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1届高三地理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6387612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1届高三地理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1届高三地理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1届高三地理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1届高三地理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1届高三地理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1届高三地理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1届高三地理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2010-2011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地理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右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7月均温()等值线图,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两地距海远近不同B、甲地为盆地,乙地为高原C、高山阻挡了水汽输送D、两地纬度差异大读我国某河流域略图,完成24题。2、图中甲河为()A、汉江B、西江C、松花江D、渭河3、甲河干流的南、北支流比较,南岸支流()A、流程大,较稀疏B、流经地区坡度较大C、水质清,无结冰D、流经地区多为红壤4、图中虚线最不可能是()A、长江流域与珠江流

2、域的分界B、一月均温0等温线C、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D、年800mm等降水量线读图,回答57题。5、图示黄河段沿程年平均水温曲线是()A、X1B、Y1C、X2D、Y26、两河海拔20001000米河段水温变化幅度()A、2月长江大于黄河B、2月长江小于黄河C、7月长江大于黄河D、7月长江与黄河相近7、河流水温变化与其流经地区的气候相关。Y河甲河段冬夏水温差异小,因其穿行在()A、横断山区B、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D、太行山区下图表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读图,完成810题。8、图中A、B、C三地所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A、草地、林地、耕地B、耕地、草地、林地C、林地、耕地、草地

3、D、草地、耕地、林地9、导致甲地年平均气温线弯曲的因素是()A、冬季风B、地势C、天气D、纬度10、图中D地沼泽地广布的自然因素是()气温低,蒸发弱有凌汛现象地势低平河网稠密夏秋雨多地下有永久冻土A、B、C、D、下面甲、乙两图图幅大小相同,读图完成11、12题。11、关于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图所示地区属于同一个大洲B、a位于b的西北C、两图所示地区均位于大洋西岸D、乙图比例尺大,表示范围也大12、有关两个半岛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半岛的西部地区均有高大山脉B、两个半岛的地形均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C、甲半岛受冰川作用影响,海岸线曲折D、乙半岛气候由北向南大陆性渐强读沿36

4、N纬线局部剖面示意图,判断1315题。13、两地之间的海域是( )A、北海B、台湾海峡C、日本海D、英吉利海峡14、两地相距约( )A、270千米B、540千米C、330千米D、760千米15、下列对地区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降水季节变化大于地区B、最冷月出现在一月份C、年降水总量少,气候干旱D、气温年较差较小某地是我国重要的人工多层经济林区。图示为该地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40,树影遮挡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读图回答16、17题。16、该地位于()A、45N、110EB、2134N、110EC、45N、130ED、2134N、130E

5、17、这一天()A、太阳距离地球最远B、江苏省各地昼长夜短C、晨昏线与极圈相切D、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读图示,回答1820题。18、图示季节,一位俄罗斯专家在e地看到日落正西方,之后1小时下列各地发生的现象是()A、a日光直射B、b夕阳西下C、c旭日东升D、d午阳低垂19、在之后的两个月中,下列变化规律符合实际的是()A、a地白昼逐渐变长B、a、c两地气温都在下降C、b地牧草日益茂盛D、c、d两地河流水位升高20、俄罗斯专家发现图示中标示的某种地理事物与实际分布不符,它是()21、图示是经纬网图,已知M地位于赤道,N地比P地先见到日落,此刻,图中70度纬线以内为极昼,再过8小时,N

6、地太阳高度达当日最大。读图回答21、22题。21、此刻,太阳直射()A、世界著名渔场B、世界著名油田C、暖流流经地区D、热带沙漠地区22、图幅范围内()A、此刻,各地在同一日B、此刻,大部分地区是黑夜C、此日后,各地白昼逐渐增长D、此季节,N地原野一片枯黄读四个国家的轮廓图,回答2325题。23、上述四幅图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A、甲B、乙C、丙D、丁24、图示四国中,都有回归线穿过,其中具有热带雨林气候的国家是()A、甲和丙B、甲和乙C、乙和丙D、乙和丁25、有关四个国家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国是出口小麦、乳制品的重要国家B、乙国新兴工业中软件制造业发达C、丙国是出口小麦、乳

7、制品的重要国家D、丁国最主要的经济支柱是长绒棉的生产和出口读某地区地质构造与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26、27题。26、图中a所示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新的岩石是()A、板岩B、玄武岩C、大理岩D、砂岩2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处位于河谷,适宜建坝修水库B、处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比a岩石晚C、处不可能有泉水甘露D、处地质构造最有利于储存油气资源28、图示,某村五十年前位于海岸边,但现今远离海岸线。下列因素中最可能加速海岸线产生此种变化的是()A、在河流上兴建水库B、在河流沿岸设置砂石场采砂C、砍伐森林,减少山坡的植被D、超抽地下水,造成地面下陷29、若将A湖泊附近最丰富的资源运往西方国家,

8、图中四条线路最合理的是()A、B、C、D、30、依据板块构造学说,判断右图中P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A、地壳运动中岩层断裂形成的块状山B、地壳运动引起岩层上升形成的地垒山C、属于板块张裂地带,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D、属于板块挤压地带,地壳隆起形成的褶皱山脉二、非选择题(40分)31、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势高差大,地貌形态奇特,盆地(坝子)面积小,水热及煤、铁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民族多、分布广。(10分)材料一2005年云贵高原地区人均GDP为6.619元(全国为15033元/人)。材料二G省地处云贵高原,右图和下表反映了G省人口密度分布及相关情况。右图、下表中的相关系数大

9、于(或小于)零,则表明地理要素之间为正(或负)相关关系,其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显著。表C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和土地开垦率的相关系数表坡度范围21地形坡度0.170.730.660.24土地开垦率0.540.760.780.44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1)根据上图,在_m之间的地域,人口密度与海拔增加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在图中所示的5个海拔区间中,与人口密度负相关最明显的是_m的区间。(2)根据上表可知,G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呈显著负相关的两个坡度范围是_和_;在这两个坡度区间内,水土流夫最为严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填正确项字母)。A、土地开垦过度B、环境(

10、植被)遭受破坏C、降水丰富D、修建梯田E、地表崎岖(3)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_(填写正确项字母)。A、云贵高原B、珠江三角洲C、华北平原D、山东丘陵(4)分析云贵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32、图示是1月某时地面天气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问题。(12分)(1)此时控制A地的锋面类型是_。简析A地的天气特征及成因。(4分)(2)此天气系统引起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图示阴影区域的农业生产有何危害?(4分)(3)图示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4分)33、图中地点有200万农民生活在热带雨林区,该流域的

11、森林覆盖率高。地点有几片绿州和软场,约有170万人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地点没有村庄,无人居住,下游地区有大量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该国发现铝土矿后,计划发展炼铭工业。近年来,该区域的沙漠有逐渐南扩的趋势。据材料信息与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1)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的大洲是_。(1分)(2)请简析图中A河流的水文特征。(5分)(3)请阐述图中沙漠南扩的主要原因。(5分)34、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示,回答有关问题。(7分)(1)图示地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地区,该地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_。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性。(3分)(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_和_,其原因分别是_、_。(4分)“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2010-2011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地理答题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10分)(1)_ _(2)_ _ _(3)_(4)优势: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