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9263812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暨南大学环境监测复习提纲第一章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1(2)环境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地域差异性,变动性和稳定性,资源性及其有限性2.环境质量:指环境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状态对人类以及生物界的生存和繁衍的适宜性。3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4 中国环境标准分

2、类(5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级标准符合2点:补充国家标准中所没有规定的项目;地方标准应严于国家标准。5 环境标准分3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级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有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国家级,地方级和行业级。6 环境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估环境质量的优劣,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和评价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7 环境评价按时间划分: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7(1)环境影响评价按空间划分: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

3、评价。8 环境规划:指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在预测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为了达到预期的环境目标,进行综合分析所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9 环境规划的目的和意义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避免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是环境保护的行动计划合理分配排污消耗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环境规划运用科学的方法保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以最小投资获取最佳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10环境规划分类:时间分: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环境要素: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4、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国家级环境规划,省市级,部门,县区,农村,自然保护区,城市综合整治,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性质: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技与产业发展规划。第二章11污染源:指向环境排放或释放有害物质或者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任何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度,形态和途径进入环境系统并对环境产生污染或者破坏物质和能量,通称为污染物。12等标污染负荷与等标污染负荷比等标污染负荷:第i个污染源的第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定义为:GPijijSCiS.jQi第i个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PI是其所有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即一一、丿=1等标污染负

5、荷比:就是二个等标污染负荷之比。一PPK.=可jPInPijj1表征着环境质量的整体优势。某种污染物j占污染源i的等标污染负荷比:某污染源i占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比:nPK.=件=FiPmnPiji-1j-113环境质量指数:一个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数值,单因子评价指数:评价因子的实际监测值与其对应的评价标准值的比值,即Ij=Cj/SjCj第J种评价因子在环境中的观测值;Sj为第J种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14环境容量:环境对某种环境污染物可容纳的程度,即污染物开始引起环境恶化的极限。第三章15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

6、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16建设项目分类筛选原则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项目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轻度的不利影响的项目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或者影响极小的建设项目16(1)环境敏感区的界定原则需特殊保护区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境,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产卵场,渔

7、场社会关注区文教区,疗养地,医院等区域及具有历史,科学,民族,文化意义的保护地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区17评价大纲: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评价单位应编制评价大纲。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整体设计。评价大纲由建设单位向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并抄送行业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情况确定审评方式,提出审查意见。评价单位依据经过审批大纲,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8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区域发展规划与环境功能规划是否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采用了最佳可行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是否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是否满足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建成后是否能够维持地区环境质量

8、19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20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当地环保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21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的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第四章22完全混合模型23S-P模型:建立基础a河口中的BOD衰减和DO的复氧都是一级反应b反应速度是恒定的C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衰减引起的,而河流中的溶解氧则是来自大气复氧;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大气的自净过

9、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情况以及气象条件24烟气模型25参数分类法:强不稳定类A,不稳定类B,弱不稳定类C,中性D,弱稳定性E,稳定性F26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划分影响结果:土壤污染型影响,土壤退化型影响,土壤资源破坏型影响影响时段划分:建设阶段影响,运行阶段影响,服务期满后的影响影响方式:直接,间接影响性质:可逆影响,不可逆,累积影响,协同影响。27土壤环境背景值:又称土壤环境本底值,代表一定环境单元中的一个统计量的特征值,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尚未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28土壤环境容量的计算模式土壤环境容量: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Q=22

10、50(CR-B)Q土壤环境容量,g/hm2CR土壤临界含量,mg/kg,B区域土壤背景值,mg/kg,2250每公顷土地耕作层土壤的质量,t/hm230噪声是多种频率声音的组合,高于lOOOhz的叫高频噪声,低于500hz叫低频,介于二者之间叫中频噪声。31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点声源线声源第5章32敏感区:指现存的著名自然历史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资源保护区植被覆盖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连通程度一个地域空间成分具有的隔离其他成分的物理屏障能力和具有的适宜物种流动通道的能力。景观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11、异质性在一个区域里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3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政策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保护重要资源;缓解取悦生态环境问题;3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等级划分:一,二,三级35(0)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开发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35(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特点:广泛性和复杂性,战略性,不确定性,

12、评价时间的超前性,评价方法多样性,更强调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5(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目的:通过对取悦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发生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编制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编制之前。35(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内容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内容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内容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应度分析内容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35环境容量在保持环境不致受损害的情况下,某一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环境容量由两部分组成,基本环境容

13、量和变动环境容量。36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容许负荷,并依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污染源容许的屋檐物排放量37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时期,牟宗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够承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阈值。37(2)区域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着恶化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38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从投资角度分析;从环境管理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提高论述目标的可达性;从污染负荷削减的可行性论述环境目标

14、的可达性。第七章39环境风险系统:由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能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破坏,损害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幸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内容:风险源,初级控制,二级控制,目标按风险源分类:化学,物理,自然灾害引发的承受风险对象分:人群,设施,生态40最大可接受风险:政府规定的活动不受限值的风险水平阈值,凡超过这一风险水平的活动都应当禁止或控制。通常把最大接受风险度的1%定义为可忽略风险。41环境风险评价(ERA)对人类的各种开发行为所引发的或面临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造成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三个步骤:环境风险识

15、别,环境风险预计,环境风险评价与对策第八章42(0)区域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全面掌握规划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资料,提出规划期内需要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42(1)确定区域环境规划目标提出解决区域重大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规划方案42(2)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规划,互为参照和基础。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环境规划目标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相互协调,并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环境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42(3)环境承载力: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是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最主要特点:客观性,主观性表述方式:时间T,空间S,人类经济行为的规模与方向B环境承载力指标分3部分:资源供给指标,社会影响指标,污染容纳指标。42(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42(5)人地系统: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