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课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50902326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课(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课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课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课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

2、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

3、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

4、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

5、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

6、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

7、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

8、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3x=18050+2x180 100+x=50x3802x 不含未知数50x2=100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9、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

10、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判断是否是

11、方程 4、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2、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课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说。 一、教材分析: 关于方程

12、的意义这一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有不同的安排: 人教版教材将方程教学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部分,在学习完用字母表示数后紧接着认识简易方程及用方程解决问题。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灵要求: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其次,“做一做”给出了六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

13、。 再次,“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 而冀教版教材将方程的意义安排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承接着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教材首先呈现了六幅不同的用天平表示物体质量关系的情境图(其中有两幅天平图两边物体的质量不同),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我觉得:在小学,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不必在概念上

14、过分纠缠,更不必补充方程与恒等式的区别等等,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等式”与“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较长时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算术思路的干扰。因此,在方程的意义的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对于学生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意义上说,以前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五大教学环节:1、口算,2、情境,3、自学,4、展示,5、反馈。 1、口算(3分钟) 每生一张口算卡,12道小数加减乘除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采用定量计时,对组交换口算本,一人报答案,互相评判。组长统计全对的,错的同学当堂订正。给全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