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11.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028522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1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第I卷(3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窒息桎梏叔侄 专心致志B.呼吁宇宙迂回嫁祸于人C.杠杆水缸汞水力能扛鼎D.戳子缉毒稽查 戮力同心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雕象繁芜丛杂永葆生机砥砺品格B.抱复浅尝辄止百折不绕无济于事C.缔造风华正茂享誉中外梦寐以求D.磐石豁然开朗义愤填鹰摇摇欲坠3.下列各句横线上缺少关联词,请选出最准确的一项()这些胡同两边 是“宅门”,到现在房屋 挺整齐。 有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子磨刀的“惊闺”、算命的盲人吹的短笛的声音。我们 说北京的市民文化, 是指的胡同文化。A.

2、通常 也许 然而 大都 就 B. 通常 都还 偶尔 通常 也 C. 大都 都还 偶尔 通常 就 D. 大都 也许 然而 大都 也 4.下面各句中不存在语病的一句是A.采取各种办法培训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B.律师出庭辩护,始终抱着与检察员、审判员共同弄清案情,依法处理案件。C.历代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证明,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有用人材的。D零点集团董事长袁岳表示,中国民航业在着装和服务用语规范、业务高效、票房服务便捷、环境舒适、事前告知等“显性”服务方面不乏亮点。二、(9分,每小题3分)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李新宇在告别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历

3、数启蒙的罪状,劝告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有人则回顾启蒙被压倒的悲剧,希望在中国“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面对思想界的矛盾和种种困惑,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今日的中国是否需要启蒙?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20世纪,先是有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而告别启蒙。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那么,启蒙是否需要?就今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

4、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超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特别悠久而深厚。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

5、的精神。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志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一些人否定启蒙的理由是大众的拒绝。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是面对同样的事实,却也可以做出另一种回答:正因为大众拒绝,启蒙更是必需的。有人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的灾难都源于“启蒙”,因为它明显违反了自然演进理论,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自然过程,甚至破坏了正常生长的日常生活和市民社会。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破坏

6、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并非启蒙,破坏了市民社会发展的也并非启蒙。一些论者把各种历史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就像把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反启蒙的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一样,是很不公正的。我们应该承认,启蒙的确破坏着文化的自然演化,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是否打破了这种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即使有“五四”那样的启蒙努力,也仍然难以改变其循环往复,其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拒绝启蒙,致力于维护它自然演进的秩序,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提供了证明,自然演进只能在专制与蒙昧的路上滑行。在启蒙打破常规之前,也未见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选自夏中义大学

7、人文教程)5下列对第二段中“补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重新树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B在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时,知识分子必须冲破传统的思想模式。C知识分子教育民众放弃激进主义,超越并冲破传统模式。D铲除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致力于维护自然演进的秩序。6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B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启蒙工作还必须进行。C“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

8、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D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激进主义,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冲破传统的模式。而启蒙却能使今日的中国防止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再次发生。B五四先贤的启蒙努力曾推动中国社会向文明健康发展,今日的知识分子也应向五四先贤学习,肩负起启蒙的重任。C启蒙在今日的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人获得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必由之路。但关于知识是否需要启蒙的争论也是必要的。D中国专制主义传统历史悠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形成现代启蒙运动的高潮,但其因力量弱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程度有

9、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憔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之衷。令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

10、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肢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8.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憔悴不赡者 视:看望B.令吴越之国,相与俱残 残:破灭C. 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 释:解释D. 禽夫差,戮吴相 禽:通“擒”9.选出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 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B. 此孤之大愿也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C. 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 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

11、出焉。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10.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越王忍辱复仇”的一组是越王苦会稽之耻 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 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 禽夫差,戮吴相A. B. C. D.第卷(120分)四、(23分)11. 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5分)(2)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5分)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滁 洲 西 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2分)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2分)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携带来百侣曾游。 。曾记否, , ?今又重阳, 。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香山看叶郑云云站在幽静的山谷里,仰头望树,

13、不见红叶。阳光应当在山外什么地方朗朗照着。那里游人一定如织,红叶也应灿烂如花。正是好秋天气,阳光和游人,谁肯辜负红叶之美?然而还是这里好,我喜欢这无人的山谷。真要看叶,哪能在热闹的去处?树儿本是世界上最淡泊平和的物种,而我们是人类中甘愿孤独的一群。惟有在静默中的彼此凝望,才能互相明察各自的蜕变。秋风吹起,很凉很凉,是第几阵秋风?想不分明。只是身上的感觉超常敏锐起来。自知我在看叶,叶亦在看我,举手投足之间,都仿佛在叶无言的包围中。其实,我是知道树的心思都在叶里了。那是树的眼睛。树木用它们望着四季轮回,望着世间万象,望着风雨晨露日升日落,望着一群又一群灰喜鹊在夕阳下归巢。如潮的人群,在山外涌来涌去

14、地观赏红叶。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山谷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每一片叶如今又成了它的手掌,成千上万的树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然而它们不是观音,是树,所以我才能听见它们善意的调佩和嘲笑:人类是如何经受不住疼痛啊,这么午轻就失去了感动和生命的能力,只会跻身于热闹以求麻木和消解生命的疼痛,是多么愚不可及的一群!心惊于树的嘲弄,却不得不承认骂得好!其实,叶红叶绿,关卿何事?明眸皓齿的我们,心已粗糙苍老;而历经沧桑的香山之枫,该是经历了多少次生命的大恸,却依然维护住青翠年轻热烈的心。岁岁之秋,红叶染山,那份生命的高贵,无法与人言说。回回看见外貌已惨不忍睹的老树,在春天里依然我行我素地绽放出青翠绿芽,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