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桥》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8135049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桥》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6、《桥》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6、《桥》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桥》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桥》教学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桥带题授课教后反思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回民第二中学 授课教师张晓强2014年3月26日下午,王立军老师来到我校进行授课指导,我讲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16课桥。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最初研读桥时,我仅感受到洪水来临时的紧迫和压抑,以及在死亡和生存面前人性和理性的抗衡,但结尾却令自己的心为之一颤,随即一股前所未有的感动涌上心头原来,党支部书记从队伍里拉出来的竟是自己的儿子!最后,他们父子俩都被

2、洪水无情地卷走了一幕可歌可泣的画面便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准备桥这堂课时,我反复朗读不断走进文本,贴近学生。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它促使我在专业上更快地成长,它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无比珍贵的回忆。回顾我的课堂教学,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课标中的要求。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话

3、要说吗?”“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教师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的感悟。2、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但在强化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其中的一维小学语文主要目的不是学“道”(指文

4、章内容),而是学“文”(指语文规律和读写规则)。在轰烈烈的感悟中,教师要不忘学习方法知识,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在阅读感悟的同时,要学习方法。本课突出体现在引领学生学习人物时,注意让学生归纳学法,“刚才我们在体会老汉的形象时,大家是通过对老汉的哪些描写感悟到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的。”3、读写结合,生发语文能力。(本课题研究点)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五天后,洪水退了一位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太太呢?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写这位老太太,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想一想老太

5、太会看到什么,会想到些什么?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写作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当然,生命中充满着遗憾,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遗憾,才让人生的记忆更加深刻,才让生命的色彩更加丰富。课堂教学同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我的教学,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以下两点:一、太在意课题的引入而忽视教学环节的次序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妙恰当的环节设计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情感的涌动、心灵的放飞,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让课堂绽放无限美丽

6、!在教学时为了尽早引入研究课题,我将原设计的最后一个展开想象练习写作的环节调整到了第二个环节,本想着这样会打破常规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课堂的变化是千变万化的,当王老师打断我的课堂进行指导后,要求教学继续执行时,我原有的思路一下子变得一片空白。这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紧张了,尽管我极力调整自己的状态,可是还是出现了很大的失误,此时我才清醒的认识到我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二、文本与学生没有和已有生活经验的结合不难发现,课堂上,学生还没有被文中的人物深深地打动,也没有被我的激情深深地感染,所以朗读显得不够精彩。冥思苦想,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因在于不管是从年龄、视野还是从经历的角度考虑,

7、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他们的情感是苍白的,难以通过挖掘语言文字的方法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如果我能在课前先让学生“热热身”,使文本渐渐贴近学生的生活,寻找一下身边的好人好事,可以是从报纸上看到的,也可以是从别人那里听说的,或是自己亲眼看到的,然后说给班上的同学听;如果我能在第一课时时先给学生讲几个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的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如果我能也许这样,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能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从而使他们的话语发自内心,朗读充满深情。只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总之,这堂课遗憾颇多,难以用文字一一记录。正是这些遗憾,才督促我不断提高教学能力。遗憾,有时,也是件好事。感谢王老师不远千里的的来我校指导教学,我相信在专家的引领、鼓励下我会不断学习提高、积累经验、勇于实践,相信最终一定会不辱使命,不负众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