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两种教法的比较.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495724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两种教法的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两种教法的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两种教法的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两种教法的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两种教法的比较.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是顺应还是超越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两种教法的比较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高资小学 巫雯教法一:师先出示两个正方形,一个边长为6厘米,另一个边长为4厘米;再出示一个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操作用正方形去铺长方形,看看哪种正方形能将长方形铺满?在学生充分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为什么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铺满长方形呢?6与12和18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再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呢?这里的1、2、3、6与12和18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此基础上揭示公因数的概念并追问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你能结合公因数的含义找出8和12的

2、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组织学生交流后再启发学生根据前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经验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反思:以上的教学过程顺应了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师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使学生逐步理解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但这样的教学思路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被动,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益不高。这种教法其实课堂上教师是在忠实地执行教材,并没有抓住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新知的生长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由此我们设计了以下的第二种教法。教法二: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

3、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刚刚还认识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根据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猜看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生:公因数和最小(大)公因数师:那你们认为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能举例说明吗?生:师:为什么不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因数呢?生:两个数的最小公因数总是1师:想一想,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怎样比较简便?能举例说明吗?生: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你们用到了哪些相关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这些方法对你以后的学习有启发吗?生:我发现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我们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学习反思: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认识因数以及会找一个数的因数;认识公倍数以及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基础

4、上学习的新内容。以上的教学设计抓住了新知的生长点,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课堂上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趣高涨,他们觉得数学学习其实并不神秘,而是环环相扣,只要我们主动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多新问题都能化归为旧问题。新课程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新教材为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如何合理、灵活地使用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超越教材呢?这就要求我们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以编者、教师、学生这三种身份去解读教材,把编者的意图、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

5、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做到教材内容的教学化。在确定教学内容前我们要认真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从而使教学起点更有针对性。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以及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经验,这才是教学的起点。这节课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位在通过操作理解概念和方法上,无疑割断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反而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研究学生的学法,看哪一种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活教材,使新课标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到实处,使我们的教适应学生的学而不是简单地顺应教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我们要把研究教材的能力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教材,个性化地解读教材,正确地把握教材,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才能不断地超越教材,超越自己,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