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4824388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2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2012-09-09 23:46:17|分类:城市规划原理|字号订阅一、 城市的内涵“城市”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史籍,韩非子爱臣里讲到:“大臣之禄虽大,不得籍威城市”。“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1现在关于城市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作出了几十种不同的释义,我们稍作探讨。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这时“市”还没有出现;其二,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这时“市”虽已产生,但城的防御功能等与市的买卖交换功能等是各自分

2、离、独立的;其三,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融合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从而最终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和“市”在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 “城”指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是防御性的概念,是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等目的而兴建的;“市”则是指特定的交换场所,是贸易、交易的概念,是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城”的出现早于“市”。后代的城市则是指“城”和“市”的有机结合体。城市是以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基于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将中国

3、古代的城市定义为“城市是有着防御功能和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二、 思想脉络一、殷商以前的“城”与“市”的发展关于城市的起源时间在历史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考古学界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村落,可以看成是城市的雏形。4历史文献中也有很多关于早期城市的记载。汉书食货志记载:“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中州杂俎郡邑记载:“黄帝筑邑,造五城。”汉书效祀志记载:“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世本作篇记载:“鲧作城郭。”吕氏春秋君守记载:“夏鲧作城。”吴越春秋记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更是指出了当时城市的形态以及它的防御功能。淮南子原道训记载:“昔者有夏鲧作三仞之城。”指出了城

4、墙的高度。孟子万章上记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竹书纪年记载:“夏后氏禹居阳城。”指出了城的名字。但是这些都没有得到考古学界的证实。而在城市规划方面更是鲜有涉及。“城”和“市”在在这一时期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城的发展早于市,并且最初城与市是分离与独立的。周易系辞记载:神农之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明我国古代在神农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市”。二、殷商时期的天命论思想与城市的发展1.天命论思想“天命论思想”产生于夏朝。尚书周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天命”,即是说夏王朝是受了“天命”来统治人民的。殷商时代的宗教观念上承夏代,统治者宣扬“帝立子生商”,“天命玄鸟,

5、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说明商王是天帝之子,代表天帝执行“天命”,实行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商代奴隶主们信神且信鬼,也尊崇巫术。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说明当时的人们经常靠占卜来决定重大活动。天命论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社会思想。52.以占卜为核心的城市选址殷商时期的城市规划还处在萌芽阶段,主要表现在城市选址方面。商王成汤前后,迁都频繁,都邑无定常。城市选址异常重要,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受天命论思想的影响,在选址方面完全依靠占卜来完成。这也是造成殷商前期经常迁都的重要原因。在具体的城市规划方面历史文献记载颇少,考古方面甚至没有发现城墙,宫殿遗址排列也无规则

6、,房屋皆土墙、草顶。6这一时期,“城”与“市”开始出现了融合,商业贸易繁荣了起来。商书盘庚有“若挞于市”的记载,在这样普遍的商业活动中,城市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商品集散的枢纽,六韬上有记载:“大者百里,中有九市”但至今为止考古勘探至今尚未发现“集市”遗址。7三、西周时期的礼治思想与城市的发展1.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周代建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礼记丧服小记,使周代统治集团有了一套“名分”分明的社会组织体系,以对社会实行有效地控制。宗法制度是西周奴隶主阶级统治社会的组织框架。“礼治”思想与宗法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宗法制度之中调整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5宗法制度和礼

7、治思想是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是治国的根本,深刻的影响着西周统治阶级的行为方式。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礼,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隐公二十年记载:“礼,治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荀子记载:“人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说明了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的重要性。2.周礼下的城市规划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深刻的影响着西周统治阶级的行为方式也反映在了城市规划方面,成为了我国古代城市传统形制的基础。8周礼开篇说:“惟王建国,辩证方位,国体经纬,设置分职,为民立极。”这一宗旨是西周宗法制度与都城建设思想精神的集中体现。由此,明文确立了天子隆重的威仪,以及“君权神授”、唯我独尊”、“南面称王”的礼仪和

8、官制,都城、宫殿和房屋的座向就与人的尊卑等级、主客关系联系起来了。9成书于春秋末年的齐国官书考工记第一次系统的讲述了城市规划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规划理论的正式形成。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就是方正的城垣、居中的宫殿、经纬的道路,“中经中纬”是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标准结构,是座理想城市的图示,这段文字也历来被尊奉为古代都城营造的圭桌,用来体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中而立宫”(吕氏春秋慎势)的礼制思想。我国古代的传统城市,全是规规矩矩遵守礼制而规划,而建筑,而管理的。8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同样也影响着城市体制的规

9、划。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在宗法分封的政体为基础下,形成了“王城、侯城和都(采邑)”(周礼考工记)的三级城邑体制。并且对城市的规模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子男城方三里”;“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仞,子男三仞”。在一国之内城市的规模也有限定:“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都,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3.西周时期的天命论思想西周上承夏商时期的“天命论”思想,宣扬周王是“受命于天”的。“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天佑我,故汝众士臣服我,弼我,我其敢求位”(尚书周书多士)。 “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尚书周书康

10、诰)。意思是说,天不给殷人继续为王的命运,而命文王灭殷,建立新政权。5 4.坛庙建筑的设计受天命论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所以周人“敬天”、“法祖”。 孔子日:“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天)也;宗庙之礼,所以祀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谛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即认为知祭义者治理天下,明如视掌。由此,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社樱先农的祭坛及祭祀祖先的太庙,因作为皇帝敬天、法祖的场所而成为历代都城中不可或缺的要件。5.营国制度和闾里制度由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城市的阶级对立和矛盾激化程度很高。帝王在建城时,考虑更多的不是公共服务,而是监管统治。因此,封闭的里坊制度(闾里制度)不仅仅是一个营建制度,更是封建统治

11、阶级出于对社会安定的考虑而采取的一种强制城市管理制度。里坊制是封建社会都城礼与法结合的产物,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也提出了“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的“礼”“法”相济的思想。10在奴隶制鼎盛时期的西周,统治者大力推行宗法分封,试图运用宗法政治来强化周王的政权稳固,旋即,从中央夭子到各分封诸侯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城邑的活动。为了指导这种大规模的城邑营建活动,当时曾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营建制度,即“营国制度”,并将其做为一种礼制确立下来。这套营国制度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城邑体制到营建方法均有规定。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城邑营建均以这套“营国制度

12、”为指导理论,以至于在今天的许多历史城市中仍清晰地反映出“营国制度”的影响。在城市管理方面,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如下记载:“里宰,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疏:邑犹里也。”“闾青,各掌其间之征令。郑司农云:二十五家为闾。”由上述文字可以看出,这时期城邑中的聚居制度的组织形式主要为“闾”和“里”,间里中的执掌人物分别称为“闾青”和“里宰”。闾里的管理是严格的,不同闾里的居民不是将家院而是将闾里作为彼此之间的界限。管子大匡篇记载:“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表明城邑中的居住者多按职业特点来聚居。西周虽然在聚居区内建立了闾里制度,但是,闾里的组织形式并不完善,闾里结构也不成熟,

13、闾里形式带有较多自发而成的聚居特点。116.市的发展周礼地官曰:“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奠贾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市师莅焉。”上述记载说明了西周“市”的发展。当时存在着三种市场,这三种市场在交易内容、方式上均有所区别,朝市,以往来商贾和官府商贾的交换居多,多为大宗以批发市场;大市是最主要的,奴隶主贵族派人来购买所需奴隶、珍异等物;夕市多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小商贩或小生产者经营的“朝资而夕卖”的一般平民所需的商品,因为西周城市中的商业活动比较兴盛,西周注重加强对城市市场的管理,设立了专门的市场管理

14、机构及官员。除了设“贾正”对官营商业奴隶进行管理外,还设立了“司市”作为市场管理的总负责人,“司市”下设“胥师”分别管理不同的交易区域,并负责辨别货物的真假;设“贾师”专管市场物价;设“司虢”(十肆一人)和“司稽(五肆一人)负责维持市场秩序;设“质人”管理度量衡器,设“廛人”负责征税,并设“司门”,“司关”专管市场货物的出入,以防禁品上市或外流。由此可见当时是十分重视对城市市场的规范管理。四、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想与城市的发展1.天人合一思想与城市规划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和产生主要以易经和道德经为主,它所表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原则。12易经的中心思想是将自然(天、地)与人作为整体来考虑。

15、13周易乾卦文言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认识到事物互相联系的统一,使自己与天道归一。14道德经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注意研究的是整体的协调与合作,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开。15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人十分推崇老子无为的柔和思想。无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做,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让每一样事物都按其本性去做,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借自然之力,制天命而用之,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16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古代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对自然界的尊重和维护。规划强调群体意识,呈现出完整性和协调性,透射出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宗教哲学家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体现了天道、地道、人道及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在城市选址上,管子度地篇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度地篇记载“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肥饶者。乡山,左右绕水若泽。”这些说明了城址的选择要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