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复习重点(附答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491364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贸复习重点(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外贸复习重点(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外贸复习重点(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外贸复习重点(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外贸复习重点(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贸复习重点(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贸复习重点(附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下学期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专题一 基本概念(第一章)1、外贸规模、外贸结构、外贸地理流向、外贸方式、外贸依存度、外贸差额和外贸条件等一系列概念及相关内容。(1)分析中国外贸的基本运行特征。1)外贸规模:对外贸易规模增长快速,增长率高于世界贸易增长率,是贸易大国。2)外贸结构:主要是低附加值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一般贸易比重低,处于国际价值链的末端。3)外贸地理流向: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欧美和亚太;双边贸易不对称。4)外贸方式:加工贸易占半壁江山,增值率不高、科技含量低。5)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高,对国际市场依靠性强。6)外贸差额:贸易顺差主要来自欧美,逆差主要来自亚太。7)外

2、贸条件:贸易条件总体趋于恶化,但未陷入贫困化增长。(2)分析中美贸易差额问题。1)是什么?中国贸易对美顺差、美国逆差,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美国市场的依靠程度很深。2)为什么?转口贸易,转口统计与转口加价的影响;迁移效应,国际产业转移;加工贸易,国际价值链的末端;美国自身的缘由,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3)如何看待?A相识:对美顺差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定;一国不能局限于双边贸易,应实施多边贸易;中美经贸关系表现在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等四个方面,美国在后三个方面有优势。B利益和看法:美国方面:巨额贸易逆差具有肯定的可持续性,能实现经济的“自我均衡”,以本国逆差要求人民币升值,限制

3、从中国的进口而满意自我利益;中国方面:巨额顺差造成与其他国家经贸关系的惊慌,不利于经济的内外均衡,我国看法应是不追求顺差,转变观念,出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3)世界贸易强国的基本特征:1)经济影响力;2)国际价值链的核心环节;3)众多一流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4)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者。2、为何说中国是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1)从外贸结构来看,主要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国际价值链的末端。(2)从外贸主体来看,主要为“三资”企业,内资企业比重太低。(3)从外贸增长方式来看,属于粗放型增长,主要表现为量的扩张。(4)我国还只是国际贸易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3、关于外贸适度

4、增长。(1)含义:外贸适度增长包括规模适度和速度适度两个方面,要求外贸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外贸适度增长不是简洁的调控进出口额,而是调整结构问题。(2)三个内容:不能超过贸易摩擦警戒线;国际国内相协调;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3)外贸为什么要由高速增长转入适度增长(外贸适度增长的作用)?1)国际:削减贸易摩擦,改善贸易条件。2)国内:贸易利益,可持续发展,经济承受实力。4、如何相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现状?外贸依存度是外贸总额占GDP的比例。(1)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2)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一样;(3)外贸依存度提高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结果;(4)要高度关注

5、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风险和问题;(5)建议: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逐步完善开放型经济调控机制和对外开放战略。专题二 对外贸易的战略地位和作用1、改革开放前后外贸地位转变。(1)改革开放以前,把外贸置于国民经济中协助地位,起调剂余缺、互通有无的作用,而未主动利用外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2)改革开放后,外贸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对经济发展起到杠杆作用。2、外贸静态利益的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图)。外贸静态利益,是指贸易发生前本已存在的潜在利益,它无法真正反映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1)一般均衡分析:(生产等可能曲线和无差异曲线)静态利益包括交换所得

6、和专业分工所得。 (只画课件第131页的图即可,自己画一下呵!)福利分析:贸易后,U1到U2为交换所得,U2到U3为分工所得,整体福利水平由U0提高至U3。(2)局部均衡分析:(供应曲线与需求曲线)国际市场的供应曲线是出口国的出口曲线(出口国市场供应超过需求的部分);国际市场的需求曲线是进口国的进口曲线(进口国市场需求超过供应的部分)。 (只画课件第134页的图即可,自己画一下呵!)福利分析:贸易发生后,1)进口国价格下降,国内消费者剩余增加,生产者剩余削减;2)出口国价格上升,国内消费者剩余削减,生产者剩余增加。专题三 中国外贸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1、名词说明(1)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

7、是发展中国家)完全依据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在与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虽然能获利,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进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2)内生比较优势:是指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技术创新与阅历积累人为创建出来的比较优势,强调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3)外生比较优势:是指由于天生条件的差别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贸易好处,它是以外生给定的技术和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2、用H-O理论说明我国贸易格局。H-O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各国应当生产和出口那些耗用其供应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在本国生产需耗用较多其供应相对不足的生产

8、要素的商品。(1)中国外贸的实践是能够支持H-O理论的:从产业间贸易看,中国出口主要是资本技术密集产品;从产业(产品)内贸易看,中国主要专业化于劳动密集的低质品和环节。(2)中国的贸易格局可以用H-O理论来说明:中国最大的净出口产品是第8类杂项工业制成品,净进口产品主要是第2、3、5、7类资源和资本密集型产品。3、实际经济分析中如何衡量比较优势?实际经济分析中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主要有(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专业化系数。(1)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国某商品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某商品世界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若RCA=1,则表示中性的相对比较利益;若RCA1,即该商品在国

9、家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则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若RCA1,则表示该商品不具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较弱。(2)贸易专业化系数(TSC),即TSC=(X-M)/(X+M),其中X、M分别表示某商品的进、出口额,TSC取值范围在+1与-1之间。若TSC=0,则该商品进出口平衡;若TSC趋于+1,则该产品专业化程度高,国际竞争力强,比较优势明显;若TSC趋于-1,则该产品国际竞争力极弱,比较劣势明显。专题四 外贸发展战略(其次章)1、进口替代战略的缺陷。(1)过渡爱护政策成长起来的国内工业缺乏竞争力。缺乏提高效率的刺激;国内市场狭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2)强化了二元结构。因为爱

10、护,资源流入被爱护行业,对农业和其他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忽视,落后的农业更加落后。(3)未能改善国际收支。最终消费品进口削减,但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进口急剧上升,国内工业又缺乏竞争力,国际收支恶化。2、出口导向战略的国际经济条件约束。(1)国际市场需求能容纳出口的扩张;(2)相对自由的国际环境。3、如何看待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1)出口快速增长是依托市场力气,不是靠政策推动;(2)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3)缘由:全球产业转移加快、我国消费率低产能过剩、扩大就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4、关于中国进口贸易。(1)进口贸易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1)从进口和出口的关系来看,在肯定条件下,进口贸易对出口贸

11、易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2)进口贸易是利用国外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突破国内资源对扩大再生产的约束;3)进口是我国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国民经济效率的必要手段;4)进口有明显的刺激消费需求的作用;5)进口贸易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文化沟通。(2)扩大进口。1)扩大进口的重要性(必要性):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实现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参与国际分工的有效途径;加快自主创新进程的重要动力。2)制约障碍:贸易政策障碍、产业政策障碍和财税政策障碍。3)影响我国进口的因素:与收入弹性相关性强;与价格弹性相关性弱;与投资高度相关。5、关于科技兴贸战略。(1)背景: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呈加速发展

12、趋势;高技术产品出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2)为何说成效最显著的是科技兴贸战略?1)促进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2)推动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3)形成了若干个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集群”;4)增加了企业国际竞争力;5)提高了利用外资质量;6)优化了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结构。6、关于市场多元化战略。(1)必要性(市场过分集中的弊端):1)(不利于)削减贸易摩擦和规避市场风险;2)(不利于)实现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3)(不利于)改善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形成良好的贸易环境和贸易秩序;4)(不利于)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在国际分

13、工中的地位。(2)可能性(基础):1)我国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和差异较大的区域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找寻合适的市场;2)从经贸形势来看,发展中国家进口实力增加,为市场多元化供应了广袤的空间和机遇;3)我国已与230多个国家建立经贸关系,市场宽泛。专题五 外贸体制改革(第三章)1、名词说明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安排等方面的制度。2、入世前、入世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1)传统(改革开放前)外贸体制1)特征:单一公有制(全部制);国家统制(统负盈亏、垄断经营、高度集中);贸易爱护政策(与支配经济相统一,用关税和非关税多重爱护)。2)评价:优点:有

14、利于集中调度资源,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进口;统一支配进口,保障重点;集中统一对外。缺陷:独家经营,产销脱节;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统负盈亏,缺乏利益激励机制。(2)(改革开放后)外贸体制改革进程与效果1)特点:“中国特色”,中国原先爱护对外贸易体制的基础是支配经济体制。缩小支配范围,代之以许可证、配额及其它行政手段;将非关税手段关税化;降低关税水平。2)进程与效果(内容):放权;打破垄断;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用关税和非关税替代外贸支配;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外贸承包经营;改革统负盈亏的财务体制。(3)入世后新一轮体制改革的要求:1)要把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规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2)必需

15、把政府宏观层面的改革与企业的微观制度创新相结合;3)企业体制和组织结构的构建应符合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4)外贸体制改革与相关配套改革同步进行。3、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原则、方向和要点。(1)原则:市场经济;国际惯例;中国国情;改革开放发展相统一,改革与创新相结合。(2)外贸体制改革的方向:1)(宏观)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外贸宏观调控体制;2)(微观)深化外贸经营体制的改革;3)(中观)完善外贸协调服务机制。(3)外贸体制改革的要点(目标):1)建立便利、公允的外贸运行机制;2)建立主动、稳定的外贸促进机制;3)建立外贸监控和反应机制;4) 建立规范、透亮的外贸管理机制;5)建立机制完善、协调有效的外贸中介服务体系。专题六 外贸立法管理(第四章)1、名词说明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是指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统一制定和在中国全部关境内统一实施。2、我国外贸法律制度的立法渊源。中国外贸立法体系由国内法渊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