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765354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6 - 第四章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第四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本章主要阐述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 哲学的物质范畴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物质观 古希腊的朴素唯物论公元前六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既伊奥尼亚学派,这个学派提出了最初的物质观,当时人们在生活的实践中已经懂得,植物种子撒到地里就会发芽,长成一株植物,动物死亡后就变成发臭的腐烂物。他们虽不了解各种转化的细节,但他们看到在变化的过程中,具有某种性质的物体消灭后,紧接着就产生了另一种性质的物体,由此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变化的过程中,是不

2、是性质变了而某种“基质”仍保存着呢?他们认为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万物由它产生,万物毁灭之后又回到它之中,他们称这个东西为“始基”,并努力探索这个始基是什么以及如何转化成万物的。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泰勒士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都是由水演化而成的,“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物质概念。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万物的始基,它是一种混沌状态的具体物质,它没有固定的边界,没有固定的性质和固定形态,在它内部蕴藏着一种对立倾向,能生化一切,他说:“对立物蕴藏在基质之内,基质是一个无限体,从这个无限体中分离出对立物”,“对立物”就是冷和热,湿和干等等,由于这些对立物的相互作用,便产生

3、了世界万物。另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一切物体都是空气的变形,火是稀薄化了的空气,水是浓厚化了的空气,土和石头是更加浓厚化了的空气。伊奥尼亚学派物质观的总结者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他说:“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伊奥尼亚学派的共同观点是:万物的始基是某种可感知的具体物质,万物就是这种原始物质的各种变形,这种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但它的缺陷是把物质本身与具体物质形态混同起来了,没有达到科学的抽象,也缺乏科学的论证。 中国古代的“

4、五行说”、“阴阳说”和“八卦说”“五行”观念在西周初期就已出现。这五种东西就是金木水火土,“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较早的资料主要保存在左传国语尚书。洪范等书中。.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等,这些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因素,“五行说”虽被后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家神秘化,但它的合理因素,一直被保存下来,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阴阳说”,阴阳的最初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

5、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如西周末年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老子一书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的作者则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把阴阳交替看做宇宙的根本规律。“八卦说”,取自然界的八种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这八种东西是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两两分别组合,就构成了卦爻。八卦说较好地解释世界的多样性。中国的“五行说”和“阴阳说”以及“八卦说”也都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来给物质下定义的,同样具有朴素的性质。近代形而上学的唯

6、物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形而上学的物质观。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揭示,自然界各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而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以此为根据,把当时自然科学对物质的认识照搬到哲学中来,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一定的

7、自然科学的材料为根据,克服了自发的猜测的性质,并以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宗教唯心主义,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进步,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但是,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它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首先,机械性,把物质世界都看作是机械运动,霍布斯认为人就象一架机器,心脏就象上足的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等等。其次,形而上学性,认为原子是不变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终层次。第三,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又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在人类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8、又依据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把这一路线推向前进;把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上的唯物论与历史观上的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了科学的哲学物质范畴。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早在世纪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选集第卷第页)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列宁又在新的条件下,总结了世纪末到世纪初的自然科学新成就,特别是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等更小的物质微粒,电子的质量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某些元素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等新的发现,制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列宁在批判“原子非

9、物质化”、“物质消失了”的错误观点时,给“物质”下了科学的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卷,第页)列宁的物质定义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说明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而不只是实物、物体或某些物质结构和属性;二是强调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三是指明了这种客观实在性是可以认识的。其实质在于:物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又能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

10、一元论划清了界线。列宁的物质质概念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对关系来进行定义的。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物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根本之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而且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只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出发,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实质。这个定义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这个定义肯定了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即物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时,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原问题的范围内才是绝对的;超出这一范围,二者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作为物质的反映,是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的

11、。第二, 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是客观实在,但同时它又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它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所感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人们能够通过意识去把握物质,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感觉感知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思维去把握世界的本质。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不可以认识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世界上只存在着尚未认识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第三, 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马克

12、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又把它归结为某些永恒不变的具体物质的具体属性,因而经不起实践和科学发展的考验,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在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具体形态和具体属性中把“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共性,在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坚持“客观实在”这一物质的“永恒特性”,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直观性、机械性和自我封闭性。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的正确性,现代科学表明,物质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极为复杂的结构和极为多样的特性。原子以及原子核的可破坏性和可变性早已成了最普遍的常识。组成

13、原子的基本粒子也是可变的和不可穷尽的。目前所发现的多种基本粒子,虽然各有自已的特性,但是它们不是各不相关、互相隔绝、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从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来看,物质不仅具有实物形态,还有非实物即场的形态。实物是以间断方式存在、具有有限静止质量的物质形态,如质子、中子、电子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原子等等,场则是以连续方式存在的物质形态,它不具有静止质量、如电磁场、核力场、引力场等等。实物和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实物粒子具有间断性、并存性,相互之间有明确的界面,场则具有连续性、叠加性,可以相互重叠,弥漫整个空间。目前发现的基本粒子都有自已的“反粒子”。如与质子相对应的“反质子”、与中子对应的“反中子”

14、与电子对应的“正电子”。人们便由此推论,宇宙中可能会存在由反粒子组成的“反物质”以至“反宇宙”,同时宇宙中存在着能发光的物体和不发光的“暗物质”,年月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入太空的阿尔法磁谱仪对“反物质”和“暗物质”进行了大规模探测。然而,无论是“实物”还是“场”,无论是“物质”还是“反物质”,无论是“发光的物质”还是“暗物质”,都只是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结构学说,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什么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

15、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这就是说,哲学讲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是“运动一般”,不能把它归结为某种具体的运动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就是说,无物不在运动,无时不在运动。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

16、驰。太阳正带领着太阳系的9大行星、66颗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其中约有七千颗已经正式编号)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旋转一周大约需要2.5亿年。我们的地球正在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旋转。一切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都处在不断运动中,已发现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也都以运动的状态存在着,转化着。生物有机体也无时无刻不在同化异化、自我更新。每一个生物体也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整个生物界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至于人类社会的变化,它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以后还要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总之,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着、发展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