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知识点解读.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77377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知识点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三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知识点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三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知识点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三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知识点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知识点解读.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思品知识要点第一单元 亲近社会第一课 成长在社会1. 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2. 跨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3.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 我国社会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影响?人口问题突出、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及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着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影响着人们的

2、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5.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由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6. 人与社会的关系怎样?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总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制约。个人是社会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的。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7.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揭示了人区别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8. 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关注时事政治做起。途径有: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

3、等。9. 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关注时事政治的意义是什么?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和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有助于我们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祖国建设,是热爱祖国的体现,也是我们自己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10. 青少年学生怎样关心社会、了解社会?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不只是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明确作为社会的成员 和国家的公民,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以健康的心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11.什么是亲近社会?亲近社会,就是要有亲社会的情感和行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主动关爱他人、关心集体,

4、服务社会、报效祖国。12.怎样亲近社会?亲近社会,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以天下兴亡为已任。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道德形象。善于明辨是非。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辩别是非的能力。要自觉服务社会。13. 什么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14. 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15. 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条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

5、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形成讲公德、讲文明的社会风尚,对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对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6. 怎样自觉服务社会? 要忠于职守。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要乐于奉献,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17. 承担责任,最重要的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第二课 融入文化生活1. 文化的重要性是什么?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全部文明成果,是这个民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2.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

6、进入了文明时代。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抽象性与形象性、哲理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 中华文化的总特点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4. 中华文化的地位是什么?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5. 为什么要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只有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6. 怎样

7、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就是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实践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7. 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扩大,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增加。一方面,中华文化正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正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8. 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对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对外

8、来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9. 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成分。同时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0.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1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这一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集中展示,是激励和支撑中国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强大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

9、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12.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3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14. 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让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永远发扬光大,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第三课 笑对生活1. 挫折,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追求某个目标时遇到的障碍或干扰。2

10、. 在人生道路上,人们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和挫折。人们正是在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取得成功与进步。3. 导致挫折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外在的客观因素通常难以控制,但内存的主观因素则多数可以控制。4. 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挫折对人具有双重影响,或会给人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或给人以一种教育和磨炼,使人奋起和成熟。5. 为什么要勤奋学习?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他的学习效果,甚至影响他的一生。学习能使自己得到发展。学习已成为生存的一种方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6. 怎样正确对待学习?对于学习,应该有正确的学习观念。我们要不断学

11、习、终身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我们要用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科学的方法,刻苦学习,善于学习。7. 中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有哪些?读书学习是对社会、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自信心非常重要,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会有进步,一定能成功 ;学习兴趣对学习成功很有价值,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方法;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新要求。8. 怎样正确看待学习压力?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要求的活动,不可能没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适度的学习压力,有利于保持学习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过重的学习压力,会造成过度紧张、焦虑,降低学习效率,甚至影响身心健康。9. 造成

12、考试焦虑的因素有哪些?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抱负水平、与竞争水平、与考试失败经历、与生理、心理状态有关。10.怎样克服考试焦虑?我们要把好焦虑的“度”,通过一定的训练,考试时的过度焦虑是可以减轻甚至克服的,使它维持在适度的水平上。克服考试过度焦虑,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方法。11.怎样战胜挫折? 要不畏惧,要迎难而上、理智分析。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以正确的方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要增强自己的耐挫力克服困难和挫折,需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12.为什么要勇于创新? 服困难和挫折,需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挫折激励创新,创新战胜挫折。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可以发掘创造潜能,造就有用人才;可以激发我们攀登人生高峰的热情,督促我们珍惜时间和生命。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社会、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