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观摩体会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276525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沂市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观摩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临沂市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观摩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临沂市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观摩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临沂市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观摩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沂市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观摩体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足生活形式多样临沂市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观摩体会10月28日31日,在区教育室徐主任的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针对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中的难点而举行的,原因是以前的地理教学是小学社会课中的一个独立板块,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地讲授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使学生能够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在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被忽视了。没有情感的地理知识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增加学习负担,成为学生厌学的根源。临沂市教研室专门举行这样一次教学研讨会由我

2、市张为花、秦艳、牛纪英、刘立平、王冰洁五位教师举行了公开课,多位县区教研员开了讲座,目的在于指导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地理知识就变成了人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的地理。地理与品德课程的结合,使思想品德教育摆脱了以往的在纯道德的场景中进行,学生能够学会用空间观念去看待问题,能够在比较广阔、多面的地理场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使品德教育更加厚重和饱满。聆听了五位教师执教的公开课,似春雨滋润了我的心田,自感受益匪浅。一、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品德与社会中的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关注于自身的生活实际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秦艳老师的教学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气候

3、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概括出了自己家乡降雨、气温等方面特点,这就为学生学习一步打好基础,在学习气象名城进,她把学生外出旅游时的照片展现出来,并让学生自己介绍当地的气候特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很轻松熟悉了气象名城进的特点。还有要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着力于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如根据儿童的思维的感性、直观性等特点,刘立平老师在教学地球有多大中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数字“生活化”转换成儿童能够体验的形式。她把地地球的表面积50亿平方米,转换成儿童能够体验的形式,儿童所在城市面积的多少倍,无疑比仅凭空洞的数字更能在儿童心中形成有效的概念。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德育课程的经验性、

4、生活性也必然要求德育课的地理教学能突破传统德育课教学的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实现教学形式的生活化、多样化。五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她们采用多种形式,丰富了课堂,让学生动了起来,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了参与性。在秦艳老师多样的气候中她就采用了如下的活动:“我来为您报天气”、“祖国各地气候研究汇报会”、“气象名城旅游推介会”等。张为花老师在“家乡的气候”中,通过组织儿童参观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进行社参观,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等。这样不仅能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家乡的自然生态环境、风俗习惯、经济特点以及人们之间的生活关系等,而且在培养热爱家乡之情的同时也培养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的眼光。如王冰洁老师在讲授美丽

5、的星球时,引导儿童亲身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儿童对家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这可以让儿童对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见怪不怪,逐渐麻木的问题有切身体会,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样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树立儿童的环保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精神,更有助于让儿童明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最终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而不是纸上谈兵。总之,地理教学完全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地进行,实现德育课教学与儿童真实生活建立联系,育德于生活之中。三、关注了学生的参与和课堂上的生成问题。五位教师的教学活动能从学生关心的人和事入手,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方面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与外界相互作用中主动参与,在关注现实生活中生成问题,在活动中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如:王冰洁老师在讲授陆地与海洋时,老师说到大洲的排名时,老大和老小,时学生回答的顺序和正确的不一样,老师能进行引导,把学生生成的问题解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