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人工成本.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7107998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降低人工成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降低人工成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降低人工成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降低人工成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降低人工成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降低人工成本.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降低人工成本一、人工成本与生产效率人力是企业投入的重要要素,人力投入的实质是人工投入,人工投入必然产生人工成本。显然,投入的人工越少、产出的有效产品越多,则人工成本越低。在成本管理中,人工成本是以单位产品的人工费用进行衡量的,人工成本降低并不意味着员工资就一定降低,也不意味着员平均工时工资就一定降低。(一)、人工成本的构成人工费用是企业向员工支付报酬和福利的总称,是总额的概念;而人工成本则是人工费用折算到单位产品所发生的费用水平。了解上述概念及其结构,才能找到降低人工成本的有效途径。1、人工成本的衡量在成本管理中,人工成本是以单位产品的人工费用进行衡量的,即每生产一个单位产品耗费的与人工直接相

2、关的费用是多少,包括员工的工资、保险、福利(如津贴)等,其单位是“元/台”或每t多少元等(台和t 代表产品计量单位)。2、区分人工工资与人工成本人工工资员工为衡量对象,即员工获得的按劳动收入。如某员工2008年3月的工资为2000元、某企业一线员工平均工资2100元;人工成本以单位产品为衡量对象,即单位产品耗费的平均人工费用,如某微波炉生产企业2007年的人工成本为7.81元/台。一般来说,人们提到降低人工成本就会直觉认为员工工资降低,实则不然。美国通用电器前总裁维尔奇认为:支付更高的工资同时使人工成本最低完全有可能即使工资在增长,如果总体生产效率上升幅度大于人工工资增长,总人工成本相对总产值

3、的比例也会下降关于这一点,通过分析人工成本的构成即可清楚。3、人工成本的构成衡量人工的基本单位是人工工时,即一个员工在企业工作一个小时即是一个人工工时。决定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单位产品人工工时的消耗;二是单位人工工时的费用标准。因此,以台为单位计量产品举例: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单位产品人工消耗单位人工工时费用显然,在生产相产品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人工成本远比美国企业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企业的生效率就一定比美国企业高,因为国内企业主要是通过非常低的人工工时费用来获取低人工成本的比较优势的。根据美国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美国国内企业的平均生产效率是中6倍。因此,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在生产

4、效率上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比较优势才能真正转化为竞争力。(二)、人工成本与生产效率根据人工成本构成分析,要降低产品的单位人工成本,一是要降低单位产品人工消耗,二是要降低单位人工工时的费用。1、单位人工工时费用呈必然上升趋势自20世纪未开始,源自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浪潮席卷全球。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议题萌发于社会基本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作为一种国际普遍认同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承担起“企业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5、让中国更加阳光,让社会更加和谐。在员工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目前,中国政府正采取积极有效的步骤强化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必然要使员工更好地获得报酬、安全、保险和福利等待遇,更多地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从中长期角度来看,社会平均单位人工工时费用呈必然上升趋势。2、提高生产效率是降低人工成本的最重要途径能普通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时间。作业时间可以有效反映出作业方法的优劣、作业效率的高低;工时投入运用状态通过单位产品人工工时消耗来衡量,这是生产效率最直接的反映。由于单位人工工时费用呈必然上升的趋势,要降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必然要降低单位产品人工消耗,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

6、不但有赖于企业的技术投入和资源投入,更需要广大员工的支持和参与。因此,随着社会发展企业相应提高单位人工工时费用,有利于员队伍的稳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属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与企业共赢。(三)、人工费用的控制企业的人力投入包括直接人工和间接人工,因而企业生产的人工费用亦由直接人工费用和间接人工费用组成。直接人工是指直接参与生产的一线人员的人工投入;间接人工是指不直接参与生产,为辅助生产而配备的人工投入,如管理干部、职能管理人员。1、间接人工费用的控制相对而言,间接人工费用基本固定,与生产产量没有强相关性。因此,企业要控制人工费用,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岗位分析,

7、合理设置直接岗位(生产岗位)和间接岗位(非生产岗位),通过定岗定员使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满负荷工作,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效益;另一方面,亦要从宏观规划的角度合理优化直接员工和间接员工的比率。例如,某企业生产传统机电产品。根据行业及工艺特点,企业于2008年间接员工的比率控制在1520%范围,并根据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要求人均产值必须高于56万元的水平,以此为标准要求各部门优化岗位设置、精简人员,提高组织效率。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长期市场预测时,必须要结合本身情况,确实建立起合理的企业组织架构,制定出长期人员聘用、培训计划。对于不可或缺的职位,可参考市场人力成本状况,尽量给予长期福利,甚至高于市

8、场人力成本的报酬,以达到为企业长期服务的效果,避免人员流动频繁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对于普通业务人员,其薪资可以略低于市场价格,但个人的绩效奖金应高于市场价格,依据员工个人贡献大小支付报酬;对于其他一般职位,可以根据生产状况的实际需求并参考市场人力成本水平,进行调整和确定。2、直接人工费用的控制与少人化每个企业自始到终考虑的是要用尽量少的人力来生产更多的产品。相对而言,直接人工费用虽然不与生产产量成正比,但其与生产产量有较强的相关性。日本企业用“省人化”代替“省力化”,并将“省人化”上升到“少人化”。“省力化”是通过工装夹具、设备及局部或全部自动化取代手工操作,减少操作员工的体力消耗,使员工省时省

9、力,减少工时消耗。“省人化”是通过多工序作业,减少操作人员;而“少人化”则更进一步,即通过改进设备和工序作业,用最少的员工生产市场所需要的数量。由此可见,通过不断改善以达到少人化,是企业减少人工费用的重要途径。难怪“少人化”已成为日本企业每年制定计划时必须考虑的重要措施管理活动之一。代部之一成二、推进生产革新降低人工成本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人工消耗,因此,改变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工序作业的改善,不但要减少工时消耗、最终还要实现“少人化”,这样才能根本上达到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一)、改革生产组织方式生产组织方式从源头决定了生产系统的运行效率,从组织方式上推进生产革新,

10、是突破性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1、实现流线化生产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水平布置,即将相同功能的加工设备集中摆放在同一区域,同一工序作业集中生产、集中搬运、减少搬运次数,适合于大批量生产。其不足也是明显的:在制品数量庞大、空间占用大,工序之间搬运浪费大、易造成物流紊乱,工序间等待时间长、生产周期长。应对当前客户个性化需求突出、多品种小批量、交货周期越来越短的特点,水平布置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流线化生产成为必然。所谓流线化生产,又称垂直布置,即按照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将各加工工序依次排列、布置成前后紧密相连,工件顺序通过所有工序即完成加工的过程,流线化既有通过传送带连接前后工序的流水线方式,也有完全不

11、用传送带直接将工件在工序之间传递的单元式生产。流线化生产可以实现单件流动(又称“一个流”),将极大地减少在制品数量,减少生产空间的占用,由于前后工序紧密相连,搬运距离短、工件流动快,可以有效缩短生产周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同进,单元生产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通过“一个萝卜一个坑”和“一个萝卜两个坑”的人员调节实现生产能力调节,从而提高企业的应变弹性。2、改善生产线平衡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是由其能力最低的生产工段决定的,一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也是由其能力最低的工序决定的。由瓶颈工序的存在,必然造成前面的工序待工、后面的工序待料,从而导致大量的工时浪费,而且造成中间在制品的积压。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12、,必须改变工序之间生产能力平衡的状况,既消除工序之间的生产能力差异,做到平衡化生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工时损失。革新生产组织方式必然碰到诸多实际困难,特别是会碰到员工长期作业习惯的阻力。因此,革新需要在取得企业上级支持和资源保障的前提,精心策划、周密组织,进行数字化分析并科学设计;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局部试验,以点带面、不断总结、循序渐进,不但创造具体的业绩成果,同时带动干部员工的革新观念、提高团队的改善能力。(二)、运用工业工程技术提升系统效率灵活运用工业工程、价值工程和统计技术三大管理技术推动企业内部改善,是优化系统效率、提高企业效益的技术保证。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

13、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科学。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通过研究、分析和评估,对制造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进行设计(包括再设计,是改善),再将各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成整体,以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达到确保安全、提高质量、减少浪费、及时交货、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优化系统的运行。1、推进“三化”改善工业工程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追求生产系统的最佳整体效益为核心,将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运用人体工学的研究成果对生产动作系统进行改善。其内容包括操作方式、工作设计

14、、岗位设置及设备、环境和组织系统等各方面。工业工程设计非常重视整体优化(少投入多产出),特别强调简化、专业化、标准化的“三化”。所谓简化,就是简单化、简便化;专业化就是专业分工、专门化作业;而标准化则包括作业标准化和标准化作业。作业标准化是将工序作业的内容、要求和方法进行规范,设计最合理的省时、省力的作业方法,之后设定标准时间,形成作业标准,作为工序作业和作业管理的标准性文件,这就是作业标准化;员工严格按照作业标准化确定的要求实施工序作业、进行作业检查并记录,同时敏锐观察并及时报告变化,这就是标准化作业。2、不断改善工序作业运用工业工程中动作分析,遵循动作经济原则对工序作业进行改善,用科学、合理的动作和方法,借助必要的工具、夹具完成工序作业,使员工做得更轻松、更舒适、更快、更好,这是工序作业改善的目标,也是现场制造效率改善的重要内容。3、推进切换改善机型切换是工业工程生产中必然出现的重要工作,切换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尤其是在当前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环境中,加强切换效率改是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