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732855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经络养生基础理论概要:1、了解五脏六腑及其相对应的情志、五行等 2、了解经络的定义及其分类 3、了解十二经络、任督二脉的循行与主要病理变化及常用保健穴位一、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1、 五主:肝主筋,主颜色;心主臭,主血脉;脾主味,主肌肉;肾主液,亦主骨;肺主声,主皮毛。此五主,各有条。2、 五窍:肝窍目,心窍舌,肾窍耳,肺窍鼻,脾之窍,上下唇。此五窍,各有门。3、 五藏:肝藏魂,亦藏血;肺藏气,兼藏魄;脾统血,藏意津;心生血,主藏神;肾藏志,亦藏精。4、 五色:肝色青,肺色白,脾色黄,肾色黑,心色赤,此五色,观部位,论生克。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

2、表里)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主筋血脉味皮毛骨五窍目舌唇鼻耳五藏魂,血神意气,魄精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志怒喜思悲恐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声呼笑歌哭呻五臭臊焦香腥腐五发眉发腋、阴皮毛须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5、 五味:心味苦,肝味酸,肾味咸,脾味甘,肺味辛,见口间,此五味,脾所关。6、 五志:心志喜,肺志悲,肝志怒,脾志思,肾志恐,意自知,此五志,肾所司。7、 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生。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何能?水生木,木乃荣,木生火。火克金,金制木,木不横,木制土,土平敦,土制水,水不淫,水制火,火不焚。子母辨,主从分。8、 五液:心液汗,

3、肺液涕,脾液涎,肝液泪,肾液唾。此五液,谷之生,肾之泽。9、 五声:呼属肝,笑属心,肺声哭,肾声呻,脾声歌,此五声,司之肺,参五音。10、 五臭:肺臭腥,肝臭臊,肾臭腐,心臭焦,脾臭香,鼻自招,此五臭,心所操。11、 五发:须属肾,发属心,皮毛肺,脾腋阴,眉属肝,五脏生。此五者,各当分。12、 表里:小肠心,大肠肺,胆连肝,脾连胃,肾膀胱,表里配,胞与焦,十二味。二、经络系统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2、经络的基本作用:1)、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2)、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

4、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3、经络的组成: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任督二脉: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

5、则病,通则常。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胸部相接。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足

6、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足少阳胆经:体侧。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子时(23-1点)丑时(1-3点)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三、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2

7、、主治病变: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五官疾病:如咽炎等;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3、保健要穴:中府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列却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胸部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太渊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功能

8、: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1、 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2、 主治病变: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过敏性皮肤病:如皮肤瘙痒等; 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3、 保健要穴: 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

9、五官疾病。 曲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功能:清热利湿,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手三里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三)、足阳明胃经:1、 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2、 主治病变: 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10、 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3、 保健要穴: 足三里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梁丘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天枢 定位:脐旁2寸。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四白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

11、“养颜穴”。 地仓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喎斜等。(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中央、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2、主治病变: 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湿性关节炎等。3、保健要穴: 太白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

12、交界的地方)。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三阴交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湿。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血海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

13、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湿,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膝关节痛等。(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2、主治病变: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3、保健要穴:极泉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少海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

14、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通里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2、主治病变: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3、保健要穴:后溪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小海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肩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