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大一专业课.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7582017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播音大一专业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播音大一专业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播音大一专业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播音大一专业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播音大一专业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播音大一专业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播音大一专业课.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播音大一专业课语言传播发声学(李德付)第一章 喉部的发生原理与控制喉是人体发声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官,肺呼出的气流通过喉时是声带发生震动。第一节 喉部的解剖一、喉:由软骨支架、肌肉、韧带、纤维组织膜组成,处于气管上端,男喉位低,女喉位高,是呼吸的必经之处。软骨(韧性好,透声性能好)包括: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勺状软骨、会厌软骨。二、喉关节:甲舌关节、环甲关节、环勺关节。三、喉部肌肉:喉内肌(作用于声带:控制声门打开关闭、声带薄厚、伸缩)、喉外肌(作用于喉:固定喉部、上下移动喉部)。喉内肌:环甲肌、甲勺肌(声带肌)、环勺侧肌、环勺后肌、单一的勺横肌。喉外肌:舌甲肌、胸甲肌、舌胸肌、舌肩肌、咽中缩肌

2、、颌下肌群。四、声带:呈对称的两条肌肉,喂鱼喉口上端,在喉腔内部,假声带下方,前端起于甲状软骨前角内侧,后端止于勺状软骨,抵住前端的声带突。第二节 制声机理喉的制声过程:欲要发声时,大脑发出指令,通过生物电的脉冲传给喉和呼吸器官,在喉肌的作用下,两条声带由张开向中线拉紧毕拢,同时肺内空气在呼吸肌的作用下受到挤压,延气管上行,在声门下形成压力,这个压力大于声带闭合力时气息便将声带冲开,在被冲开的瞬间,声门内的压力迅速下降,同时由于喉肌自身的弹力和喉肌的作用,声门又回到了原来关闭的状态,声门下的压力再次上升冲开声门,这样声门就产生了开闭开的周而复始,空气就产生了疏密疏的变化,即产生了声波。第三节喉

3、器的控制方法吞咽法张大口急吸气法甲状软骨下走且固定法第二章 呼吸原理与气息控制第一节 播音发声对气息的要求一、要有较持久的控制能力。稿子不能越播越弱,到最后声嘶力竭,或有气无力,这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二、要保持较为稳定的气息压力。这就要求和日常说话不一样,不能先响后弱,更不能强高声发不出,吸气量要大于日常说话,呼气发声保持较为稳定的压力,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强弱调整。三、呼气时间较长。广播语言长句较多,结构也比较复杂,间歇比口语少短,要保持句子的完整性就要求播音员呼气持续的时间较长。四、对气息的控制要收纵自如。气息自动地随感情的运动变化而变化,要有高度熟练地控制气息的技巧,播节目要情绪贯穿。有一气

4、事呵成感,对气息的控制要停而不断。五、学会短时间无声吸气。现代化的传媒有高度灵敏的话筒,吸气的杂音很容易传出去,因此播音必须学会短时间吸气、补气。第二节 呼吸原理一、呼吸器官从人的语言功能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呼吸通道、肺、胸腔及内外部肌肉和腹部肌肉看作是与呼吸有关的器官。(一)呼吸道(二)肺:肺是由于含有许多弹性纤维的上皮组织所组成。其中的空气是肺泡具有明鲜的伸展性和弹性。有纵膈。(三)胸腔胸内的体腔部分是胸腔。它是由肋骨、肋软骨、胸骨和后部脊椎构成骨支架,形状象鸟笼。(四)呼吸肌群(五)吸气肌群包括:肋间外肌、胸锁乳突肌、胸小肌、后上锯肌、胸大肌、横膈膜。呼气肌群包括:后下锯肌、肋间内肌、腹内

5、斜肌、胸横肌、腹直肌。二、呼吸原理肺虽然是重要的呼吸器官,但它不会主动进行呼吸,是被动器官,呼吸是靠胸腔的扩大或缩小来完成的。吸气肌群收缩时,胸腔扩大,其内部气压就小于外面的空气气压,空气便由口鼻等吸进入肺泡,使肺扩张起来,这就是吸气过程。反之就是呼气。生活呼吸的交换量500毫升,时间比1:2。一般语言发声的呼吸具有吸得多、快,呼得省慢,还表明训练的明显效果。一次最深的吸气到最深的呼气的量叫肺活量。三生活中各种呼吸状态的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大概有这样几类呼吸:第一种是心神安静时的呼吸,第二种是体力劳动或心情紧张兴奋时的呼吸,第三种是全身发力或大声疾呼时的呼吸。从呼吸的活动方式上分为:1、胸式呼吸。

6、2、腹式呼吸。3、胸腹联合式呼吸。第三节 气息控制方法一、播音发声的正确呼吸方式生活中的几种呼吸方法最适宜的是胸腹联合式呼吸法,我们从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这一方法的要领。生理表明利用对抗和互相制约的力量,才能对机体的某部分进行调节控制。在气息控制中吸气肌群和呼气肌群的对抗,外部的表现是两肋与小腹的抗拮,吸肌群不光在吸气中起作用,在呼气中也发生作用,呼肌群同上。吸气时:吸气肌群收缩,口鼻同时进气,把气吸到肺的底部,膈肌下降,下肋同时向两侧扩张;由于胸腔下部腹腔上部扩展开来,此时感觉腰部发涨,腰带渐紧小腹随之逐渐收缩。呼气时:吸气肌群不象生活中讲话那样放松下来,而是继续工作,小腹保持收缩状态以维持两

7、肋扩张;同时呼气肌群做回弹式的全面收缩,当缩力超过张力时,两肋才慢慢回收,膈肌上升,气息缓缓流出,小腹也随之渐松。呼气动作是在吸肌群与呼肌群相互对抗力量下完成的。膈是不随意肌,腹肌是随意肌,习惯上用小腹控制呼气,所以有“气根”一说。脐下三指处为丹田。联合呼吸的感觉是:吸气时,小腹微收,气流从口鼻吸到肺的底部,两肋向两侧扩张,腰带渐紧,小腹随之收缩。呼气时,保持腹肌的收缩感以牵制膈和两肋不迅速回弹,随着气流的缓缓呼出,小腹渐松但最后仍不失去收住的感觉,直到膈与两肋恢复后才松下来。联合法的特点是:气下沉、两肋开、小腹收、横膈降。注意不要耸肩(即吸到上胸)二、几种通俗的气息控制方法1、低能儿法;2、

8、体位帮助法;3、仰卧起坐法;4、俯卧撑法;5、全身发力法。第三章 共鸣原理与控制方法第一节 共鸣的作用共鸣: 一种物体受另一种物体振波的影响而随之发生振动叫作共鸣。它有三个要素:声源的振动波。有一个以上受振体。声波相合或叫和声关系播音共鸣的特点是: 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以鼻腔共鸣为辅助的整体共鸣。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喉腔、咽腔、口腔、胸腔、鼻腔。喉腔的作用:提升声音明亮度咽腔和口腔:清晰明朗胸腔作用:声音的基座,否则再高再响也飘(庄重、严肃、大方、朴实、给人一种权威感)鼻腔作用:1、美润;2、挖掘声能第三节 声音训练中的要求1、心情愉悦。2、胸、颈、背、面部的松弛。第四节 可调整

9、器官的控制方法正确控制方法:1、松舌根。2、松下巴。3、提颧肌。4、靠后咽。5、挺软腭。6、扩喉口。7、打牙关。使口腔内形成良好的共鸣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口腔立起来上下有开度,这样字才能立起来,声音才圆润(前面提到过)有韧性和弹性。但也不是口扩得越大越好,张扩得太大,损失气息多,字发散,还会加大音程,使语言迟缓,不能适应主持人语言轻捷、流利、亲切、自然的语流特点。所以,口咽腔不开不大不行,又不能过开、过大,关键是适度。第四章 吐字归音与口腔控制第一节 发声与吐字的关系及吐字的基本要求一、发声与吐字的关系在处理发音与吐字的关系时,要“以字带音”、即:发音要服从吐字的要求,而绝不能以音害字,不能

10、单纯追求声音“象银铃”、“如洪钟”,好的声音要通过吐字表现出来。二、吐字的基本要求播音吐字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准确、清晰、圆润、集中、流畅。第二节 口腔控制训练一、在吐字的过程中,对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分别叫作出字、立字、归字。出字要叼住弹出。立字要拉开立起。归音到位弱收。二、音节与声流的训练吐字的综合感觉是:拢指发音有关部位向中纵线集中力量。弹指吐字的灵敏轻快,是喷、弹、啃、磨的总称。滑指吐字过程中唇舌的滑动感。挂指字挂前腭的感觉。流指字音向前流动的感觉。(即:字词之间的连结与流变)向前流动的音流,受口腔控制形成言语有声链。每个字都是向前流动的,在流动中成“珠”、“挂”于硬腭前部,“弹”

11、出口外,汩汩不绝,晶莹、活跃、充满活力。第五章 声音弹性第一节 声音弹性的含义和作用播音员的声音弹性是指播音员的声音对所播内容蕴含的思想感性变化的适应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声音随思想感情变化而变化的能力。声弹性是根声无变化或单调相对立的。这种声音的适应能力即弹性涉及到的范围:一是要多变的声音;二是感情必须动起来。声音弹性主要表现为(特点):1 表现为声音的可变化性。弹性主要体现在气息状态和声音不同色彩品质上。2 声音的变化呈现对比性。声音弹性是在对比中显现的,主要有气息的深浅、疾徐;声音的高低、强弱、实虚、明暗、刚柔、厚薄;以及气声的纵与收。3、 对比具有层次性。在每一对比项目中都有重多的层次,层

12、次之间有细微的差别。控制水平越高,层次间的差别越细致。4、 声音弹性不是以单项对比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对比项目的复合形式出现。由于复合的成分不同,各种成分的强度浓度不同,因而产生变化万端的声音色彩。声音弹性的作用是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二节 声音弹性的获得一、感情体验是获得声音弹性的基础。二、气息变化是感情与声音弹性之间的桥梁。三、发声能力扩展是获得声弹性的条件。四、从情到声是获得声音弹性的正确途径第三节 声音弹性的对比训练(一)、高与低主要表现在音高的变化上。1、 有层次的高低变化。2、 明显对比的高低变化(二)、强与弱主要表现在音强的变化上。(三)、实与虚表现在声门开闭状态的不同。(四)、快与慢是指吐字和节奏上的速度变化。(五)、松与紧是吐字力度形成的对比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