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心呼唤童心.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9489797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爱心呼唤童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爱心呼唤童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以爱心呼唤童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爱心呼唤童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爱心呼唤童心.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爱心呼唤童心学困生心理分析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有一小段话使我受益匪浅:“一位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将无从谈起。”爱是教育永恒的旋律,爱是教育亘古至今不变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之爱,是百年树人的阳光雨露。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伟大。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殊不知,那些有缺陷或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教学困生,顾名思义,指学习上有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厌学拒教”是学困生的三大特征。学困生不会学习,不爱学习,我们只有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

2、对症下药,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芽之中, 每位老师都抱有一种美好的愿望,班内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健康的性格,有优秀的品质。可是在教育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令人头疼和棘手的学困生,让老师无所适从。 1.倾注满腔爱心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要热爱学困生,这是转化学困生的根本所在。这就是说,对学困生要动之以情,产生极大的爱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因为他们往往受人歧视,遭人嫌弃。这就更需要教师用真情去感化他们,使他们冰冷的心在温暖的关怀中渐渐融化。教师一旦对学困生产生热爱与期待感,会潜移默化的给他们以良好情感、鼓励和教育,引导学生

3、积极向上。当学困生受到不公正的舆论指责与侮辱,教师并不人云亦云,正确公正的看待处理事端,对被受指责的学困生予以实事求是地肯定时,往往会引起学困生心理上的极大震撼,对教师产生感激、信任、佩服的情感。此时施以诚恳的教育,相信效果会很好。 2善于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 学困生有上进的愿望,他们也想进步,也想成为好学生。但是由于他们意志力差,无法有效的控制自己,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学困生的缺点虽多,但不管怎样“差”,他总有一些不引人注目的优点。如果我们能经常及时地发现他们存在的优点,及时地鼓励表扬,帮助他们克服存在的问题,相信他们会不断地取得进步。另外,教师的表扬与关爱,也给了学生温暖,所谓“亲其师,信

4、其道”,相信教育效果会更好。 3为学困生创设良好的集体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集体的每个成员在能够最充分显其天资、才能与爱好的活动领域里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学困生是集体的一员,是班级的一分子。老师通过多种班级活动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不失为明智之举。班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使他们有施展自己才能,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使他们通过活动受到鼓励,享受成功的乐趣。在过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困生的表现,因势利导,对他们的成绩及时肯定表扬,激励他们克服自卑,建立自信。这样的整体与个体教育同行,即有目的的对学困生进行

5、转化,又有重点地对其他学生进行了预防,收到一事二功之效。还应对全体学困生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只有大家的关心,良好的温暖的班级环境,才能做到学困生的完全转化。 4、坚持不懈反复地进行教育。 后进学生有动荡的心理特征,任何一个学困生,都会在反复中前进,在前进中反复,这也是学困生的转化规律。学困生一旦出现反复,就下了“屡教不改”“无可救药”的论断,显然是急于求成。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只有反复地进行教育,才无愧于教育,无愧于社会。反复地教育,就是要求老师们对于学困生的进步不能自我陶醉,对于学困生的旧病复发不能灰心丧气。当遭遇挫折时,不至于气急败坏、暴跳如雷,才可能真正具有教育者的胸襟和怀抱。要让学生在进步的时候,看到不足之处;旧病复发时,应当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启发他们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我们要更多的给予后进学生温暖的感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唤醒、激活他们心中潜藏着的对于美好生活与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他们前进的内在动力! 总之,学困生自尊心不泯,上进心犹存。只要我们教师始终对学困生怀有爱心,抱有信心,付诸耐心,深入分析其心理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辅导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上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困生一定会转化成好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