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优题训练系列(18)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489767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语文优题训练系列(18)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高考语文优题训练系列(18)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高考语文优题训练系列(18)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高考语文优题训练系列(18)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高考语文优题训练系列(18)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语文优题训练系列(1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语文优题训练系列(1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语文优题训练系列(18)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且全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面对生活中的诱惑,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贻(y)人笑柄,同时还要懂得感恩、知足,适可而止。B赛后的球场,一片狼藉(j),见此情景,几十名志愿者迫不急待地抄起扫帚,冲进场地,开始打扫起来。C凡事都应该在道理上求得一致认识,随声附和(h)、委屈求全,以此来维持团队和谐,怎么可能?D台风季节将到,各单位必须未雨筹谋,预作防范。这样,才能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稳操胜券(ju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因为他们的学问

2、和人品都达到了崇高的境界。但有那么一些“名人”,既不问学于长辈,又不切磋于同人,更不屑于下问,毫无大师风尚。B考虑到山峰险峻,山顶气候瞬息万变等恶劣条件,即将冲顶的队员,心有余悸地联想到前辈登山家在这座大山上所经历的惨痛失败。C捐资助学有他,义务献血有他,揭露街头诈骗有他同事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从善如流、乐于助人的好青年。D去年,我们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都有所增加,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伐功矜能,止步不前。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月球上每个夜晚时长超过14个地球日,最低温度可至零下180摄氏度以下,由于月夜期间无法得到太阳能帆板供电,“嫦娥”“玉兔”需以休

3、眠状态来度过寒夜。B.面对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局面,要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C.书写时代的即将结束,预示着人与字之间最亲密的一种关系已经终结。与此同时,屏幕文化造成了另一种关系的可能性我们将不再书写文字,而是选择字体。D.这个县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既加强野生资源保护,又发展人工培育产业,为实现南方红豆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典诗作中常有深含理趣的句子,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

4、花柳像在待人欣赏,说明大自然毫无私心。B卫生部部长陈竺近日称,卫生部将出台相关规定,要求男女学生在分别年满八、九岁前,须由所在学校统一组织接种疫苗。C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管理,文化部近日发布了“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办法”。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编者刘向(约前77前5),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人(现在江苏沛县)。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文,回答57题。村落的消失,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最近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

5、晓。如潮水般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让无数村庄成了只能记忆的碎片。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徙,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生活秩序,也毁坏了乡村社会的文化。记忆中曾经有过的田园生活被异化,牢笼般的城市蜗居成为人们必须的选择。农村人盼着进城,小城市的人走向大城市。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被一步步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约”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还有多少农村被遗忘,等着消失?似乎谁也说不清楚。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农村成了底层边缘的象征。悲怆的农民工身后,那日渐荒凉、寂寞凋敝的村落,正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下消失。与之相伴的,还有留守儿童与孤苦老人的无望与无助,农民

6、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以及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尽管现有政策对农村的倾斜前所未有,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城市化经营的逻辑依然在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确如冯骥才所说,地方政府经营农村的运动,对村落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在有些地方,全县已经找不到一个有点历史厚重感的村落。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乡土中国延续千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我们对自己的民族过于不自信,一切都想连根拔起,但乡村是否真的就适合用全球化、现代化的模式来发展呢?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到这

7、片土地的根性呢?”这是中国在梁庄一书作者梁鸿的困惑,更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须进行的思考。任何单向度的城市化都不可能取得永久成功,唯有城市与农村的双向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等,现代化能够在尊重传统社会的基础上进行,才是不可逆转的取向。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农村,也不能没有农民。村落不能消失,社会延袭千年的传统不能被一时的政绩发展所粉碎。这应是现代化进程中该保有的敬畏。我们应该让先人的气息能够在祖辈居住的村落上空徘徊,社会能够自然地延续那些乡土中国的价值,延续属于自己的文明。(选自2012年10月22日重庆时报)【注】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老百姓无论埋葬或搬家都用不着背井离乡,在家乡

8、同耕一块田地。5.下列选项,不属于“村落的消失”是“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的表现的一项是()A.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徙,使得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生活秩序发生了改变。B.古人所说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已被异化,蜗居城市成为人们必须的选择。C.因为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的土地被一步步蚕食。D.旧的村落消失后,新农村的建设,大多都是按照城市化经营的逻辑在运行着。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村落消失的过程中,农村、农民逐渐被边缘化,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B.我们现在采用的城市化模式折射出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C.全球化、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只要尊重传统

9、,城市与农村双向均等发展,现代化取向就不可逆转。D.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政绩而破坏村落有关的传统,这是我们应有的敬畏。7.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如何才能延续乡土中国的价值?请结合文章内容提几点建议。(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青霞先生文集序明 茅坤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

10、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

11、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薄其

12、谴 特:特意B以恣敌之出没 恣:任凭C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 为:判断动词,是D岂皆古之中声也哉? 中:符合9.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沈青霞为人为文之“大者”的一组是( )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A. B. C. D.10.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青霞流放边塞。当时,边事废弛,有敌寇边,将士常常束手无策,无力抵抗。B沈青霞在他的诗文中,抒发了对边防懈怠的愤激和对将士屠戮百姓的痛恨。C作者认为,沈青霞有古代志

13、士风范。如果按照孔子删诗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宗旨,沈青霞之诗文屈原之骚伍胥之谏贾谊之疏等,都可能被孔子采录。D茅坤认为,沈青霞诗文多直斥时弊,符合古人为文宗旨,文辞工巧,将为后世采风者欣赏。(二)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

14、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着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