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7472031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 1.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 重力 【学习目标】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转变和发生形变的缘由。 2.初步熟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缘由,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根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学习重点】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缘由 【学问回忆】 一、力 1.概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消失的,这一对力的性质一样。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打算。力的

2、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 3.g的特点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 (1)相关因素:物体的几何外形;物体的质量分布。 (2)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匀称的规章物体,

3、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外形不规章或者质量分布不匀称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三、四种根本相互作用 自然界中的四种根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2.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根底上,讨论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状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熟悉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熟悉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

4、学学问,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根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熟悉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把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根底上,深入理解和熟悉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消失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分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需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熟悉,从笼统、浅薄地了解深入到非常明确熟悉“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熟悉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

5、学生熟悉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熟悉。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答复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索。 2.假如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留意,并不要求学生答复。在此根底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说明,很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

6、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缘由: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削减,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讨论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依据已把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学问,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对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下图,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依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

7、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依据动能定理W=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L=h2-h1 即FL-fL=E2-E1=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教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缘由;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根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熟悉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

8、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0时,E2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一)能娴熟使用打点计时器。 (二)会依据相关试验器材,设计试验并完成操作。 (三)会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四)会设计表格并用表格处理数据。 (五)会用v-t图像处理数据,表示运动规律 (六)把握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语音描述运动的特点。 二、

9、过程与方法 (一)初步学习依据试验要求,设计试验,探究某种规律的讨论方法。 (二)经受试验过程,准时发觉问题并做好调整。 (三)初步学会依据试验数据发觉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体会试验的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学的讨论方法。 (二)培育依据试验结果作出分析推断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探究目的: 探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讨论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猜测】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有几种可能: 变化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匀称变化等。可结合速度图象描述猜测。 【让学生进展试验设计】提示如何测量出不同时刻的物体运动速度;最终确定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教师引导学

10、生争论】试验过程中留意事项: 1、开头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顿运动时准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准时用手按住它。 【学生活动】试验过程: 1、附有滑轮的长度板平放在试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用一条细绳栓住小车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上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新的纸带,重复试验三次

11、。 4.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识别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熬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分和辨别,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乐观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乐观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教师、同学进展沟通。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

12、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受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力量得到了较好的进展,抽象规律思维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根据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展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简单承受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沟通对于学生学习具有肯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

13、承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肯定的根底,但这个根底里大局部仍旧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承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到达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当熟悉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根底。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依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存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熟悉,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展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当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展有效区分。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5.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最简洁的物理模型质点模型。由于运动的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