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75651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星海实验中学 鞠晨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品味文中意味深厚的词句,理解其表现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披文以入情,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体悟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感受文章所绘之景,体悟所抒之情,发现景与情之间的联系,从而领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3、通过运用创设情境和类似文本比较品味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情感与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悲凉美”。教学重点分析景物,体味情感。教会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1、联系社会背景,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悲凉美”。2、品

2、味文中很见功力的字词。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于秋有不同的感受,杜甫发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慨,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秋雨里,感受到的是离别的凄苦。那么,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欣赏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一、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清静悲凉(板书)2、 很多现代作家都写过关于北平的散文,比如之前我们学过的老舍的想北平,老师摘录了其中一段对秋天的描绘,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老舍和郁达夫对北平的感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

3、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相同:静,温和,清朗不同:老舍觉得热闹,郁达夫觉得悲凉。3、 郁达夫为什么觉得北平是悲凉的呢?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再次阅读文章,看看郁达夫写了什么景物,注意圈点勾画出文章中郁达夫觉得能够代表秋天的意象。二、

4、 再读课文,鉴赏意象1、 (承接上一环节的问题)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意象。秋院、槐树、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雨、果树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2、 请大家想想,这五个意象有什么共性?明确:(问学生对于北京的印象,我想作为非北京人,对于北京的印象,我们大多停留在风景名胜上,可郁达夫是一个浙江人,北平让他印象最深的不是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和潭柘寺这些很有名的风景名胜,而是芦花、柳影、虫唱、夜月和钟声。)不起眼,容易被人遗忘的。芦花:非常朴素,从形状到色彩几乎没有什么花的特点。是不是北平就没有比芦花更为鲜明的花呢?当然有。西山的红叶、公园中的菊花就

5、是鲜艳夺目的,但是,都给郁达夫的记忆筛选掉了。陶然亭、钓鱼台:他所选中的公园,不是游人如织的胜地,而是比较幽静的陶然亭、钓鱼台,就是在这比较幽静的公园中,他所钟情的,恰恰又平淡得只剩下了柳条的影子。虫唱:有的是野趣,与其说是大都市的,不如说是乡村的。钟声:给人的联想是古老、宁静而悠远,在大城市的喧嚣中,没有宁静的心情是感而不觉的。从这里可以感到,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在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所以它是宁静又寂寥。这样的“风景”,如果换一个人,会觉得它美吗?很值得怀疑。但是,正是这些多数人也许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具有实用价值的地方,郁达夫感到是最值得玩味的。热闹、欢快、生命的欣欣向荣,很容易得到自发

6、的欣赏,而领略生命的衰败和悲凉感则需要超越世俗的实用价值观念。3、 请大家再去研读文章,看看郁达夫的哪些意象让你看出了衰败感和悲凉感,找到之后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进行交流。(1)秋院:郁达夫恰恰相反是逃避鲜艳的:牵牛花,以蓝色或者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显然是在追求色彩的“淡”。因为“ 淡”而“ 雅”,其中蕴含着一种趣味,这种“淡雅”,是超越了日常的世俗的趣味的冷色调。“租人家一椽破屋”欣赏风景,为什么要破屋?漂亮的新屋不是更舒适吗?但是,太舒适了,就只有实用价值,没有多少历史的回味。破屋才有沧桑之感。因为这是故都,历史漫长,文化积淀不在表面上。郁达夫觉得这种积淀,不一定在众所周知的

7、名胜古迹中,要在破旧的民居中体悟出来,才有水平。为什么要泡一壶浓茶?浓茶是苦的,但是有回味之甘。这就是说,要细细体会才有味道,越体会越有味道。所以他在开头第二段就说:“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他警告读者:秋的美,不是观名花、赏美酒那样随便就能体验得到的,以通常那种“半开半醉的”精神状态,是欣赏不了秋天的悲凉的美的。他强调,要有一种喝浓茶的悠闲的心情和姿态,悠闲到坐在庭院中,“从槐树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才能体会到“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郁达夫不像老舍和一般市民一起去欣赏济南的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观,相反,他欣赏的是残败的生命:牵牛花的色调已经是十分淡了,他还要再强调

8、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色彩就是雅致了,但是毕竟是外部的,也许太表面,郁达夫觉得不够过瘾,还要加上疏疏落落的枯草。枯草有什么美?有什么诗意呢?青草还差不多。但是,这正是郁达夫的趣味所在。青草显示生命的蓬勃,要欣赏不难;枯草表现生命的衰败,就不值得欣赏吗?凡是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存在的价值。引起生命的蓬勃之感的,自然可以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觉,思考生命的周期,引起悲凉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感受。(2) 落蕊:郁达夫却只选中了槐树的花。这在北方可能是很不起眼一种花了。可郁达夫所欣赏的,偏偏不是长在树上的生气勃

9、勃的花,而是快要死亡了的“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这就把前面对于秋草朴素的雅趣引向更为深刻的境界。生命衰亡的迹象,虽然从世俗观念上看,并不漂亮,但是也很动人的。这种动人之处,不在一般的感觉之中,而是在非常细致的、非常文雅的心灵感觉之中才有的。早晨起来,发现满地槐树的落蕊,一般人是没有感觉的,不但视觉如此(颜色形状不起眼),听觉也如此(声音也没有),嗅觉也一样(气味也没有);在一般人,触觉也是没有的,但是,作者把“脚踩上去”(当然是穿着鞋的),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的艺术家,谁会有“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呢?有了这种感觉,对于生命的消亡就有了深邃的感触了。(3) 扫落蕊的人扫帚留下的丝纹让他“既觉

10、得细腻,又觉得清闲”的同时,“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并且在下面郁达夫把它定义为“深沉”。从意识写到潜意识,这是郁达夫对自我心灵的剖析。(4) 秋蝉:蝉是无法活到秋天的,秋蝉意味着气数将尽、生命即将终结的悲凉感。这也是郁达夫心中已有的哀悲情愫的体现。四、体悟情感,深入探究1、郁达夫喜不喜欢故都的秋?明确:喜欢。“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2、 既然郁达夫喜欢故都的秋,为什么他用“悲凉”来写他喜欢的城市呢?(可在文章中找)明确:

11、(预设)文人情怀。PPT:宋玉开始就定了调子:“悲者,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听猿实下三声泪”(秋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林黛玉:“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葬花词)师:这些词人、诗人,他们为什么悲秋?明确:人世不顺遂。师:那郁达夫和传统文人相比,对于秋天的态度、心态有何不同?明确:古代文人都是把秋愁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诗人沉浸在悲愁之中,在读者看来诗人的忧愁是美的,但是,诗人本身却在追诉愁苦的重压的。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

12、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在其中,却并不是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的一种高雅的境界。3、 郁达夫为什么把“悲凉”当作一种境界去享受呢?这和他的性格以及人生经历不无关联。(1)PPT:幽玄美: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物哀:1、事物引发的内心感动,大多与“雅美”“有趣”等理性化的、有华彩的情趣不同,是一种低沉悲愁的情感情绪。2、 把外在的“物”和感情之本的“哀”相契合而生成的协调的情趣世界理念化。由自然人生百态触发、引生的关于优美、纤细、哀愁的理念。3、 川端康成在1952年写成的不灭的美中说:“平安物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

13、源流。”“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我们看到的,不仅有中国传统的文人情趣,还有日本传统中的“幽玄美”“物哀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的特色,他并不把生命的衰败当作是痛苦的事,而是把文章带进优美的、雅趣的极致。(2)同样在日本留学,为什么郁达夫将日本的“幽玄美”用于他的文学创作之中呢?散文是个人化的体验,是自我的抒情,这和郁达夫的性格也有密切的联系。PPT:他在亲撰的系列自传中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又说:“又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庭的结果,怕羞的心,畏缩的性,更使我

14、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 郁达夫自传提问:郁达夫的性格有何特点?(孤独、自卑)自卑感、孤独在他早期的创作中有明显流露,如小说集沉沦和茑萝集,都充满了感伤情绪乃至带有颓废色彩。(3)郁达夫在这篇散文中说自己“不逢北国的秋,已将近十余年了”,说明他十多年前在北平待过,在他离开之后,他一直惦记着北平,那么在十年前郁达夫在北平经历了什么,让他如此魂牵梦绕呢?PPT:“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外的切。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我那长子之骨,现在也还埋在郊外广谊

15、园的坟山,而几位极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时毙命的受难者的一群。”一个人在途上郁达夫在写于一九二六年的散文 一个人在途上 写自己漂泊的生活,重点写到了龙儿的死,其长子和知己的死与这片土地的联系,使得作者对秋的感悟中的悲凉显得格外深刻,那使作者有了生命消去了一大半的感觉,那里有着非常强烈的身世之感。所以,故都之秋的“悲凉”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形成了互文性的映照,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怎么能不让郁达夫喜欢并深深地眷恋呢?五、总结长期以来,文学情感的复杂性曾被许多人忽略,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只有积极向上才会给人以力量,以此批判郁达夫的作品过于颓废,这实在是对文学的曲解。其实文学中的忧伤、悲凉恰恰是生命体悟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文学真实性的体现。忧伤会使人在受到感染后消沉,但也能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重要性,郁达夫也用他的一生进行了有力地反驳。希望通过学习孤独的秋,大家能够在今后的阅读中拓宽审美的角度。六、 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 互文性对照 清、静、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