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自考医学类选考科心理学资料汇总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9714360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自考医学类选考科心理学资料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0年自考医学类选考科心理学资料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0年自考医学类选考科心理学资料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0年自考医学类选考科心理学资料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0年自考医学类选考科心理学资料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自考医学类选考科心理学资料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自考医学类选考科心理学资料汇总(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自考医学类选考科心理学(一)资料6第6章智力1921和1986年两次研讨会总结:首先,心理学家从各种不同方面对智力加以定义的,如,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是个人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学习的能力、智力是从真理和事实的观点出发,靠正确反应所获得的能力、智力是由于各种复杂刺激的影响所带来的统一结果的生物学机制、智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等等。其次,定义并不相互排斥,并互相兼容,一个定义可能包含或隐含了其他定义所涉及的属性。如,将智力看作是学习能力,既包含了高级认知过程和低级认知过程,又包含了知识等。再次,无论是哪一个时代,在智力的一些基本属性上,人们有共同的见解。如,智力是高级认知过程(50%和59

2、%),是学习能力(17%和29),是对新情况或新环境的适应(21%和21%)。总之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多种属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智力与能力: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即交际能力,表现在处理事物方面的才能等。而智力则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能力有两层涵义:1.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加

3、上后天环境中努力学习的结果。2.个体将来“可能为者”: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能力不同类型:1.按倾向性分:一般能力:普通能力,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和认识活动紧密地联系着。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特殊能力: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数学、音乐、绘画、体育、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2.按功能分:认知能力: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像的能力都被认为是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操纵、制作、动作的能力。劳动、艺术表现、体育运动、实验操作能力都是操作能力。社交能力: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言语感染能力等都是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包含有认知和操作能力。3.按在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分:模仿能力: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相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美,班都拉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创造能力: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其中创造思维、想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智商与智力差异:一、智商:智力商数(IQ)是通过一定

5、的测量工具和手段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公式:智商=心理年龄(MA)比 实足年龄(CA)100用智力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可称为比率智商。比值为1,大于1心理年龄大,小于1,实足年龄大。只适应于儿童。美,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提出智商新算法:离差智商: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成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假定,人们的智商分布呈平均数为100公式: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X 比 S.X:团体平均分数,X: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团体分数的标准差,Z:人在团体中所处位置

6、(他的标准分数)二、智力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的生长环境,接受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智力的水平:不同人所达到最高水平不同,人类智力分布基本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代表性广泛人群中,接近一半人智商在90110之间。智力的结构:组成方式不同,智力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可分解成许多基本成份。人们之间的智力差异水平多种多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量上的差异(有人记忆好,有观察力强,但不善计算)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多数人稳定发展,有些人表现早熟,但成人后智力平平,有些人前期发展慢,后期高水平发展。2.智力的团体差异:最明显的

7、是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如空间、数学、言语能力上。男性在空间能力上有优势,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女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数学能力优于男生,但青春期后,男生占优势,一直保持到老年。女性在言语能力上有较大的优势。除性别外,不同职业、种族之间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测验的平均得分上,从事脑力劳动比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具更高IQ,其主要原因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智力测验本身的公平性不容忽视。同一群体内部差异,可能归因于遗传因素,不同团体的差异归因于环境不同。智力测验本身的文化不公平性也是造成不同团体测验分数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智力发展的特征:1.一般趋势:智力水平随个体年

8、龄的增长变化。分:增长、稳定、衰退阶段。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增长,之后负加速方式增长,逐渐减慢。一般在18至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成人期较长时间的稳定保持期,可持续到60岁左右。进入老年后迅速下降进入衰退期。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智力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布朗: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是他的遗传特性、测量前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测验时情境的函数。儿童智力测验分数表现:不同年龄智商的相关系数随年龄间距的增加而明显减小。两次测验时间间隔越长,智商间的预测力越低。儿童第一次测验时年龄越小,预测力越低。测验分数短期内有较高预见性。智力理论研究智力一

9、种传统方法是测量法,或心理测量学途径:通过编制适宜的测验,对智力行为加以测量,然后依据测验分数的统计分析做出推论。主要是智力的水平与高低程度。一、智力因素论1.智力二因素说:英,心理学家,斯皮尔曼: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探讨。发现,心理能力测验间都存在正相关。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测验上得了高分,那么,在其他测验上,他的得分往往也较高。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这个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称s因素)两种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正相关,是由于它们含有共

10、同的g因素;而它们之间又不完全相同,是由于每个测验包含关不同的s因素。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并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是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的估计。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20世纪中期后,卡特尔: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流体智力:一般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晶体智力: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原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流体智力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同问题,它主要是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

11、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后,逐渐下降。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公不下降,反而在以后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3.智力多因素论:美,瑟斯顿,对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实施56个能力测验,发现某些能力测验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而与其他测验的相关较低,可归为7个不同的测验群: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认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结果,且过分强调g因素也达不到区分个体差异的

12、目的。提出:智力由以上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这是一种多因素论。根据这种思想,编制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研究结果发现,7种基本能力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似乎仍可抽象出更高级的心理因素,也就是g因素。二、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系统间可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1.言语能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及日常会话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3.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面的能力。如,绘画,查地图。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

13、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7.内省智力: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三、智力结构论美,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1.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2.智力操作:智力活动的过程,由上述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理解,再认)、记忆、发散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找各种答案或思想)、聚合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找最好、最适当、最普通的答案)、评价(对一个的思维品质做出的某种决定)。3.智力活动的产物:思考结果,可按单元计算,可分类处理,也可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应用。理论上分

14、556=150种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产品,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重要作用。四、智力的认知理论20世纪下半叶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对智力研究发生生要变化,出现了一条重要的研究途径:信息加工途径。由于智力活动过程与结果联系密切,智力可以通过考察信息加工过程上的差异来进行研究。1.智力的三元理论:美,斯腾伯格,于80年代提出。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三个方面予以说明: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操作成分:接收刺激,将信息

15、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即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经验性智力。即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情。任务熟悉时,良好的表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方面特点又称:情境智力(实践智力)。为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但智力行为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有同情境中,人的智力行为有不同的表现。2.PASS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