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284974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氧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环氧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环氧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环氧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环氧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氧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氧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1,2-环氧丙烷;氧化丙烯;甲基环氧乙烷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工业用环氧丙烷化学品英文名:1,2-epoxypropane;propylene oxide企业名称:地址:邮 编:传 真:企业应急电话:电子邮件地址:安全技术说明书编码:生效日期: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1,2-环氧丙烷99.999%75-56-9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1类 低闪点液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在工业生产中主要经呼吸道吸收。液态也可经皮肤吸收。是一种原发性刺激剂,轻度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和原浆毒。

2、接触高浓度蒸气,出现结膜充血、流泪、咽痛、咳嗽、呼吸因难;并伴有头胀、头晕、步态不稳、共济失调、恶心和呕吐。重者可见有烦躁不安、多语、谵妄,甚至昏迷。少数出现血压升高、心律不齐、心肌损害、中毒性肠麻痹、消化道出血以及肝、肾损害。液体可致角膜灼伤。皮肤接触有刺激作用,严重者可引起皮肤坏死。环境危害:对大气和水体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

3、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与铁、锡、铝的无水氯化物,铁、铝的过氧化物以及碱金属氢氧化物等催化剂的活性表面接触能聚合放热,使容器爆破。遇氨水、氯磺酸、盐酸、氟化氢、硝酸、硫酸、发烟硫酸猛烈反应,有爆炸危险。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灭火方法和灭火剂: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注意事项: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

4、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毒、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飞尘或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喷雾状水驱

5、散蒸气、稀释液体泄漏物。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碱类、铁、锡、铝的无水氯化物等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库温不宜超过29,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碱类、铁、锡、铝的无水氯化物等分开存放。采

6、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接触限值:MAC(mg/m3):-PC-TWA(mg/m3):5PC-STEL(mg/m3):-TLV-C(mg/m3):-TLV-TWA(mg/m3):2ppmTLV-STEL(mg/m3):无资料监测方法: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 防 护:戴橡胶耐油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

7、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类似乙醚的气味。pH值:无资料熔点():-104.4沸点():34相对密度(水=1):0.83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0饱和蒸气压(kPa):75.86(25)燃烧热(kJ/mol):1755.8临界温度():209.1临界压力(MPa):4.93辛醇/水分配系数:0.03闪点():-37引燃温度():449爆炸下限(V/V):2.3爆炸上限(V/V):36.0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主要用途: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用于润滑剂合成、表面活性剂、去垢剂,及制造杀虫剂等。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稳定

8、性:稳定禁配物:氧化剂、酸碱类、铁、锡、铝的无水氯化物等。避免接触的条件:潮湿空气,光照聚合危害:不聚合分解产物:无资料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大鼠吸入4h的MLC为4000ppm。动物的主要表现为眼、鼻和呼吸道刺激,呼吸困难和中枢神经抑制。死亡动物可见气管、肺充血、肺水肿及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等病理组织学改变。LD50:大鼠经口LD50(mg/kg):380小鼠经口LD50(mg/kg):440兔经皮LD50(mg/kg):1245LC50:大鼠吸入LC50(mg/m3):4000ppm/4h小鼠吸入LC50(mg/m3):4127mg/m3/4h刺激性:无资料家兔经皮:50mg/6分钟

9、,重度刺激;415mg开放试验,中度刺激。家兔经眼:20mg/2h,中度刺激。亚急性与慢性毒性:0.3g/kg灌胃,每周5次,18次,大鼠体重减轻,出现胃刺激和肝脏损害。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350g/皿。DNA损伤:大肠杆菌1mol/L。显性致死实验:大鼠吸入300ppm/5天(间歇)。细胞遗传学分析:人淋巴细胞1850 ug/L。姐妹染色单体交换:人淋巴细胞25000 ppm。致畸性:大鼠孕后716天吸入最低中毒剂量(TCLo)500 ppm/7H,致肌肉骨骼系统、颅面部(包括鼻、舌)发育畸形。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组2B,对人类是可能致癌物。其 他:大鼠吸入最低中毒

10、浓度(TCL0):500ppm/7小时(孕后716天用药), 致胚胎毒性,致肌肉骨骼发育异常。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生态毒性:无资料半数致死浓度LC50:141-215mg/l/96h(鱼)生物降解性:无资料非生物降解性:无资料其他有害作用:无资料。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废弃处置方法:不含过氧化物的废液经浓缩后,控制一定的速度燃烧。含过氧化物的废液经浓缩后,在安全距离外敞口燃烧。废弃注意事项:处置时远离着火点,佩戴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并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危险货物编号:31032UN编号:1280包装类别:类包装包装标志:易燃液体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安

11、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酸碱类、铁、锡、铝的无水氯化物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

12、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法规信息:下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储存、运输、装卸、分类和标志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年2月16日国务院第144次常务会议通过);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年1月7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有害因素(GBZ2.2-2007);危险化学品名录。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填表时间:填表部门:数据审核单位:修改说明:71,2-环氧丙烷 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