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之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092069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春秋之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物春秋之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物春秋之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物春秋之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物春秋之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春秋之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物春秋之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很早就想写写国学大师们了,原因是年轻的我们对国学知之甚少。所以,我来谈谈一位国学大师陈寅恪(现在音读ke,旧读que,为表示对大师的尊重,因而读que)。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出生于英杰辈出的湘西。其祖父陈宝箴,字右铭,是当时湖南巡抚,可谓是封疆大吏。在戊戌变法中,全国封疆大吏中只有陈宝箴一人公开支持变法,其开明可见一斑。其父陈三立(号散原,光绪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名列“清末四公子”)与当时的名士一起开办时务学堂,为湘江培养出了不少接触子弟,学生中就有“白帽轻衫最少年”的蔡松坡。湘江子弟之所以在那时能在历史上重抹一笔,不光是由于曾、张二人

2、,陈氏也功不可没。陈寅恪就是在这么一个开明的书香门第中成长起来的,自小就受长辈影响而饱读诗书。十二岁的陈寅恪随长兄师曾(即陈衡恪,著名画家亦精于金石篆刻,鲁迅好友)东渡扶桑,1909年秋,赴德留学,此后十余年,陈寅恪游学于欧美,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1915年春回北京,担任全国经界局局长蔡锷的秘书,继而去柏林至1925年应清华大学聘回国。当时清华有人称“四大国学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除陈当时不太有名外,其余三人不是国人皆知,就是有很高头衔,由此可见陈寅恪当时被搞国学学术的人的认可度。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在陈寅恪三十岁左

3、右,他还是独身,就住宿在赵元任家,与王国维等都既是同事,又是亲密的朋友。赵元任妻杨步伟曾说中国就相当于宁国府,而那府前的两个石狮子一个是陈寅恪,另一个就是傅斯年。当时有名的狂士刘文典也有佩服的人,那就是陈寅恪。不但是佩服,而且是十二分的佩服,还说陈是“教授中的教授”,是当之无愧的大学者。赵元任妻给陈寅恪介绍认识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当体育教员的唐筼(其祖父曾为前清署理台湾巡抚唐景崧),于是两人结合,算是门当户对。有三女,长流求,次小彭,幼美延。但三女并未有一人袭承父业,而都干其他行业。中年时的陈寅恪在北平,时逢日军攻占。其父早时已不再牵挂世事,自称“神州袖手人”,在北平失陷前不愿离开,遂绝食而死,

4、其志之坚,可歌可泣。于是陈寅恪携妇带幼南下,来到中山大学定居直到病逝,期间与西南师范学院的国学教授吴宓(字雨僧,18941978)一直有书信交往,天不遂人愿,晚年的陈寅恪过的相当凄凉。在文革中受到迫害,不断地遭到批斗,但他仍坚持看书看报。由于当时薪水颇低,不够养家,终日于昏暗的灯光下看书,1945年春,陈寅恪唯一可用的左眼视网膜剥离严重,不幸失明。这是吴宓等好友多次让陈去英国看病,却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得到实现,最终不了了之。而且祸不单行,老人于1962年(陈寅恪本命年,岁次壬寅)沐浴后不慎摔了一跤导致右腿骨跌折。从此不能下楼,更不能在中山校园散步,从此困居一室。古稀之年,目盲之外,更添足膑。苍天

5、待陈寅恪何其酷也! 晚年之痛并未让大师灰心丧气,他仍每日让夫人读报给他听。1969年10月7日,七十九岁的陈寅恪在广州逝世,11月21日唐夫人去世,终年七十一岁,二老骨灰在广州银河公墓寄存多年,在2003年4月30日,在陈氏后人和著名画家黄永玉努力下,得以埋骨名山,合葬匡庐。先生一生坎坷崎岖,终其一生,不与世俗合污,独出淤泥而不染。其精神值得所有人敬佩,先生自己说了一句: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老人晚年之不遂愿令人惋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是国学大师,什么是国学?国学即是对中国有关的历史、考古、语言等方面的研究。陈寅恪认为从有历史记录来看,有二十四史,而夏商朝代则少记录,少有考

6、证。独认为隋唐及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史尚有可研究之处,先生晚年倾其力作柳如是别传、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金明馆丛稿等经典之作,为我国历史研究有不可磨灭之功。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其弟子蒋天枢(19031988,字秉南,江苏丰县人,文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著陈寅恪:最后二十年。陈先生通晓英、法、俄、日、德等十一国十四种文字(一说二十种),对史学、文学、语言学、人类学、宗教学、校勘学都有精深研究。对梵文、突厥文、西夏文、蒙文、满文的古代经典也非常熟悉。他是敦煌学的开山鼻祖。先生一生著作甚丰,而且都是经典,想想那时多动荡,先生自不理外事,一心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那份镇定难得可贵。最后以一首挽联谨以纪念陈寅恪先生:涕泣及牛衣,卅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