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模板(第四阶段)李娟.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245694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模板(第四阶段)李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说课模板(第四阶段)李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说课模板(第四阶段)李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说课模板(第四阶段)李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说课模板(第四阶段)李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课模板(第四阶段)李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模板(第四阶段)李娟.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课模板说课,不同于一般的发言稿和课堂教学,它要求说者能够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而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它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的重点在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上。以下是说课模板,仅供参考。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教学形式教师李娟单位焉耆县第一小学课题名称教材版本人教版说课记录说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课文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重逢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与子之间的深深情意。 教材所处地位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

2、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教学目标1、查字典、词典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认为教学目标二,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是教学的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是教学难点。说教法围绕教学的主题和对以往教学的改进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释题。讲“地震”这个词时,出示汶川、日本、洛杉矶地震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让学生感悟地震的可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父与子”,要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3、,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词“了不起”。既然是“了不起”的父子,文章就有一个中心两条线索。111自然段侧重写父亲,12侧重写儿子。说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读”、“写”两种方法。说教学过程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词“了不起”。既然是“了不起”的父子,文章就有一个中心两条线索。111自然段侧重写父亲,12侧重写儿子。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注描写父亲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的词句。再品悟、读这些词句,然后在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在全班交流。交流语言描写时,主要抓住两句话:1、“阿曼达,我的儿子”,要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喊出这句话时焦急和担心

4、,要让学生从平铺直叙,读到父亲的泣不成声。2、教学“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抓住“常”、“什么”去教学。“常”指说这句话的时间跨度长,次数,也正由于说的时间长、次数多,所以这句话已经深深刻在父亲和儿子的心上。“不论发生什么”,那么,会发生什么呢?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引导学生去读、品、悟、读,要让学生从“什么”的丰富的内涵中,读出父亲的坚定,读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交流动作描写时,抓住两个字, “冲”、“挖”。“冲”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冲”比“跑”语气更强烈,更能体现父亲的焦急、担心。“挖”在短短的文章中出现四次之多。要让学生反复的读、品、悟、读这些话。特别是,“十

5、二个小时、二十四个小时、三十六个小时。他不停地挖着。”十二小时一个白天,二十四个小时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三十六个小时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再加一个白天,说明时间长的漫长,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父亲是用什么工具挖的呢?他又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一天一夜没有吃、没有睡啦,他双手鲜血淋淋、衣服破烂不堪,他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三十六个小时后边的省略号,说明时间仍然在流淌、父亲仍然在挖。文中每一个挖字都充分体现了父亲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每一个“挖”字都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每一个“挖”字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父亲。当然,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虽然只是一句话,但也都很好的

6、刻画了父亲的人物形象。学完111自然段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总结课文内容,还要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刻画人物形象。在学习12时,我主要抓住两句话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儿子“了不起”1、“阿曼达在废墟中坚持了38个小时”,体会阿曼达的勇敢坚强2、“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阿曼达先人后己,真了不起课文中的插图,也是很好的教材。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儿子笑了,父亲哭了。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情感。为了升华情感,我让学生每人给这对父子写一句话;为了升华情感,感受父母平凡之爱,我让学生回忆记录自己生活中父母点点滴滴的爱。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了不

7、起 爱 子说其他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反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琢磨教学设计案例,我对本教学设计案例的反思得出以下几点拙见:首先谈谈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优点:一、注重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案例中的教学紧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

8、进行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先找出课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以及针对评价父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等重点语句,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再指导学生抓住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学生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二、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第一课时的第三教学环节中,教师针对不同语句、不同语境、要用怎

9、样的语气来朗读,都向学生提出讨论。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气。三、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案例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八个“讨论要点”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全面地理解课文。这说明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的能力。四、重视生字词的教学生字生词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第二课时生字新词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再让学生范读生字,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以及针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容易写错的部件,进行具体的订

10、正和指导。并对“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挖掘”等生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理解,可见教师对生字生词教学的重视。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体会在第二课时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先背一背古诗游子吟,在读背中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再让学生说说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为我们做些什么事,最后要求学生动手写写,并与同学交流。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会有它的不足之处。在发现本教学案例优点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它的一些我自认为的不足之处。第一,案例中的教学过程违背

11、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在第一课时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以“讨论要点”贯穿全文,整节课在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地方或某一部分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并且只是讨论而讨论,没有给予学生去亲自进行朗读体验的机会和时间,完全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本人认为,应该在学生明白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并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让学生在具体的朗读体验中,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第二,案例中的实际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设计不符,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原则,还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2、例如,在第一课时的第二教学环节中,环节设计为“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本没有朗读课文的机会,只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课文”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本教学环节应该改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更恰当。而在教学环节三“引导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中,教师在引入教学的谈话中说:“我们要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才能把文章读得恰到好处”,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却以“讨论” 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围绕着教师提出的八个“讨论要点”在教师的一步一步的指引下,针对相关的内容和重点语句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并以教师的提问和小结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人以“教师牵着

13、学生鼻子走”的感觉,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还违背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活动的原则。第三,沿用已被摒弃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在第二课时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大概意思。这样的教学要求是已被摒弃了的老教法,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其实在此教学环节中,安排学生用适当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效果会更好些。第四,课外作业安排与课时教学内容不匹配例如,第一课时的课外作业“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表面上看是在为下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做准备,但实质上与第一课

14、时的学习内容相脱节,不匹配,不利于学生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复习巩固。而第二课时的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的1至3题”与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相脱节,并且课后练习题2已于第一课时的“讨论要点三”已经进行了具体的讨论交流,不必再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给学生;而第3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应安排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前或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更恰当。以上是本人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反思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综观整个教学设计案例,我自认为是不太满意的。但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反思中,我在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不足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