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264675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21课桃花源记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通过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4渔人“欲穷其林”的因素是:甚异之;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生活幸福恬适)(老人及孩子肖像、神态)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环境优美)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安居乐业)的语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2、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体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阐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因素的句子是:与外人间隔。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之长远,与下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呼应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因素: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痛苦生活而叹惋。8分别概括文章二,三段的段意,并给第二段分层。(二)渔人进入桃花源及见到的景象(三)渔人在桃花源的生活经历。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9文中“局限性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桃园人如何的意愿?桃花源中的生活幸福祥和,外界战争连连,

3、她们不被打扰也不肯和世人交往,也为渔人再寻桃花源埋下伏笔。10、作者描绘这样一种与世隔绝、美好的社会,意图是什么?体现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愿生活在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抱负社会同步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11文章结尾写“到处志之、寻向所志”,后来却又为什么“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种似有似无、似真似假的地方,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找不到的。同步增长了文章的神秘色彩。12、文章既然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又交待了“南阳刘子骥”,与否多于?为什么? 不多余。再次点明作者对美好社会的追求阐明这样的抱负社会是不存在的,同步委

4、婉的体现了惋惜之情,增强体现效果。13、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一种人)?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认与批判,寄托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对黑暗动乱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1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阐明了什么? 阐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再次点明作者对美好社会的追求阐明这样的抱负社会是不存在的,同步委婉的体现了惋惜之情,增强体现效果 。15、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环境方面(优美)

5、;物质方面(富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16、体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7、本中侧面描写桃花源不易为外人所发现的句子: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18、本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9、与“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之句,本文中与其意思相似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0、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氛围,暗示将会出“奇境”,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2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内容和构造上有

6、何作用?渔人向桃花源人简介的是秦末以来的黑暗社会的现状,引起了桃源人的叹惋。体现了作者对桃花源抱负生活的赞美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同步为下文“局限性外人道也”作铺垫。 22、请你分析一下太守和刘子骥求访桃花源各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她们后来都没有找到桃花源的因素又是什么? 太守用桃花源换取功名,赚一己之私;刘子骥一睹仙踪,心向往已久。桃花源并不存在,只是作者的一种抱负,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愿望,桃花源已成为美的代名词。29、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一种美好抱负,这种美好抱负是从哪些具体描写中体现出来的?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体现出来的。30、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

7、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安静,人们生活的恬适31、“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32、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目前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方什么?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抱负社会?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豁然开朗 34、读完全文,你觉得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因素是什么?饱受战乱之苦不肯出去。3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

8、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环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林 做客桃林 辞别桃林22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1、陋室铭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铭”作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本文中的“_名_”、“_灵_”、“_馨_”等字就属同韵。2、本文先以“山”、“水”喻陋室,以“仙”、“龙”喻室主,运用类比手法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本文通过对居室周边环境和来往客人、陋室主人平常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德馨”的内涵(有补充),体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4、作者把自己的

9、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体现以君子自况,安贫乐道的高雅情趣,与开头的_惟吾德馨_遥相呼应。5、本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借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自己的崇高节操。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涉及两层意思:由于人的品德崇高就忘却了陋室由于人的品德崇高为陋室增添了光彩。7、具体分析陋室不陋表目前哪些方面?三方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清幽雅致,反映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反映室主人不为

10、琐事萦怀的心态。8、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以诸葛庐和子云亭比“陋室”,以诸葛和子云自比,旨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白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最后一句,运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呼应,突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全文的点睛之笔。9、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答:以比方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白“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10、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如何特性。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平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

11、写的。 陋室特性:雅。1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答:体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2、请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写景句的妙处。运用对偶的修辞,“上”“入”二字化静为动,使景物有气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居室环境的清幽、恬静,雅致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对这景色的爱慕之情;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如何的写作手法?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白作者以古名贤自比,表白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爱莲说1、爱莲说的构造,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正衬和

12、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2、爱莲说中用来比方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比方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比方君子志洁行廉,庄严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6、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7、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称莲花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反衬莲花

13、的质朴、自然。通过不同角度的烘托,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8、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9、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赞誉莲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美好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鄙视。10、“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体现了她们如何的生活态度?体现出作者和陶渊明同样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步又相对表白作者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的生活态度。1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正直、通达、庄严、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4、、清高而美名远扬。12、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体现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1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15、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23课核舟记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奇巧。2、第一段分别从哪些方面阐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体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阐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罔

15、不”双重否认,加强语调,使人无从质疑。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下文做铺垫。4、简介“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旨在体现什么?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4、为什么要写对联的内容?不仅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并且增长了浓厚的文学情趣。5、第三段是简介船头部分,着重阐明什么?着力体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6、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体现她们豁达、豪放的胸襟,阐明她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7、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她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一种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8、作者在阐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是苏东坡。由于刻画得仔细,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