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830560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和意义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的过程。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几乎所有的课堂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组织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回应,然后教师再对这些回应作出反应。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用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教师设问出现了诸多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诸如随意提问,缺乏针对性;深浅不当,出现冷场;流于形式,效果失真、追求统一,缺乏开放性等,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

2、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在小学语文课堂里,提问是否有效显得十分重要,要克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创造成功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作出新的努力。本课题着重探寻如何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更加关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时间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本课题研究深入我校各年级、各班级语文课堂,围绕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有效提问时机、有效提问技巧、对学困生提问艺术、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等五个子课题,按照高中低三个年级段展开调查与统计,从而分析教师课堂提问的不良现状,指导教师正确解读文本,精心设计

3、课堂提问,引领师生有效对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本课题力求摸索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针对性、互动性、有效性的原则,对教师课堂提问提供卓有成效的帮助,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本课题得以有保障、有指导、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在研究实施过程中,课题组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健全课题组成员,建章立制,保证课题有序开展1、建设课题组骨干力量。由于教师流动,课题组的主持人和核心成员也时常更迭。为了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我们及时补充了有课题研究经验的青年教师,并做好了研究工作的交接。2、建立了课题研究制度和教科研奖励条例。每学年伊始就召开课题组会议,

4、确定本学年的研究重点,制订研究计划和问卷调查表,确定区片镇校四级研究课,并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末均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分析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小结研究成果,上交课题研究论文或案例。布置下学期工作。3、组织理论学习,加强备课指导。利用周二的语文组业务学习,集体学习有关有效提问的论文专著,充分利用周四的集体备课,在教师有效提问上花时间花精力,以切实提高课堂的提问效果,避免耗时低效乏味的教师提问。(二)加强研究过程的监控和实施,提高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1、开展调查问卷,如自主提问认识情况的调查问卷、小学语文课堂思考问题主动性的调查等学生问卷,客观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问期盼、倾听习惯等,为教师有效

5、提问提供依据,做到有的放矢。2、落实问答式听课笔记。要求研究组教师真实记录教师课堂提问和学生即时反应与回答,准确分析教师提问的有效性。3、设计教师提问相关量表,如问题目的指向提问与答问频次提问技巧类别频次等,然后对课堂提问进行统计,多维度呈现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4、撰写相关论文和案例。紧密结合教研课,执教者与听课者都要撰写教学反思、观察报告等。在校内评选的基础上推荐参加省市区三级评比。大量务实的工作,让我校的论文获奖呈现喜人景象,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5、开展学生竞赛。有效提问的研究,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语文素养得以提升,通过竞赛让学生展示这种素养,再激励其向更高的目标

6、迈进,形成良性发展,让学生爱上语文。四、研究理论成果通过长达五年的课题研究,语文组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开始注重课堂提问设计的质量,关注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时机,收获了有效提问策略。(一)立足语文课堂,结合年段特点,正确解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1、从疑开始,让学生敢疑会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疑”。学生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文本学习的主人,形成平等的师生对话。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不生疑问不读书。(1)从课题质疑。很多文本的课题,其实就是文本的“眼睛”。教会学生从题目入手,学会

7、探究题目中的“可疑”之处,抓住疑点走进文本。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苏教版第七册)这个“险”字就大有文章可做。让学生通过这个“险”字质疑,就可以很好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小稻秧遇到了什么险?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险”?又是怎么脱险的?(2)从文本主旨质疑。特别是高年段的课文,主旨非常明确,紧紧围绕课文主旨质疑,就可以串联起所有内容,让课堂提问不再繁琐零碎。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灞河柳树名贯古今,引以为傲,然陈忠实没有讴歌她们,却说了这么一句匪夷所思的话“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读了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让学生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株柳树让我崇拜、

8、敬畏?”,从而串联起高原环境之恶劣、柳树的存活与生长之艰难、柳树生命伟力之感召、依赖矫情与艰苦卓绝的反差等。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课堂就顺畅起来,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状态。(3)从字眼中质疑。叶圣陶先生曾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清箩倒筐地说的。说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思维,才能领会它。”如番茄太阳一课中有句话“常常听到“今天有太阳吗?”或者“来两斤太阳”这样的话,明明听到了就咯咯地笑,银铃样的声音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读后让学生质疑: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一下子跳到了你的眼睛里?(追)你想抓住这个字问点什么?通过对“追”的疑,体会明明的笑声和精神世

9、界给我的冲击力和影响力。2、指导筛选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有的与文本联系不紧密,有的价值不高,有的问题本身模糊不清,所以没有必要都解决。让学生学会筛选问题,其实就是对文本进行解读的一种能力体现。教师要交给学生筛选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自主提问的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判断与选择应努力体现以下几点原则:(1)探究性原则。这类问题比较有深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学生就课题提出“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2)趣味性原则。这类问题比较有情趣,适合低年段学生自主学习。如怀素写字因为,教师在简单介绍怀素之后,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这样的课题,小朋友们想提出什

10、么问题呢?”学生纷纷举手:“怀素写字好看不好看?”“怀素是怎么写字的?”等充满趣味性的问题。(3)主旨性原则。这类问题扼住文本思想,是文本的重点,也是难点。如天鹅的故事一文,教师在教学了文章首尾之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明白了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之后,所提问题都直奔课文主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斯杰潘老人为何面对唾手可得的猎物,却未扣动扳机,甚至封枪不猎了呢?”(4)整合性原则。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融合,变成覆盖面广的大问题。例如小草和大树一文,学生可以问出许多问题,例如小草和大树各指什么,为什么用小草和大树做题目,小草能不能长成大树等问题,整合后的问题就是夏洛蒂三姐妹这无名之草是如何长成参天大

11、树的?(二)关注困难学生,注意问题坡度,激发参与意识,感受自信与快乐。困难学生往往在在语文课堂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公开观摩课中甚至隐身。这部分学生假若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往往会自甘落后,隐匿起来,久而久之就无药可医。所以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参与面广、参与意识强、参与效果好的课堂,学困生在答问或质疑环节中呈现闪光点。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开始就要加强提问的趣味性,让学困生有参与的欲望。其实许多学困生往往并不是头脑笨,而是学习习惯差。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往往并不落后,有的甚至还会有亮点。所以要创设轻松的氛围和恰当的情境,让这部分学生广泛参与进来

12、,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舞台。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中有这样一句:“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想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这里的“燃烧”显然是另一层意思,指心里暖暖的、兴奋的心情。可以设问:这句话让你想到了杜牧山行中的哪一句诗?倘若在课堂上,让学生能产生如此感受,就能让学生学习的质量大大提升。因此教师要学会巧设悬念,抓住课文中有探究价值,能够让学生在产生思考欲望的地方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题目后设疑“这里的醉真的是告诉我们诗人是在醉中所作吗?”理解全诗后,我们又可以得出,山不醉人醉,人醉皆因景,诗人陶醉其中的新解。3、善用迁移。迁移是一种能力。孔子云,“举一隅

13、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高效的语文课堂应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于最后一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理解。可以设问: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我们曾经在李白的哪句诗中体会过?表达时不同之处又在哪里?一种是夸张的手法,一种是连续的动词,都表明空间转换快,心情之急迫。4、追求开放。文本解读是一种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文学修养让其对文本解读更为准确和客观,但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往往也能让文本解读另辟蹊径,所以不能轻易扼杀或否定学生的答案。5、适度拓展。所谓拓展,就是呈现文本之外的内容,通过引证、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解读文本。例如牛郎织女一文,

14、学生很容易就抓住了“暴跳如雷”“拽”等词语认识了王母娘娘的蛮横无情,但假若呈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原文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就不会那么认为了。设问:这两处的描写所展现的王母娘娘截然不同,造成牛郎和织女不能长相厮守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思考,感受天规与自由的冲突,再去领悟织女的勇敢无畏与向往爱情就显得水到渠成了。6、抓住空白。这里的空白包括两层:一是某些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破折号等,譬如爱之链一文的结尾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

15、的,乔依”,二是未言之语,如人物的内心世界,譬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遭遇厄运的谈迁是什么样的心里。“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谈迁又是怎样勉励自己的等。(四)把握时机,追求思维深度,学会辩证深刻思考。1、有效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所谓“有效追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通过不断追问后,学生能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如三打白骨精一文,理解二变八旬老妇片段时,“闪”字就可以通过追问让学生找寻到理解到位。师可设问:中国有句古话

16、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水浒中李逵要杀假李逵,假李逵说自己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母,让性格那么暴烈的李逵都心软下来。更何况唐僧呢?多可怜呀!你能声情并茂地表演出来吗?让学生读后问:悲吗?可“悲”的背后是什么?学生立刻就抓住了“闪“字,体会到了可疑、狡诈等。关于这个“闪”字,可以选择的策略有很多,例如直接提问它的意思,或者用换词的方法,又或者直接提问“从闪字,你体会到什么?”等等,这都背弃了学生的独特发现与理解的原则。“一个悲字的背后是什么?”这个追问的有效性显而易见。 2、拨偏矫正。学生的答问受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制约,在对文本解读中难免出现错误或偏差,教师不能含糊其辞一带而过,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倾听的基础上善于发现答问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