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女服与社会环境的关系.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938420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唐代女服与社会环境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唐代女服与社会环境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唐代女服与社会环境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唐代女服与社会环境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唐代女服与社会环境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唐代女服与社会环境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唐代女服与社会环境的关系.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唐代女服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指导老师:喻冰峰人文社会科学系 08级历史班 曾婷 学号:08020124 内容摘要: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了周边各国文化,并将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在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充分体现出来。服饰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更是一个时期人们精神和物质融合的产物,是思想和观念的体现。通过对

2、唐代女子服饰的研究,试析服饰特点及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关键字:唐代女服 特点 社会环境 关系唐代国家强盛,人民满怀自信心,极具凝聚力,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对外来异质文化不被简单排斥,而是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伴随着这种兼容并蓄社会风尚的建立,唐代的服饰风格也逐渐在转变,服饰风格也大致经历了初唐的清新明丽,盛唐的自由开放,雍容华贵,中唐的绚丽多姿和晚唐的细腻奢靡等几个阶段。隋唐五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将魏晋以来特别是北朝的服饰发展固定下来,形成为法令制度,影响直至宋代并延至明朝。隋唐五代的服饰,极具个性,在服饰史上具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

3、特点。一 唐代女服的概述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朝女服主要分为礼服和便服,礼服为律令格式即有法律条文所规定,一般是指有官品的贵妇人在参加典礼时所穿着的服装;便服则不然,妇女们平时所穿的衣服就为便服。唐代女装主要由裙、衫、帔组成。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袄为夹衣,长于襦而短于袍。半臂是短袖的紧身上衣,套于衫外,流行于唐前期。缦衫是女子歌舞时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脱。其衣裙颜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如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

4、“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衫、襦、袄、裙上多有织文和绣文,如唐诗所描述: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此外,符合当时时尚的,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唐朝女子的重要服饰。被称之为“时世妆”,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袒领服、男服、戎装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行。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妇女喜好戎装、男服。“军

5、装宫娥扫眉浅”,则描绘了宫中女子穿着戎装的情景。武宗时,王才人因着与武宗同样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误认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时,士人们的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们也纷纷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圆领服,头裹幞头,足蹬乌皮靴。唐代妇女并无华夷之别的观念,开元天宝年间,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翻领、窄袖紧身胡服、腰系蹀躞带的汉族女子,体现了盛唐帝国妇女们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二 唐代女子服装的特点:1 等级严明,礼法森严。古代社会,政治等级观念严明,礼法森严。从帝王到三省六部到州县再到乡里基层制度,各个官员之间都有着鲜明的阶级界限。唐代的服饰在形式、质料、颜

6、色等多方面都有法规上的尊卑贵贱之别。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初定服饰制度,规定了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四种服制,其中规定赤黄色为帝王专用,自此黄袍成为帝王的象征。其后,唐太宗、高宗、德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对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饰区别做出明确规定,大致说来,我们可以总结为,贵族官僚及富皇之家的服饰均以锦绣绫罗制成,而庶民百姓仅能穿以粗布麻衣,服饰穿着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2 服饰风格多样 强盛的李唐王朝对当时的世界各国极具吸引力,各国都有一种期望,希望能与唐王朝进行政治和经济上的往来。同时,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二者的相互需求为各国的文化交融

7、提供了条件,外来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滋养,伴随着这种兼容并蓄的社会风尚的建立,唐代的艺术风格也在转变。服饰风格大致经历了初唐清新明丽,盛唐的自由开放,雍容华贵,中唐德绚丽多姿和晚唐的细腻奢靡等几个阶段的变化。其中,女性服饰胡装的盛行,袒露装的出现都是服装的大胆的创新,成为后世分辨唐朝服饰的一个重要依据。3体现女性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在唐代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慢束

8、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国家昌盛,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娱乐项目的种类也随之增多,例如唐代女子很喜爱足球、毽子等体育活动,无形中增加了贵族女子的社会交往机会,她们充分利用节日的活动展示自己的风采,给人一种精神健美的感觉。 4 地方性与民族性相融合在不同的

9、时代背景下,服饰的发展往往打下了当时的印记。服饰的水平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更是一个时期人们精神和物质融合的产物,是思想和观念的体现,唐代时一个开放的朝代,各个民族交往频繁,文化交融。因此,唐朝的服饰在唐朝经济的决定之下,外来民族的服饰对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至隋唐,中国服饰的特点是出现了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贯彻保持汉族的传统衣服。在其它时间,胡服(即鲜卑装)系统也溶入唐代仕官的着服中。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所谓胡人,是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一种称呼。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

10、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和以往相比,唐代崇尚胡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妇女著胡服者甚多。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文化生活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胡舞的流行,对妇女服装的变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三 唐朝服饰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服饰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是被蒙上社会环境的色彩,一方面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环境氛围影响着服饰的整体风格极其演变过程,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需要依靠服饰来烘托其政治文化的特色并为其高度集权的社会统治环境服务。(一)社会环境对服饰的影响1 政治环境对服饰的影响李唐王朝疆

11、域辽阔,民族众多,军事力量强大,是一个繁荣的王朝,更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这一时期,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对外政策和措施,扩大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个民族的交往,这些都是使得大唐帝国拥有包容一切外来文化的气魄和雄厚国力 ,呈现出泱泱大国的气度。 唐太宗自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联如父母”,此话中显示出当朝统治者宏大之气魄,古无有之,旁无有之,独联爱之。在统治上层的开明政策之下,唐朝成为了南北民族大融合完成的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同中原农耕民族融合,杂处共居,完全改变了中原民族在服饰上相对封闭保守,单一独立的发展状况。2 经济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12、建筑”自古以来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建立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而一个王朝建立之后,也需要有良好的经济举措来稳定社会,发展文化,强固外交,支持庞大帝国的发展。唐朝繁荣强盛的经济,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人口大增,经济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唐初统治者大力从高丽处吸引和收赎平民。针对隐户进行搜括,武德四年九月,“诏括天下户口”。贞观十六年,“赦天下括浮游无籍者限来年附毕”。其后,武则天时,“十道使括天下亡户”。玄宗开元中,宇文融出使括出80万户,奖励人口自然增值。通过一系列措施,在相对安定的统一局面下,

13、唐前期一百多年内,编户数目逐年上升,由唐初的200万户,天宝中增至960万户。人口的增长为唐朝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隋和唐前期的一百几十年全国统一,在和平环境下,人们生息繁殖,纷纷采用较为先进的耕犁与铁耙进行耕作,华北不少地方,原为榛棘之地,变为富食之家。南方江淮两浙乃至江西两湖地区,也有不少耕地开发,中唐人形容为“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梠亦满”。杜甫的忆昔诗有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农业的发展为服饰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和前代相比,唐朝不少工业部门

14、,尤其是民生关系密切的私营工业已有了蓬勃的发展,加上农业各部门生产的旺盛,便为市场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货源,特别是促进了国内的纺织业、冶铁业、造船业都有了迅速的发展。纺织业是唐朝手工业最发达的一个部门,北方善织绢,江南盛产布。丝织物的品种花式都很多,可谓争奇斗艳,琳琅满目。棉纺织品主要产于岭南的桂州和西北的西州一带,唐玄宗时,长安城内有“卖白衫,白叠布行,邻比里间”,可见棉布产量的增多。同时随着国内水陆交通的发展,中唐以后,各地区和各国间的贸易活动十分频繁,在交易的场所,不仅有物质的相互交换,而且也促进了精神与文化的相互交融,这就为唐朝服饰的多样化特点提供了条件。3 宗教环境对服饰的影响儒、道、释

15、的相互抵触在六朝时就由来已久,但是到了唐代,儒道和儒释的冲突渐渐的淡化直至消失,三者都被唐朝统治者所接纳,成为唐朝立国的理论基础。唐朝以宽容、宽厚和宽松的眼界与胸襟来看待世界,人们性格的充分张扬,健康的服饰观也应用而生。唐太宗李世民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因此,立道教为国教,尽管如此,丝毫也不影响其他宗教文化的发展。在当时的长安城除皇宫与衙署外,市容呈现三大特色:寺院多、旅邸多、游宴场所多。市内各种宗教寺院林立,市民拥有宗教信仰自由。寺院观祠不仅提供长安市民日常生活信仰与礼拜之处,同时也是节假日休闲、男女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许多寺院还时常办俗讲,以讲读、倡导的说唱方式来宣扬佛教教义,讲者解经论律

16、,谈世间无常空苦之理,开导弟子,深受民众的欢迎。唐代妇女流行的薄罗衫子在很大程度上受天竺文化的影响。随着西亚、罗马美术及佛教美术的传入,中国传统纹样里也加入了忍冬和莲花等花样,在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纯正的中国气派的植物样如宝相花、唐草纹、写生折枝花等,并且从唐代起我国的工艺美术风格就脱离了商、周、汉、魏和六朝以来的古朴特色,而具有近代风貌的因素。装饰纹样由传统的动物纹,转向花草等植物纹样,博大清新及华丽丰满正是其风格的最好写照。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文化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重大变革。4 对外政策对唐朝服饰的影响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和唐朝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日本、印度、伊朗、朝鲜、日本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