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课程评价解析与实施建议.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7130196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性课程评价解析与实施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发展性课程评价解析与实施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发展性课程评价解析与实施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展性课程评价解析与实施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性课程评价解析与实施建议.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性课程评价解析与实施建议(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建立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发展性课程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随同等重要的过程,它渗透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发展性课程评价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以及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包括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等,以实现评价的最大效益,达到促进发展与改进的目的。发展性课程评价提出明确标准、设计方法、收集信息与制订改进计划的实施建议,以建构出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倡导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情境测验和行为观察等。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成为课程改

2、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与先进的评价思想,而且主要针对我国现行课程评价体系中的不足与局限,因此,深具前瞻性和现实性,对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义深远。但在广大的教师队伍中,发展性课程评价还几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有必要进行诠释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实施建议,从而使课程评价改革从概念变成行为,真正获得实效。第一部分:发展性课程评价简介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由来最早的课程评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时的科举制度。那时的课程评价其实是考官,其结果是极少数人一

3、夜之间飞黄腾达,而大多数人终身沦为肩不能挑、手不能举的穷酸秀才。从世纪末开始,随着科学思想与技术的引人、课程评价进入到科学发展的时期,也是评价研究的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思想不断发生着改变。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心理测验时期(世纪末世纪年代)。强调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的状况,如知识的记忆状况,进行测量,发展出成百上千套测量问卷。但仍然是间接测量,主要集中考察学生对事实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目标中心时期(世纪年代年代)在美国“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课程评价应重在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因此,确立目标当时课程评价工作的中心,出

4、现了“质”的评价思想的萌芽。()标准研制时期(世纪年代年代)。在以布鲁姆为主的美国教育改革中,各研究者提出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于是提出研制评价标准,用来分析比较各教育方案的优劣,并开始提出评价是为了改进的思想。()结果认同时期(世纪年代)。这一时期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提出“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为此,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间的相互协商、沟通、理解和让步;同时,提出评价标准多元化的阿题,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机会和可能。总之,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对比课程评价思想的最新发展,当前我国的课程评价中存在很多

5、问题。主要表现有: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评价主体多为单一源,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等等。事实上,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体现的是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发展性课程评价正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最新思想,何时又是针对我国现行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因此,了解并掌握发展性课程评价是新一轮课

6、改中必须开展的工作。二、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为此,有价值的学习被认为是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为基础,强调认知活动中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迁移,强调教学方式中的过程和体验,强调教学互动中主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指标的重要影响等。与此同时,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和人类发展的关系,是当前教育理念的核心,即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实现全人教育、为个体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相对应地,新的评价理念应运而生。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同于

7、教与学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在具体的评价体系中,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

8、神和实践能力伪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以质评为基础,应用先进的评价方法,不仅考察“认识”域“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关注对“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考察,如行为观察、情境测验等;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

9、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公开答辩等。三、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绝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事实上,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筛选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反馈调节的功能。即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倡导评价结果并不停留在评价者一方,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评价的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者,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从而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

10、认识,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评价的最大效益而且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倡导评价方和被评价方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自主地调控评价活动本身,以获得评价的最大效益,同时也成为彼此间相互交流学习的一次机会,有助于个体眼界开阔与自身发展;展示激励的功能。即发展性课程评价,更多地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所配合的恰当、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换个角度,在很多时候也将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反思总结的功能、即发展性课程评价更看重个体的参与。参与评价通常会对个体

11、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有助于调动其内在动机,成为自觉的内省与反思的开始,将有可能促使其认真总结前期行为、并思考下一步计划而随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日常化,这将促进个体建立良好的反思与总结习惯,对其一生的发展获益多多;记录成长的功能。即在发展性评价体系中倡导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以及灵活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尤其重视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等,而且强调评价的日常化,所以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下个体成长中的每一点点滴滴,甚至相对较小的评价活动。这对于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发展性课程评价中重过程这一核心特点的具体体现;积极导向的功能。这是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一。发展性课程评价

12、将评价看作是一个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并且重视评价的过程本身等等这些新思想,将随着评价具体的实施过程渗透到新的课程改革的其他各个环节,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成长等方方面面,从而有助于建构出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的课程发展模式与框架。四、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教师和学校成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文要考察对象,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发展性课程评价实施的关键。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将在本报告的后面部分有具体阐述。其中有必要一提的是,关于学生、教师、学校前三类评价体系,具有相同的结构框架,也是评价实施工作的科学化程序: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设计评价工具;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明确改进要点并指定改进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