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验收过关检测4.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066001 上传时间:2024-04-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吉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验收过关检测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吉林省吉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验收过关检测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吉林省吉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验收过关检测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吉林省吉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验收过关检测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吉林省吉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验收过关检测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吉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验收过关检测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吉林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验收过关检测4.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4年上学期高历史同步验收历史过关检测4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1. “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A.唐朝 B.宋朝C.明朝 D.清朝2.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这段话( )A突出君主权力的神圣性和决定性 B指出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和公正性C强调君主权力的不可怀疑性 D体现出对君主权力的无可奈何3. 假如你是一位

2、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4. 朱元璋不放心百官和京城百姓,为侦缉官民言行,特意设立了( )A、军机处 B、东厂 C、西厂 D、锦衣卫5. 某地洪水为患, 消息上报朝廷后, 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 勿使水患继续扩大; 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 运往灾区, 赈济灾民. 幕僚根据皇帝之意, 写成诏书, 经皇

3、帝确认无误后, 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 这种制度最可能出现在( )A. 秦汉B. 隋唐C. 宋元 D. 明清6. 户部(掌握税收财政)直接向皇帝负责始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7.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 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C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8. 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是( )A. 设丞相 B. 设御史 C. 设军

4、机处 D. 设刺使9. 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与10. 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A秦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11. 下图中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A决策形式不同 B人员选拔不同 C机构性质不同 D.行政方式不同12. 宋朝以前,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其坐着面谈,还时常

5、赐茶。到宋朝情况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A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日渐疏远B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13. 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C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D清朝设置军机处14.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

6、,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15. 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 ( ) A中书省和枢密院B中书门下和中书省C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D枢密院和宣政院16. “(封函传递迟速)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此一事,已为前代未有者。”按这样的方式和速度传达皇帝“谕旨”的是()A唐朝的尚书省 B明朝的内阁C清朝的军机处 D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二、非选择题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

7、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8、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9、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8. 古老的中国有着光

10、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和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象棋棋盘,也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子。根据相关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1)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火”旁的“炮”出现最早不会早于中国什么朝代?为什么?(2)作为封建时代中央官职的“相”曾一度被称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中国历史上,“相”何时开始设置何时淡出历史舞台?(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的两对基本矛盾之一,唐宋时期,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

11、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满洲、蒙古都统俱为议政大臣。六部满人尚书也参与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较前扩大。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会议权限逐渐削弱。民政事务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会议具奏。议政王大臣只议国家典章制度及军事要务。雍正帝削弱八旗王公权势,议政王大臣会议又被进一步削弱。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材料二 2009年11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英国议会上院发表演讲材料三 英国政府将在未来数周公布一份改革方案,以一个

12、完全经选举产生、拥有300多个席位的美国式“参议院”取代议会上院,终结这一有数百年历史的贵族院。英国司法大臣杰克斯特劳在2010年3月13日和14日向内阁成员征求意见后,将于数周内公布议会上院改革方案。 2010.3.21 北京日报(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理由和措施。 (2)英国议会在17世纪80年代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走上近代化的英国很长时间内仍然保持上院下院的议会形式说明了什么? (3)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逐渐削弱而“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权力却得到加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0.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

13、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请回答:(1)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2)材料二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3)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点?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的理由。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