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以虫治虫》 .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475409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以虫治虫》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以虫治虫》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以虫治虫》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以虫治虫》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以虫治虫》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以虫治虫》 .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信息课题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以虫治虫作者及工作单位兴平市西城中学 张党伟教材分析以虫治虫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本单元是让学生关注科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学习科学;再者,也可以深入挖掘本文以虫治虫生物防治与环保教育方面的契合点,进行绿色环保教育。学情分析优势:学生对语文课,尤其是短小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挺高。弱势: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动性不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措施:多读少讲,多合作探究,小组学习,多联系实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

2、穰”等。3.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具”、“以”等。 过程与方法:引导、交流、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简短的科技片断。 教学难点:掌握文言常用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三)合作交流 整体把握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我国古代科学发明都有什么?2.实际上,在古代,我们的祖先不只是取得了科学技术上的成就,还取得了农业科技方面的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以虫治虫。1.走近作者沈括是一位北

3、宋科学家,他博学多艺,但他的著作大多散失,现在梦溪笔谈和良方等数种。他所进行的研究十分广泛,梦溪笔谈更是他毕业研究科学的结晶,此书分为三十卷。属自然科学的条文有二百多条,约占三分之一,其余皆为社会科学。2.字词积累狗蝎(xi) 喙(hu) 钳(qin) 搏(b) 穰(rng)3.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书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看课文下边的注释。读完进行简单点评。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讨论并理解文意。2.交流学习成果。说说自己所理解语句的意思,哪些句子不理解。思考,发言,(古代科技成就有四大发明等级)。学生先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讲出来。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自己预习查阅资料获取的。学

4、生读字音。学生读课文。同桌、前后桌学生,共同探讨文章语句。学生自由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作者,为理解文意做铺垫。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也是为学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也是加强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四)总结文章,拓展延伸3.正确理解文意。老师串讲。4.讨论:作者在文章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象?5.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1)写出下列句中“之”的意思。方为秋田之害 ( )则以钳搏之 ( )其虫旧曾有之 ( )土人谓之“傍不肯”( )(2)解释“以”在句子中的含义。以钳搏之。( )岁以大穰。( )6.要求再读课文。1. 举例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天敌现象?试举一

5、两例来说明。2. 老师总结沈括的这篇以虫治虫既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技术上的显著成果,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绿色的、安全的防虫治虫措施,更主要的是他给了我们一个科学的理念,即绿色、安全。学生边听边订正。思考,交流,回答。辨别,回答。学生自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朗读,默读,轻声读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展示。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联系实际,拓展能力。以古论今,发展思维。板书设计 时间 发生 地点 范围 外貌和灭虫手段以虫治虫 子方虫应运而生 迅速干净 大丰收 天敌并非偶然,点出“傍不肯”名称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评价方案:1、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效果;2、让学生读准字音,关键是在文章中能否也读准字音;3、学习课文时,看学生谁的思维活跃,发言大胆积极,谁的参与频繁;4、看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是否与教师之后的串讲相一致;5、看学生是否突破难点,是否掌握文言常用虚词的用法。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时,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唯一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基础的缘故,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只是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才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因此,作为每一节课,我们都要以饱满的精神,尽最大的努力去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