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春景图.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2508680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的春景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美丽的春景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美丽的春景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丽的春景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的春景图.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丽的春景图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注重积累,而不要求理解,要求在读中感悟。但在实际教学中当我号召学生背古诗时,我发现在诗意上的理解上如果师不加以引导(平生只是在机械地背诵,对其中的韵味知之甚少。虽然很多人士都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但我担心到因为这样的背诵是机械地记忆,当学生用时他们忘了,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地提高。所以平时在古诗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意方面做了积极地努力,但因为诗中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我担心学生不理解,所以常常陷入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学生的兴趣不高。使学生在趣中感悟理解,使古诗教学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

2、直在探索着。在上了绝句一课后,我突然有所感悟: 课堂上,我本来准备采用原来的方法引导生理解古诗:结合图画,让生先在小组相互里交流自己读懂的和读不懂的地方,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班里师生共同解决。我正准备放手让生讨论时,看到了“小画家”刘雅杰那双透彻的眸子,我的眼前一亮,绝句是一首色彩明丽的古诗。何不让生在尝试做画中理解呢?可他们行吗?他们才二年级呀?我又有些犹豫了,不尝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在短暂的犹豫之后,我还是决定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我迅速地将古诗抄在黑板上(我担心学生受书上插图的影响),引导生读通古诗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古诗配上插图。并告诉学生画的好的,老师将推荐给出版社。学生

3、一听要让自己当美编,个个情绪高涨。开始画了,我巡回在小组里转,听到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声:“翠柳,翠柳,柳树应画成绿色的。”“鸟应该画成黄色的”“还应该加上船”,我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在学生激烈地争论中,一幅幅能体现诗意的插图诞生了。虽然每幅图都不尽完美,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从画上能感受到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出示一幅画,让生评议,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幅色彩鲜明的画诞生了。 这难道仅仅是一幅画的诞生吗?不,它的诞生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过程,是学生理解诗意的过程。从中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潜能很大,只要老师相信学生,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精彩,也只有这样古诗教学才会

4、有生命力。师: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2、展示学生作品、小结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3、朗读古诗古诗绝句教学反思美术作品里的败笔会使作品黯然失色,课堂上语文老师绘画的败笔却能使课堂变得更美。下面这节课就是最好的例子:今天上午,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杜甫的一首古诗绝句,才刚把诗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议:老师,这首诗那么优美,让咱们把它画成一幅画吧?说实在的,这个提议我在

5、备课的过程中也设计了,本想在学生学完和背熟古诗后才进行的。但又一想,既然是孩子们提出的,我何不随了他们的意呢?于是我便让他们根据理解把这首诗“画”出来,孩子们这回可兴奋了,齐刷刷地拿出纸笔认真画起来。五分钟后,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我一激动也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不料画到屋子的窗时,几个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来:“老师,你画错了!”这回可轮到我纳闷了,我结合诗句左看右看,就是没有发现破绽,于是就问他们为什么说老师画错了呢?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你的窗画错位置了,那扇窗应该画在雪山的前面,不应该画在它的旁边。”我还没来得及问清原因?一位平时就很活跃的小男生

6、索性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雪山前画了一扇窗,接着便问我:“老师,书上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应该是把雪山装在窗框里,您说对吗?”我听了,带头鼓起掌来,不为别的,就为学生们已经自己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体会“含”字的意境。更让我兴奋的是,接下来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就在诗画浓浓的氛围当中,我和孩子们顺利完成了一次“诗画之旅”。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话: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确如此,无意中窗户“装”错了地方,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思维火花在欢乐的气氛中碰撞。文本与生活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学生心中喷涌而出。感谢这笔败笔,要不是它,学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导下去发现、去领悟“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因为我在预设的目标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但我知道肯定不会有今天课堂上这样的效果,因为那样的主动权在老师的手中。感谢这笔败笔,使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雨后春笋、似火山喷发。以前总担心离开了我的引导,学生无法理解文本,时刻都想着该如何牵着学生走,现在我觉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把握互动和交往的时机,唤起孩子们心中的求知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