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简介)介绍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8102345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简介)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简介)介绍(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目录1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3 三、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新贸易理论4 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

2、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一)重商主义在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 ,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 (ThomasMun)。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二)重农学派17 世纪下半期, 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

3、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 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三)绝对优势理论18 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 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1亚当斯密认为在

4、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 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四)比较优势理论鉴于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 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认为

5、国家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五)保护贸易理论1841 年,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List)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基于国家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理论,指出保护制度要与国家工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又称幼稚产业保护论。与重商主义不同的是,他从保护生产力的高度把贸易和国家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国家主义为基调的贸易保护理论,在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观实际。(六)相互需求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论证了建立在各国专业化生产前提下的互利贸易基础和利益所在,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进行分配。约翰穆勒 (

6、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相互需求角度出发,确定了国际间商品交换的价格问题,以解释两国间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相互需求理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和补充。该理论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双方获利的范围;用贸易条件说明在利益的分配中双方各占的比例;用相互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一)要素禀赋理论1919 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

7、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21930 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ltilG Ohlin) 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 理论。与古典贸易模型的单要素投入不同,H-O 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其核心内容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

8、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改善。20 世纪 40 年代,保罗萨缪尔森(PaluaA Samuelson) 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 H-O-S 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这一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流动的条件下,仅通过商品的自由贸易也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这一理论相关的还有另外两个基本定理。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由斯托尔珀- 萨缪尔森定理归纳为: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充裕要素)的报酬

9、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两种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对价格固定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长会减少另一种商品产量。表明要素禀赋的变化决定着资源配置的变化。这些定理均对H-O 理论进行了重要拓展。(二)里昂惕夫悖论按照 H-O 理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其对外贸易结构应该是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20 世纪 50 年代初, 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 H-O理论,用美国 1947 年 200 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

10、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一难题称为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三、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新贸易理论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3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

11、论应运而生。(一)新生产要素理论新生产要素理论赋予了生产要素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以外更丰富的内涵,认为它还包括自然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从新要素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变化。1、自然资源理论1959 年,美国学者凡涅克(J.Vanek) 提出了以自然资源的稀缺解释里昂惕夫悖论的观点,认为美国进口自然资源的开发或提炼是耗费大量资本的,会使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资源的影响,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就会小于其出口。2、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基辛(D. B. Keesing)、凯南 (P. B. Kenen)、舒尔茨 (T. W. S

12、chultz)为代表,对 H-O理论作了进一步扩展,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引入。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提高其素质和技能,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往往趋于出口人力资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产品。3、研究与开发学说格鲁伯 (W. Gruber)、维农 (R. Vernon)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中的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各国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大小,可以改变它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国际贸易格局。4、信息要素信息虽然是一种无形资源,但它能够创造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

13、强,对信息的利用状况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地位。(二)偏好相似理论1961 年林德 (S.B. Linder) 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的原因。他认为,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工业品双向贸易的发生是由相互重叠的需求决定的。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两国的贸易流向、 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4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贸易量越大;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三)动态贸易理论动态贸易理论主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理论又

14、称创新与模仿理论,MV波斯纳 (MichaelV. Posner) 和胡弗鲍尔 (G. G. Hufbauer)将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侧重从技术进步、创新、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扩展了资源禀赋论中要素的范围。技术差距指一国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的一种动态贸易格局,会对各国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贸易格局的变动。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雷蒙德弗农 (Raymond Vernon) 将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1966 年他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指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密切关系。这一产品生产的国家转移理论,假设国家间信息传递受到一定的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