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的哲学反思.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829542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角色的哲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师角色的哲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师角色的哲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角色的哲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角色的哲学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角色的哲学反思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教育哲学领航教育人生。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一书,集中展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卢梭、培根、杜威、保罗弗莱雷、包曼等25位哲学家有关教育的哲学观点。读这本书,可以为正值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一线教师,提供反思教师角色的哲学基础,并引领教师建构自我专业发展的蓝图。对西方教育哲学家而言,知识的传授是教育的主要功能。根据这项功能,教育哲学的首要工作便是确认“知识”的性质。一旦确定了“知识”的性质,则可以从中衍生出“学生的心灵”、“教材的性质”、以及“教学的类型”种种教育教学理论。从确定“知识”性质这一角度看,西方的教育哲学大体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流派,

2、每一个流派都有一个又一个的哲学家,不断充实、丰富着教育哲学的内涵,使人们逐渐加深对教育的认识。流派一:知识来源于经验(白板说)当哲学家将知识看作来自经验的时候,就会重视感觉亲知,同时会预设学生的心灵是被动的,就像待填装的空箱子一样,或者说是一块白板。教材则趋于零碎,以外在环境提供的资讯为主。这样的教学类型即为“印象型”,而教师的角色则是“灌输者”。在西方的教育哲学中,持“白板说”的哲学家有两个非常著名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亚里士多德,另一个是洛克。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意识)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一张白纸,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种观点确认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

3、入意识的。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他说:“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导源于经验,是洛克认识论的基本命题,也是他的认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教师所持的教育哲学就是“白板说”,他们相信自己教授什么给学生,学生就能得到什么,教师的角色是提供有组织的经验和输入学生感官与否的监督者,而所有提供给学生的知识都可以化约为简单的感觉单元。在这样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学生的心灵是空洞的、接收的和被动的,学生就像宠物

4、一样,没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只能依据大人的指令而执行一个个的动作。我们常说的“外铄”的教学观念,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流派二:先天观念说当哲学家将知识看作源自人的先天观念,相信人具有先天知识以及直观洞察的能力时,就必须预设学生的心灵是主动的,教材是整体的,教学类型是“产婆术”,而教师则扮演“启发者”的角色。知识源自人的先天观念,这一说法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很多知识并不是后天得到的,而是通过遗传基因一代代传递下来的。为什么不同的人的智能方面会有巨大的差距呢?主要是人在呱呱坠地的时候,因为遭逢巨大变局,很是痛苦,将原来持有的知识给忘记了。其后经过反复的思考来进行重新发现和

5、恢复记忆的人,最终得到的知识就比懒于冥想的人要多。由于知识本来就是内在于人的,教育的作用就是想方设法将其引发出来,于是就有了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与“产婆书”相类似的教育方法还有启发式教学、问答教学法等等。柏拉图也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因此,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柏拉图还认为,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

6、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因此,他肯定地说: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国的支柱。柏拉图之后,奥古斯丁也秉持这样的观点。这一教育哲学与白板说完全对立,赋予学生心灵直观意义与界定组织个别经验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发展观照世间万物真理的内觉能力。不过,这样的能力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够具备的,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对于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使用是比较适当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并不是很适合。流派三:规则建构说当哲学家将知识看作为规则的建构,相信心灵有建构理性规则的能力时,必须预设学生的心灵是主动建构的,

7、教材是有规则的、合理性的。而教师这时则扮演“教导者”的角色。康德和维特根斯坦都是持规则建构说的哲学家。康德的规则比较抽象,而且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方面,这里重点介绍一下维特根斯坦的规则建构说。维特根斯坦把人类的活动都看作一种游戏,而游戏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规则。没有规则不成其为游戏,不管是我们人类的社会准则,我们所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还是WTO,或者是一场体育比赛,都要遵守游戏规则。维特根斯坦认为:第一,规则一定是事先形成的。第二,人们通常是在不知道游戏规则的情况下进行游戏活动的。以中国象棋为例,你教一个不会下中国象棋的人下棋,在介绍了棋盘、棋子以及马只能够走“日”、象只能走“田”等等一系列简

8、单的游戏规则之后,这个人大体上还是不知道怎么下棋。他说会“你下给我看一看吧”。好,只要有一个人下给他看,哪怕不用解释,告诉你某一个棋子应该怎么走,他一看就明白了。玩这种游戏的过程,实际上就向他展示规则的过程。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显示表达出来的规则让对方明白的。所以有一句话叫“不要想,只要看”。我们通常不能在进行某个游戏之前先学会某种规则,而是在进行游戏的过程当中,来了解规则和掌握规则的。游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站在河边是学不会游泳的,你必须要下水。“要知道梨子什么滋味,你必须亲口去尝一尝”,也是这个道理。第三,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一句话的意义。话语的意义一定要放在具体的

9、场合中才能确定,不能脱离语言环境。维特根斯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语言游戏,都一定要在这种语言环境当中,在使用语言当中来确定它的意义。由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不难看出,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成为知识及生活的“规则揭示者”、“规则诠释者”和“规则传递者”,引导学生发现规则,了解规则的意义、力量、弹性和限制,并以实际行动说明如何以及为何遵守规则;教师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避免那些僵化的概念和定义,重视概念的活泼性和全新意义的发现,成为学生多样才能的辨识和触发者;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和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脉络,避免出现教师觉得“有意义”而学生觉得“无意义”的教学。流派四:过程教育过程教育哲学认为知识是“摄入”的

10、过程,是结合经验与理性、实现与潜存、机械因果和目的理想的活动。因此学生的心灵是具有创造力的与自发性的,教材内容应涉及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而教师则要扮演“善诱者”的角色。过程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是怀特海。他认为: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过程是根本。过程承继的是过去,立足的是现在,面向的是未来;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一切都是内在相关的。“机体”和“过程”密不可分;一切事件都包含了无数可能性的实现,创造性就是潜力的实现;过程和机体是享受的和艺术的。过程的所有单位(无论是在人的层次上还是在电子的层次上)都是以享受为特征的,都具有内在的价值。创造性是怀特海教育哲学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过程教育哲学的一个

11、根本属性。过程在本质上是创造的,一切过程都面向了无数的可能性,都具有一种更为根本的新质。创造性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历险、增进享受和获得自由的过程。在怀特海看来,教育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决不是一个机械的、被动的、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过程,它充满了历险、享受和自由。正是在这种创新与守旧、变革与秩序、自由与纪律的互动中,教育向前发展了。在过程之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维度中,怀特海最注重的是“现在”这个维度。教育要提供对生活的一种理解,最根本的是应提供一种“对现在的理解”。因为过去的知识只有有助于我们对现在的理解,才是有价值的。教育的过程具体地体现在教育的节奏上。教育的节奏简单地说就是因时施教。过程教

12、育哲学强调:首先,教育必须是一个价值导向的历程,透过这个历程,教师能帮助学生提升道德和知识方面的人格品质;其次,教师作为一个善诱者,必须善于提供适当的诱因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向善,德智兼修。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必先擅长于自我反省,才能考察他人。其三,受到引诱的学生不应当被动地受教,而应利用学习的过程,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学生的兴趣来自于自身的主观目标,学生自己应当为自身的兴趣、意图、喜好、目的负责,这是旁人无法越俎代庖的。但当今的教育,受到义务教育法等制度的约束和限制,教师必须承担起“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时常面对许多缺乏学习兴趣与意愿、学习倦怠的学生而无计可施,这是一个难题,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来破解。和怀特海最接近的是杜威的观点。所不同的只是在于,杜威更看重的似乎是各种教育实验的比较研究,而怀特海更看重的则是教育的创造作用。怀特海的教育哲学,对指导当今的教育改革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 总的看来,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是较难读懂的一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好长时间才将这本书读完,但理解的还很肤浅。于漪老师说:“教师学点哲学,有益于治学、授业与修身”,看来,此书要多读几遍才行。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