,观察血压及肾功情况,对于婴儿夭折的产妇,应严格避孕12年,待身体状况良好,血压稳定后再怀孕,并于孕早期即转入高危门诊管理。妊娠合并心脏病健康教育一、妊娠前凡患有心脏病的妇女,于妊娠前应先征求内科医师意见,检查心脏功能情况,如情况不允许,则应严格避孕,发现妊娠则应及早进行人工流产。二、妊娠期1、休息:每日保证卧床休息10小时以上,避免劳累精神刺激。饮食应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富含钙、铁等矿物质。出现水肿或体重增加过快时应限制食盐,每日以不超过2g4g为宜。2、心脏病孕妇就避免到公共场所及

10、与传染病患者接触;积极预防并治疗口腔各种原因引起的感染及贫血,妊娠5个月起服用铁剂及维生素C。三、产前检查及保健1、在产科及内科医师共同配合上进行随诊,12周一次,如出现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腹痛、阴道流血、流水时应及时入院治疗,如孕期平顺,妊娠38周时入院待产。2、注意体重及血的变化,如有水肿情况须卧床休息。个别心脏功能级以上或为青紫型先天心脏病合并妊娠患者,在妊娠28周后应入院治疗。四、住院期间的处理及护理1、孕妇应食用低盐饮食,住在安静、空气新鲜、有氧气供应的小房间卧床休息,限制过多探视,保证患者休息避免交叉感染。重症患者如有心力衰竭不能平卧时,取半坐卧位,同时吸氧,改善缺氧情况。2、临

11、产及分娩时我们有专业护士守候在你身旁,请你安静,并对生产充满信心。五、产褥期分娩后产妇应安静休息,病重时不应下床解便,饮食应清淡,防止便秘,可服缓泻剂或食粗纤维食物,避免因用力排便引起心力衰竭或血栓脱落而发生意外。级心功应回奶,病轻,情况顺利的产妇,产后24小时可以下地入厕,并允许哺乳。妊娠合并肝炎健康教育一、孕期1、肝炎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粪便、血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及精液中,主要通过污染手、水、昆虫、食物、食具等为媒介,经过消化道传染给健康人,其次通过输血、注射等传播,因此,孕期尽可能少进入公共场所,并注意公共卫生及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2、勿与肝炎患者接触,有接触史者,可注射丙种球蛋

12、白以提高机体防御能力。3、已患者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加强保肝治疗,定期产前检查,定期追踪肝脏功能的情况,注意适当休息,以免劳累加重肝脏负担,合理膳食,即进食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4、请你遵守隔离制度,防止该病传染给你的亲人及其他健康人群。5、妊娠中晚期感染肝炎病毒,按高危妊娠处理,在传染期应作好隔离。二、住院期间1、孕妇临产及分娩应在隔离的待产室和产房进行,但不要因此而产生自卑及孤独心理。我们医护人员随时在你身边陪护你渡过难关,保证你们母婴安全。2、注意有无出血倾向。3、重症患者特别要注意配合治疗,防止肝、肾功能衰竭。三、产后1、卧床休息,急性期隔离并保肝治疗,加强营养。2、肝炎患者不宜喂奶,故产后应尽早退奶。3、产后应严格避孕,以免妊娠反应及人工流产手术影响身体健康,加重病情。4、定期门诊随访,并监测肝功能情况,每一月、二月、三月各一次,根据情况增减。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