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讲:诗三首(学生版).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5063547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讲:诗三首(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讲:诗三首(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讲:诗三首(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讲:诗三首(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讲:诗三首(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讲:诗三首(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讲:诗三首(学生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三首_1.了解曹操、陶渊明的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2.理解诗中景物特点,体会意境美。古诗“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有名称。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

2、文选(又称文选)而成。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

3、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的艺术成就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

4、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

5、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

6、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此外,曹操还有不少其他文章传世,例如请追增郭嘉封邑表、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文字质朴,感情流露,流畅率真。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1)语言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

7、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2)手法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

8、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3)风格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

9、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例: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0、。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用“朝露”来比喻 _。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 _。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_。2.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_ 基础演练一、(2015湖北卷)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多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士人的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B哈姆莱特得知他的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悲愤难抑,在发出“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后,明确表示不再对人类发生兴趣。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

11、彻底绝望。C“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二人越联越妙,渐入佳境,湘云出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正是湘云、黛玉各自悲剧人生的写照与象征。D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二、运用所学知识填空。(1)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的_。(2)短歌行是_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3)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汉末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诗全部是_,就内容而言,一部分乐府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另

12、一部分表现了他_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4)陶渊明,一名_,著名_诗人,世称“_”,自号“_”。三、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1)采之欲遗谁( )_ (2)青青子衿( )_(3)何时可掇( )_ (4)周公吐哺( )_(5)羁鸟恋旧林( )_ (6)榆柳荫后檐( )_四、再读涉江采芙蓉,对该诗赏析不恰当的是(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五、从短行歌中可看出,曹操忧人生短暂,因而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说说你的看法。_ 六、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