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0218325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滨海县八滩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 (9)第#页共4页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编写人:袁慧芬 审核人:贾成鹏 时间:2011年3月18日【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2. 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3. 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4 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一:鸦片战争后,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竟尚洋装”。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 变化的总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f 美观

2、、适体、方便、平民化2、 近现代服饰变化的表现(怎么变?)一一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阶段表现服饰特征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西装、并存,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山装、旗袍西合璧新中国成立后一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制服装、色彩强烈与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经济政治体制十届三中全会至今异彩纷呈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异彩纷呈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多元社会3、近现代服饰变化的原因(为什么变?):请结合以下材料思考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有哪材料一: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观棋道人京华俗咏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材料三:1912年民国政府颁

3、布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二种,昼用大礼 服为西式大氅式,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二种,一为 西式,一为袍褂式。原因: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 和传入中国; 西方 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求 ; 政治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提高和的变化合作探究二:西餐,是西方国家膳食的统称,中国人最初称之为“番菜”,又称为“大 菜”。近代“西风东渐”,传统的饮食文化收到冲击,近代以来中国的饮食文化发生了哪 些变化?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菜系)鲁菜:糖醋黄河鲤鱼、油瀑海螺”:五蛇羹、盐火鸡、烤猪”:怪味鸡块、麻婆豆腐”淮扬菜:鸭包鱼翅、西瓜鸡、

4、盐水鸭”2、西餐的传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1 )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 烹饪技术带入中国。(2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议一议】中餐和西餐有何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要求存在明显的区别; 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合作探究三: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近代以来中国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三、住(居住建筑

5、的演进)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 2、 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 , 成为典型特征3、 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完全失去外来特征, 反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合作探究四: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在婚丧礼俗、社交礼仪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迁。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 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 等)2、变革的表现(1 )婚姻风俗的变迁古代父母命之,媒妁之约清末民初反对,婚姻、删繁就简现代恋爱,婚姻(2 )丧葬礼俗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

6、: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建国后: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3 )其他风俗的变化(民国成立后,变化巨大)、反对迷信、公历使用、点头鞠躬、见面握手、女子步入社会【小结与升华】1、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1)总特征:传统、保守 开放、近现代化 近代时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及西化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后:国际潮流化2、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变化与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之间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根本原因。反之,后者也促进前者【能力测试】).留学生.租借里的西方人)款式单一年轻女士以穿旗袍为时尚 .()一、选择题1 最早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来的是(A.洋务

7、派BC.传教士D2.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的着装特点是( 色调单一,以灰蓝为主 年轻男士以穿西装为时髦A. B .C .D3. 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 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A. B. C. D. 4 近代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 西方列强入侵B近代工商业的发展C.租借地的出现D.通商口岸的开辟5 下列移风易俗的社会现象带有民主色彩的是()断发易服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废止缠足“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的称呼 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A. B .C .D

8、.6 我国最早主张“断发易服”的是()A. 洋务派B.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无产阶级7.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A. 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B. 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C. 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D. 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 1987年以后,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的目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B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D9.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的重要意义是( 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 导致几

9、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 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 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A.B .C . D10. 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A. 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 随身带有粮票C. 在西餐馆就餐D. 至U四合院访问11. 19世纪末,有人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有钱人能实现 的有吃西餐喝西洋饮料喝咖啡建造花园式洋房A. B. C. D. 12.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 近代西方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于西化

10、,对中国社会进步 起着重要作用,对近代西方文明应完全肯定A. 正确,正确B. 都不正确C. 正确,不正确D. 不正确,正确13. (2010江苏单科)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 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 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 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 婚姻仪式简约文明14 (2009广东单科)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二、非选择题15、阅

1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 帽有洋筒,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秋油,颜料之鲜 明者曰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材料二:图一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在为百姓剪辫子陈作霖在炳烛里谈图二穿西装的男子图三西式糕点开始出现在街头摊柜里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怎样?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2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你得到了什么认识?16、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

12、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 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 日)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 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 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 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一个地方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 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一一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3)根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